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from winterseitler
在微博上有人问我,「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离开北京去哪哪哪,可是身边的大部分人还是要留在北京,毕业生苦苦追求户口,工作了的苦苦追求房子……北京这么招人恨人们为啥还不走?」
其实我并没有发现很多人在讨论「离开北京」,不过「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倒是持续了很多年,其中逃离两个字一直是我不能理解的,谁让你留下了?难道有人抱着你的大腿涕泪横流:「你不能走,你走了北京就完了」。反正我没遇到这样的人,我也没走。
人们为什么愿意在大城市发展呢?无非是这里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大的视野,更多的人。
很多人觉得在北京打拼很苦,房价高,交通拥堵,空气不好,有钱人多,穷人更多,人们变得很不开心,焦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其实比这种「苦」大的人多了去了,他们可能都没时间焦虑,甚至,他们的苦都没有人知道。但人们不管这些。
我经常发现一些朋友悄无声息的在北京消失了,原来在某一年的春天他们卖掉或退掉了房子,告别同事和朋友,背起双肩包,离开一线城市,回到家乡,准备在自己的家乡或二三线城市重铸辉煌。编程语言、数据库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都解决了,C10K 解决了,C100K 也解决了,现在 C1000K 也能解决了,回家创个业或者找个高大上的工作还算个事儿吗?
于是他们回了家、结了婚、买了房、生了娃,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除了工作和事业。
小地方林林总总的关系网让我们不开心,办一件事都得过三道门,人变了,环境变了,办事方式也变了,一切都变了,大部分回去的人并没有像各种长篇降级论里描述的那样,利用手中的电脑轻轻松松击败传统行业,说好的降维打击呢?没说好。他们甚至会想起自己当年找 bug 时对着满屏幕代码说的话:我到底错哪了?
没有人知道!
于是在某一年的春天,他们告别家乡的家人朋友,重新背起双肩包,再次回到北上广深杭打拼,直到下一次离开。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自己早期来北京的日子。
第一次认识到北京的辽阔是在1996年,那年的夏天很热。暑假里我从老家来到北京找假期留校(北科大)的表弟玩耍。一出西站,浑身就被热浪席卷,非常不适。北京的海拔比老家低500米左右,在家乡习惯了天高气爽,坡上牛羊,来了北京处处不适应。做为一个汗人,从西站长途跋涉到军事博物馆地铁口,已经汗透重衣,上了地铁,晃悠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到了西直门,找了一辆公交车,继续向北。
那时的北京还时不时刮一场沙尘暴;那时的雾是一种美好的东西,起雾的时候大家会深呼吸,唱北京有最清新氧气;那时的三环刚刚全线通车两年,四环还躺在规划局的图纸上。我和公交车师傅一起,一路向北,穿过三环,穿过虚拟的四环,走在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上,由于年久失修,马路被磨损得不成样子,马路两旁是稀稀拉拉的杨树,越走越荒凉。看着公交车上的人越来越少,我问司机:师傅,这还是北京吗?师傅说,北京大着呢!又走了一段还没到,我又问:师傅,这还是北京?师傅说,刚走了一半呢。于是我不敢再问了,万一师傅不开心把车开到荒郊野外就不好了。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那时已经在荒郊野外了。
终于看到了北科大的校门,瘦小的表弟正在门口等着接我。我说你们学校怎么在荒郊野外啊,校门也这么破。他说,还行吧。第二天表弟找了两辆破自行车,扔给我一辆,说,走,咱们去找林研所的表哥玩(我们还有个博士表哥在林业研究所)。于是我们上了车,再次向北向西。我说,要骑多久?表弟说,怎么也得一个小时吧……我听了差点从车上掉下来,骑那么长时间真的不会骑到铁岭吗?真的不会,我们穿过了虚拟的万泉河快速路和五环,到了香山脚下,也到了林研所。
从此,我知道了北京是个「大」城市,我也开始在北京之北兜兜转转…… 最初我的工作和生活是以五道口为中心的,后来听说这里成了「宇宙的中心」。我当时住在五道口东升乡的三层楼里,对面是破旧的清华东门和一片开阔地,我们常常中午去那里踢足球。左侧是虚拟的清华科技园,那时是一片低矮的厂房。2002年的时候,马路对面的华清嘉园已经建起来了,一平米要五六千,这个价格对我来说显然是有点贵了,于是我们纷纷跑到上地买了房。后来听说华清嘉园的房子居然涨到十万或十几万一平米了。
随着工作变迁,我从五道口搬到中关村,从中关村到双清路,从双清路到北京最北的永丰基地,现在流浪于望京,据说那里是宇宙的新中心。
北京的经济、科技和环境伴随着房价火箭般的速度一同发展,有的变好了,有的更糟了。互联网大潮席卷全球,中国大好的 IT 儿女,纷纷来到北京,各大科技公司、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纷纷入驻清华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望京科技园……纷纷又纷纷!可以说北京这个城市汇聚了中国最多的 IT 从业人员。
留下还是离开,都是一种选择,而选择会带来平衡。一个城市,如果环境越来越恶劣,房价居高,雾霾弥漫,交通拥堵,各种限行限购,人们自然会离开,资源也会随之扩展到周边各处。人们离开了,城市有可能会一点一点好起来,这样又会吸引新鲜的血液输入这个城市。一如一个企业的兴衰。
很多人提问,就是想要一个答案,但我没有答案。未来会怎样,没有人知道,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应该会继续编程和写作之旅,至于在哪,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无论如何,我要祝福这些在北京创造了各种奇迹的中年、青年和少年,希望他们在敲打键盘编写代码的同时,能够买得起房,买得到车,看得起病,读得起书,养得起娃,互联网的世界因为他们而精彩,他们值得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杜金房老师是一位开发者,也是创业者,还是一位资深 MacTalk 读者,与我有一面之缘。他的故事很典型,离开北京回到烟台,从商业项目转型开源,目前依托 FreeSWITCH 开源项目,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FreeSWITCH 是一个开源的软交换系统。「交换」对大家来说或许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术语。当你拿起座机或手机给你的朋友打电话时,中间要经过运营商的「交换机」,它在中间负责帮助你和朋友「交换」语音数据。FreeSWITCH 便是这种「交换机」的一个开源实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应用非常广泛。如果你用钉钉打过电话或开过会,或者打电话订过机票,或为你的爱车买过保险,那么,很有可能你的电话就通过了 FreeSWITCH。FreeSWITCH 的交换是基于IP的,除了音频外,你还可以用它进行视频通话、视频会议、以及视频直播等。它支持 WebRTC,因此,不管是使用浏览器,还是使用传统的固定电话,都能互联互通。
杜金房是《FreeSWITCH 权威指南》的作者,FreeSWITCH 核心开发者之一,Committer,FreeSWITCH中文社区创始人。数年来,他培训过的学员有数百人,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杜老师还是天天在写代码,准备下一次讲课的课程……
今天推荐一下杜老师的培训课程,地址是上海。有兴趣了解这一技术并想参加培训的,可以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走红色通道报名,使用 MacTalk 专属优惠码「MacTalk」,享500元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