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作波罗奈的国度,国王名叫摩诃罗阇。这位国王聪明睿智,广施仁政,他的国度下辖六十个小国、八百个聚落,还有五百头白象。如此贤德的国王,一定是广受人民爱戴,其乐悠悠,孰不知各家自有各家愁。令摩诃罗阇国王最为苦恼的是,他虽有夫人二万之众,却膝下无子。
为了求得子嗣,摩诃罗阇国王常常去往名山大川,祭拜一切山神、河神、树神,整整有十二年之久。或许是为国王的真诚所动,就在这一年,国王的两位夫人同时喜孕龙种,这让摩诃罗阇国王大喜过望,对两位夫人也是倍加爱护。
两位夫人怀胎十月,一朝分勉,竟然同时诞下王子,国王欢喜非常。中国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堂堂一位大国国王,多年无子,忽然一朝生二子,那份喜悦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大喜之下,国王抱着两个儿子,来到金銮大殿,召来文武百官和婆罗门相师为两位王子占卜吉凶,以便为他们各取名字。
相师指着其中的一位王子问道:“请问这位王子出生时有何瑞相?”
国王回答道:“这个太子的母亲原本恚恨妒忌,憍慢自大,可是在她怀孕之后却变得异常温婉,见人不笑不说话,说起话来柔声细语,令人倍感亲切。”
相师说道:“如此看来,定是这位太子的福德所致。”因此,相师为这位太子取名叫作善友太子。
接着,相师又问第二位夫人生子时有何瑞相。
国王回答说:“我这第二夫人本来性格极好,为人和善,本性纯良,大家都非常愿意接近她。可是在她怀孕之后,却变得性情暴戾,常怀妒忌,口放粗言。”
相师说:“二夫人怀孕后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定也与她所怀之子有关,我看应当为他取名叫作恶友太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两位太子都已长成了玉树临风的挺拔少年郎。善友太子生来聪慧贤良,喜好布施,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而恶友太子天生性情残暴,就连他的亲生父母也很不喜欢他。偏偏这位恶友太子嫉妒心颇重,见父母对善友视若珍宝,而视自己却如粪土,常常怒火中烧,所以无论善友太子做什么事情,恶友太子定会站到他的对立面,专门和他做对。
有一天,善友太子在众人的陪同下出城游玩,见农民耕地时,土地里的小虫被翻了出来,鸟儿们便争相夺食,善友太子顿时心生怜悯。于是,善友太子便向身边的随从发问:“他们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引发这样的相互残害?”
随从答道:“太子啊,国家必然要依靠人民,而民以食为天,要想饮食无忧,必然要依靠耕田种谷,这才能够国泰民安啊。”
听了随从的回答,太子面容哀伤地自言自语道:“太苦了,太苦了!”
大家又向前走了不远,见有男男女女在织布机边织布,为停地往复劳作,很是辛苦。善友太子见织者劳累,又向随从问道:“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呢?”
随从答道:“太子啊,这些人是在织布,织出来的这些布匹是用来做衣服用的。”
善友太子闻答,又喃喃自语道:“这也是件很辛苦的差事啊。”
大家继续向前走,见有屠夫正在屠牛剥羊,善友太子心中大惊,急忙问道:“这是什么人,竟然做出如此血腥之事?”
随从忙答道:“太子啊,这些人是屠夫,他们以卖肉为生,以求活命。”
此时的善友太子面色凝重,感觉浑身一阵阵发冷。他说道:“怪哉!苦哉!杀者心不忍,强弱相害伤,杀生以养生,积结累劫殃!”
在后面的路上,善友太子又见有人在网鸟捕鱼,深感这是滥杀无辜,恃强凌弱。当随从告诉他,这些人是为了生计才会捕食鱼鸟时,善友太子满眼含泪地感叹道:“世间的人们啊,造作如此的恶业,才会引来那些恶事啊!”
回到王宫以后,善友太子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他曾经向父王请求,打开国库,周济百姓生活,可是国库也会有用完的一天啊!
正在善友太子一筹莫展之际,有大臣对他说:“太子啊,我听说大海中有很多宝贝,如果有人能够找到摩尼宝珠,便能满足百姓们的一切需求了。”
听到此话,善友太子精神大振,连忙向摩诃罗阇王禀告,说自己要出海寻宝。闻听善友太子所报,摩诃罗阇王如梗在喉,难吞难咽,不觉哽咽说道:“你为民求福是好事,可是你连王宫都很少离开。你可知道,大海中变化无常,祸福难测,你可千万不要去啊!”
见父王不舍自己前去寻宝,善友太子发誓说:“如果父王母后不允许我为民寻宝,我就舍命于此。”从那天以后,善友太子便开始绝食七日,任凭国王夫妇百般相劝,终是无济无事。
无耐之下,国王亲自出宫,请来了一位有着丰富海上经验的向导。那时,这位向导已经年逾八旬,而且双目失明。听说善友太子要出海寻宝,想到善友太子平日里的万般好处,老向导大惊失色,归劝国王和太子一定要慎重考虑。可是善友太子为民求福心意已绝,定不肯回头。就这样,善友太子招集了五百志同道合的年轻壮士,浩浩荡荡地向着苍茫大海挺进。
恶友太子听说这件事之后,他心想:“举国上来,本来就把善友看成是大善人,如果他真的寻宝归来,那我将身处何地?”于是,他向国王请命,表示自己也愿意随队前往,愿为百姓舍命。国王见恶友太子信誓旦旦,又想到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便同意恶友太子同去。
说来事有巧合,善友太子和恶友太子连续在大海上航行数日,不但未遇任何危险,而且一帆风顺,顺利抵达海上绿洲宝山之地。
船到宝山后,善友太子击鼓传令:“这里距离海岸路途遥远,我们将会在这里停留七天,请大家分别入宝山寻宝。这里的珍宝价值边城,非比寻常,大家既不要拿得太多,以免船难负载,又不要拿得太少,枉费此番辛劳。”
向大家发布完命令之后,善友太子在老向导的带领下,弃船沿海继续向前走,足足走了七天。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片沙滩,见沙滩纯白如银,善友太子颇感惊奇。老向导对善友太子说道:“太子啊,这周围应当有一座白银山,沿着银山下的山路继续向前走,你就会看到一片金沙滩,金沙滩不远处有一座金山。”
说到这里,老向导已经气喘吁吁,晕倒在沙滩上。老向导声音微弱地接着说道:“太子啊,我不行了,看来是要死在这里了。太子见到金山之后,请你继续向前走,你就看到一片青莲花和一片红莲华。穿过红莲花之后,会有一座七宝城出现,那便是大海龙王王宫了。这位龙王的耳中有一颗摩尼宝珠,至于能不能得到摩尼如意宝珠,那就要看太子的造化了。”说完话,老向导气尽身亡。
怀抱老向导的遗体良久,善友太子含泪把老向导安葬在银沙滩上,而后擦干眼泪,坚定地向前走去。
且说善友太子孤身一人,一路之上过银山、绕金山、降毒龙、穿莲花,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七宝龙宫。
见到大海龙王之后,善友太子说明了来意。龙王见善友太子英姿勃发,福德深厚,甘入深海,为民请命,深深被他的满腔赤诚所打动,欣然将摩尼宝珠交给了善友太子。
善友太子得到摩尼宝珠后,在龙王的神力护送之下,眨眼间便回到与同伴分手的宝山绿洲。可是放眼望去,善友太子却看不到同伴,只见到了自己的兄弟恶友太子。
恶友太子看到善友太子回来了,暗自奸笑,忽而眼泪汪汪地来到善友太子面前,抖声说道:“哥哥啊,你可回来了,我们等你等得好辛苦啊!你看,除了我以外,大家都已经死了。”
看到此情此景,善友太子又是一番无比悲伤。之后,善友太子擦去泪水,坚定地对恶友太子说道:“我们此番出海,就是为民求福。如今,我已经取得了摩尼宝珠,我们一定要把宝珠安全带回去。如果路上我累了,你就来看护宝珠;如果你累了,就由我来看护宝珠,千万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啊!”
恶友太子闻说连连点头,面露真诚,却心怀鬼胎,可惜善友太子从不怀疑别人,未曾察觉。
兄弟二人上路后,如约交替休息,轮流守护着摩尼宝珠。
这一天,善友太子疲惫致极,便把宝珠交给恶友太子保管,自己安然睡去。看到善友太子睡得香甜,恶友太子恶念顿生。他心想:“如果让你把宝珠带回国去,那你岂不是将受万民拥戴,我还算得了什么呢?”
想到此,恶友太子找来两段干竹,狠狠地向善友太子的双眼刺去,转身奔逃而去。一时间,善友太子眼出血泪,痛苦不堪。但善友太子顾不得自己的疼痛,急忙高声喊道:“恶友弟弟快跑,有贼人刺伤了我的眼睛,要夺宝珠!”
善友太子连喊数声,却无人应答,不觉伤心起来,他想:“一定是贼人已经把恶友弟弟杀害了!”
树神见善友太子实在可怜,忍不住来告诉他说:“我的傻太子啊,你的眼睛就是被你那恶友弟弟刺瞎的,现在他已经带着宝珠跑远了,你还喊他作什么!”
话说恶友太子回国后,拜见了父王母后,本想拿出宝珠邀功,不想大家听说善友太子死在了海上,只顾悲伤,却对自己置之不理,不由心中气恼,便把宝珠埋入土中,不肯示人。国王因为恶友太子没能保护好善友太子,气愤难平,便把恶友太子关进了大牢。
放下狱中受罚的恶友太子不表,此时,可怜瞎了双眼的善友太子无依无靠,辗转来到了利师跋王国,幸遇放牛人救助,得以养伤活命。后来,善友太子离开了放牛人的家,凭借着自己动人的琴声,以沿街卖艺乞讨为生。有人见他相貌技世出众,似非寻常人家子弟,就问他:“你是何人?为何沦落至此?”
善友太子想:“如果我说出实情,从此恶友弟弟就没脸见人了。”于是,他回答说:“我只是个乞讨的瞎子罢了。”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然丝毫不差。善友太子后被为国王看护果树的守园人看中,便开始为国王看守果园,无意间巧遇利师跋国公主,并喜结连理。其实善友太子的新婚妻子并非别人,她就是与善友太子早有婚约的利师跋国公主。公主以为善友太子已经死于海难,才选择了这位善良多才的“盲眼乞儿”。善友太子虽然知道内情,却为了保全恶友的名声秘而不宣,仍以“盲眼乞儿”的身份示于人前。
善友太子和公主结婚以后,二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因缘巧合之下,善友太子双目复明,显明了自己的太子身份,并得以回归故里。
回国后,善友太子极力为恶友太子求情,令他得还自由之身。恶友太子被善友太子的真情所感,交出了摩尼宝珠。从此,善友太子凭借摩尼宝珠的功德,济事于民,广兴布施,受到万人景仰。
这段故事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佛陀在经中说,那位善友太子就是自己,而那位恶友太子就是提婆达多。
看到佛陀这样的解说,实在令人费解。想那恶僧提婆达多,累世与佛结亲缘,却专门与佛做对,其害佛伤佛的“光辉事迹”说也说不完,实在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反派”形象。为什么佛陀不但不怪他,反而屡放慈光,广照地狱,为其解困,这是为什么呢?就算是我们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道提婆达多害佛谤法的恶果也可以一笔勾消吗?着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但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不解,就连尊者阿难也要向佛发问:“世尊!提婆达多过去世时毁害世尊,其事云何?”佛陀在经中给出了答案。
经文中说,阿难尊者受佛所教,来到了地狱。
提婆达多见到尊者阿难后说道:“善来阿难!佛陀现在还在怜念着我吗?“
瞧瞧他这傲慢的语气,听了就叫人气不打一处来。
阿难尊者说:“佛陀命我来看你,地狱之苦你可否忍受?”
听听人家阿难尊者这话,多让人心里发暖。
提婆达多回答道:“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
他可真是个“傲慢的家伙”!事到如今,还说自己身处地狱犹入三禅乐!真真令人无话可说。
正当读者还在气头儿上的时候,佛陀却说道:
我以值遇提婆达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菩萨摩诃萨修大方便,引接众生。其受生死无量大苦,不以为患。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无有是处。
怎么回事儿?佛陀这是什么意思?
……
哦……哦!佛陀的意思是说,提婆达多不仅不是恶人,而且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为了接引众生,“害佛”本是行大方便,哪怕自己身受地狱大苦仍不以为患!
哑然,失语,泪涌……我这小凡夫果然是“无有是处”!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