注意!!!
这些人群,
元旦春节不建议出行!
新冠病毒变异?
英国伦敦大批民众开始“大逃离”。
当地时间12月19日,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表示,
这是一个异常大的变种
,
就传播能力而言,
新变种已经击败了新冠病毒的其他变种。
英国方面表示,
新变种有可能已传到国外
,
英国已对新冠病毒变种失去控制!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发言人表示:“(新毒株)在欧洲的传播强烈而广泛,各国应加强控制和预防措施。”
12月21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点人群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中国计划在春节前给5000万人接种新冠疫苗?
郑忠伟表示,我国从6月份依法依规批准了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7月份开始,我们开展了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接种工作。7月份以来,经过5个月的时间,按照小规模起步、稳妥审慎、自愿知情的原则,累计开展了超过100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其中有6万多人去到境外高风险地区和国家。通过开展这些超过100万剂次的紧急接种工作,我们观察到我国用于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具有比较好的安全性。去到境外的6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严重感染的报告。这次我国开展接种的人群对象就是冷链、边境口岸、一线医疗防疫人员和因为工作原因或者援外原因不得不赴境外的工作人员。具体的数量各地正在统计当中。
吴尊友表示,为了应对风险,国家已经部署了今冬明春防止疫情反弹的各项措施。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防输入。坚持人物同防,减少境外的人或物将病毒带入,比如,目前执行的航线熔断策略。
-
二是防感染。境外感染人员入境后,进入封闭管理,以免造成本地传播,此外,对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的措施,也是防止疫情感染的策略之一。
-
三是防扩散。对高风险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一旦发现感染,能及时采取措施。设立发热门诊,在病人就诊时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发现并控制疫情。
这三道防线,能保证社会层面基本没有失控的新冠感染者。只要流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出现疫情大面积流行的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表示,元旦、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集性活动多,将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
如果需要出行,建议大家:
一是减少人员流动。
元旦、春节期间要合理安排行程,减少不必要出行,鼓励春运期间错峰返乡返岗。
对于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人群,不建议出行。
如果准备跨地区出行,要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了解目的地近期是否有病例或疫情发生,中高风险地区建议暂缓出行。要备好口罩、手消毒剂等物品,用于路上使用。
二是减少旅途风险。
交通运输场站和交通工具节日期间加强通风、消毒等措施。乘客乘坐飞机或火车要遵守秩序、有序排队,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做好手消毒等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在交通工具上的用餐次数,妥善保存票据以备查询。同时做好旅途中的健康监测。
三是减少人员聚集。
节日期间,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企事业等单位举办聚会等活动应当控制人数,50人以上活动应当制定防控方案,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提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
,做好个人防护。提倡家庭每天注意开窗通风。
四是加强健康科学知识宣传教育。
各地要加强节日期间新冠肺炎防控和安全出游知识宣传,引导公众加强自我防控,提倡人群聚集和密闭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公筷制、分餐制、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
五是发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全球范围内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的有效性?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12月19日表示,
关于病毒变异,可能是作为研发疫苗的和疾病防控的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病毒作为一个非常简单的生物,它变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一般来说,这种变异不会影响到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不会影响到疾病的传染性,也不会影响到疫苗对这个病毒的免疫效果。
“有两个研究,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下。我们都知道,现在病毒分离出来之后,一些研究机构或者防控机构都会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目前全球共享的基因测序有几十万,通过对当中十余万测出来的序列质量比较高的病毒做了比较,没有发现有大的变异,出现的变异也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另外,我们国家相关单位也用前期研发的疫苗产生的抗体,对不同来源包括国外的毒株进行中和试验,通过试验来看,它的免疫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也没有出现改变的情况。”王华庆说
当然,新冠病毒后期是不是会有大的变异,世界卫生组织、各国的相关机构、疫苗企业,都会持续关注和研究。
总的来看,现在新冠病毒的变异没有看到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
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是评价疫苗最关键的两个质量指标,一般来说疫苗的安全性指的是接种疫苗以后,我们的受种对象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是否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我们就认为疫苗是安全的。
我国的新冠疫苗开展的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以及我国依法依规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经开展的近百万人次的疫苗紧急接种,
都充分显示了我国新冠疫苗非常安全,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但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同时,我们在紧急使用的过程当中,有6万多疫苗接种者去过境外的高风险地区,至今我们也没有收到1例严重感染病例的报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们的疫苗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新冠疫苗真得有必要打吗?打了之后是不是就不用再戴口罩了?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
接种疫苗非常重要。
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而且感染后绝大多数会发病、有的还会发展为危重症或死亡。
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接种疫苗会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屏障,可以阻断新冠病毒持续传播,避免新冠肺炎大流行。
但是,在人群免疫屏障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种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松。因此,接种疫苗后还是应该继续佩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其他防护措施如注意手卫生、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也同样需要继续保持。
就目前试验的结果而言,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应该如何应对?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疫苗与其他任何灭活疫苗类似,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
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疼痛等,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
等
,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恢复。
严重异常反应通常是指接种后发生危及生命、或造成伤残、失能等情形,需要采取现场急救和住院治疗等措施。根据目前掌握的我国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结果数据,没有此类严重异常反应情况发生。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强调的,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和晕厥一般出现在
接种疫苗后30分钟之内
,虽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接种疫苗后,还是要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
接种疫苗后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发生偶合反应。偶合反应是指接种者在接种的时候,恰巧处于其他一些疾病在潜伏期或者发病前期的状态,在接种的时候,很巧合的,这个疾病也同时发病了。所以,这种情况跟疫苗的接种没有关系,跟疫苗的质量也没有关系,它不属于不良反应。
近期多个地区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冬天疫情还会卷土重来吗?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在过去近一年的防治实践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一整套及时发现、及时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防控策略。国家部署的今冬明春防止疫情反弹的各项措施已经落实到位,国务院还派出了督导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控措施进行督导检查。这些措施能够保证最大限度避免今冬明春疫情卷土重来。
目前,我国多起零星病例的病毒来源基本已查清,一是境外感染人员引发的关联病例,二是境外物品污染引发物传人。
吴尊友表示,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
因采购或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发感染的风险非常低。
第一
,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片段的检测都会显示核酸阳性,因此,查出核酸阳性,并不代表具有传染性。
第二
,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时,有一个客观指标叫Ct值,这个值越大,比如大于30,说明污染程度小,有活病毒的可能性小;Ct值越小,比如小于30,污染越严重,接触后造成感染的风险就越大。我国在冷链食品或外包装中检出的核酸阳性,绝大多数属于污染轻的,极少数属于污染严重的。一般来说,只有长期反复接触这些污染物品,才有可能造成感染,如物流工人等。
第三
,即使购买了污染食品,只要注意手部卫生、生熟分开,对案板及时清洗,也不会有太大可能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