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佛学
腾讯佛学频道以“传播正见,引导正信,缔结正缘”为宗旨,致力于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净化人心,解脱烦恼,共趣人生升华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跟宇宙结婚”音频节目总目录 ·  2 天前  
跟宇宙结婚  ·  日常絮叨:上饿了么搜【跟宇宙结婚】领红包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佛学

忙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忙!

腾讯佛学  · 公众号  ·  · 2018-12-26 17:03

正文




文/明海法师


总有人说“我很忙”,有的人没有时间去看望父母、给父母打电话,他说他很忙;有的人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子女共度一个周末,他说他很忙,没有时间跟家人在一起。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忙?或者你感觉到你很忙?

你把你的生活、你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满,然后你被很多事情所缠绕、所追逐,好像有很多事在后面追赶你,一天到晚都很密集。




忙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讲的这个“忙”是时间安排上的,其实它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上的。这种心理感受就是内心没有闲,所以忙的反面就是闲。

从现象上看,安排的事情、工作越多的人,他的心也会越忙。事情越少或者没有事情的人,他的心就会很闲。

其实即便有时候你什么事情都没有,你的心仍然会很忙。

如果我们在寺院里打禅七或者念佛七时,打禅七就是在禅堂里静坐;打念佛七就是重复念一句“阿弥陀佛”,算是够闲的,工作、生活、家庭都放下了,什么事也没有。

但是在禅堂、念佛堂里面,你的心是闲的吗?刚到禅堂里静坐的人,他的心可忙了,可能比在外面奔波还忙。因为他心里有很多的妄想、杂念,这就会让他感到心很忙、心不闲、心不放松。


但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我们在事务层面、现象层面很忙,同时我们的心也很忙,心也不能闲,乃至于很多人都习惯了一种生活状态,把每天都排得满满的。

上班排得很满,在办公室里也要用电脑把那个空闲排满;下班后还要安排聚会、吃饭,把时间排满;周末也要排满……

似乎大家已经习惯了那种把一切排满的状态。所以很忙包括了外面的事情多,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理状态。





“很忙”的背后,

有一个重要性的问题



我觉 得在这种心理状态的背后起码存在两个问题。

有时候到柏林寺的人,我会劝他们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背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只有260个字,是释迦牟尼佛大智慧的浓缩。

玄奘大师从中国走到印度,一路上遇到很多磨难,他就靠诵《心经》给自己输入能量,战胜外面的挑战。所以我经常推荐人们把《心经》背会,背一遍只需要一分钟。

很多时候他们会跟我讲:“师父啊,我很忙,我没空。”

我就跟他说:“假如现在有人把你关在一个房子里,只有你把《心经》背会了才能放你出来,你保准有时间。”


寺院有活动时,我们会邀请居士来参加,如果是在夏天,有的居士会说:“哎呀师父,今天特别热,从北京开车到柏林寺很热,高速公路地面很烫。”

有时候我会跟他们讲:“如果在柏林寺有一个商业洽谈会,你到这里来可能会签一张1个亿的单,那你很快就不觉得热了。”

所以在“很忙”的背后它有一个重要性的问题——就是 在你的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你要把它的重要性排出来。

这是我要讲的关于“忙”的第一个要点。

我们有没有在心里面排出这种重要性来?

有的人没有时间去看望父母、给父母打电话,他说他很忙;有的人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子女共度一个周末,他说他很忙,没有时间跟家人在一起。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在这些事情重要性的排序上,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误区。


其实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逆转的。比如说在子女小的时候,你陪伴或者教育他们,用一些时间和他们共度周末;或者你去看望父母,跟他们一起吃饭。 这样一些事情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很重要的责任,而这些责任在人生的长河中不可逆。

比如,你的孩子长到了20多岁,你再想带他去儿童游乐园,可能他就不会跟你去了;或者是当父母变老生病离开了我们后,你想再陪他一个晚上,也不再有机会了。

当然,在我们的人生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事,比如说锻炼身体。像这些人生的基本责任,包括对家庭的、对亲人的、也有对自己的,我觉得应该把它们往前排。





“忙”的背后,

有一个价值观



在“忙”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价值观,就是哪一些重要,哪一些不重要;哪一些有价值,哪一些没价值。

也许我们大家都觉得钱值钱,其实钱是最不值钱的。当你已经把你的身体透支了,用来去换很多钱,之后你想再用钱去买一个健康回来,也很难。

有一个说法叫“先用身体换钱,再用钱换身体”。用身体换钱比较难,用钱换身体好像更难,不仅难而且痛苦。

所以,我们要在一些事情的排序上反思重要性。

重要性涉及到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责任。我把它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的人,是一个自然的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一个责任,我们要延续生命,要吃喝,要繁衍后代。

我们也是一个社会人。社会人的责任往往是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里面,夫妻之间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也有对这个国家应该担负的责任。我们纳税,我们劳动,我们参与,我们贡献我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社会责任。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宇宙人。宇宙人的责任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我们也要考虑这个生命最终极的意义是什么,最高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人身,可以用它去担负社会责任,也要用它去思考、去探索宇宙人生的奥妙。


佛法认为生命无始也无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长河中,我们最高的价值是什么?佛陀告诉我们, 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觉悟。

我的师父净慧长老讲了两个词:觉悟和奉献。作为宇宙人的这种最高责任,其实跟我们作为自然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层面上就涉及到了信仰,涉及到了我们要思考人生的最高价值。

过去我们上学的时候会问家长:“为什么我要上小学?”

父母说:“为了上中学。”

后来上中学,我们再问父母:“为什么要上中学?”

父母说:“为了上大学。”

到了大学,我们问:“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们问自己,也问别人。为了要毕业,最后找一个工作。等毕业有了工作,你可能还会问自己:“我这么忙,这是为什么?”

你会有很多回答。但是你也会发现,这样一种追问没有穷尽。最终是为了什么?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你发现你会碰到一个死角:最终这个意义和价值从哪里来?这就是宗教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宗教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


有的宗教把人生最高的价值和意义赋予一个超越的神——认为由于他的存在一切才有意义。如果跟他把关系搞好,供养他,令他欢喜,甚至把生命奉献给他,才有价值。乃至于有可能走到极端:认为自己是以他的名义在做这件事,做那件事,甚至做伤害别人的事。

佛教不这么认为,佛教主张生命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来自于外面有一个超越的、主宰我们命运的神。佛教认为: 生命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外面,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也许你会问:“每个人的内心是什么?我的内心现在只有贪嗔痴,有很多烦恼。”

佛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如果你肯信,你能接受,你在生活中去体验它,你生命的一切也就有了意义,有了一个最终的、最直接的意义。

佛告诉我们的答案就是:所有众生的心本来都是觉悟的,所有众生的心本来都是佛。佛就是觉悟,圆满的觉悟。而我们现在的烦恼,也是那个我们本来就有的那种觉悟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知到我们本有的那种觉悟能力,我们才会把我们的心跟生活、跟工作、跟外面的事情的主客关系搞颠倒。

这就是我讲的关于“忙”的第二个要点。

“忙”的第二个要点还涉及到我们的主客关系:我们的心在我们所忙的事情里面是否居于主导,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在自觉自愿的忙。自觉自愿的忙和被动的忙是两种不同的忙。

自觉自愿的忙可能忙中有闲。我以前看毛主席的诗,有一句叫“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他描写红军长征所经过地方的景色之优美。大家可以想象,在那样一种戎马生涯中,他的内心如果没有这个闲,是没有心思注意到他所路经的这些自然美景的。他能看到,他能欣赏,说明他的心很闲。

可见,忙和闲是相对的。如果你的心是主导的,你是自觉自愿的,你可以很忙。这个居于主导有不同的层次。每时每刻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境界, 在各种外面的境界跟前,关键是你的心是不是主导的,是不是自在的,是不是觉的——就是清醒的。

所以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很忙,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忙,找不到价值感。


我们老是觉得很欠缺,要用很多东西把自己填满,把的心填满,把我们的拥有填满。我们有了房子还要有汽车,还要有这个那个。由于我们不断地要用这些东西填满自己,却又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种忙就显得没有意义。

我们概括一下关于忙的问题。忙从根本上来说涉及到价值,要把你的人生做一个价值的排序。在这些排序里,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那个很根本的价值问题——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就是意义。怎么解决这个“为什么”,让它有意义呢?可以通过信仰。信仰有很多种,像佛教的信仰就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关于价值、意义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儒家也能对我们有所帮助,特别是宋朝以后的儒家思想,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心,认识我们内心本有的那种能力:良知良能。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所有的忙碌,都能与这个良知良能相适应——顺着我们的良知良能,符合我们的良知良能。那么所有我们忙的事情就会有了意义和价值。


在今天这个时代,你想完全不忙外面的事,恐怕很难,包括我们出家人也是如此。中国古代是个小农经济时代,很多出家人在山里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山里住的出家人的那种闲。

我记得有一个住在山里的出家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意思是:到头这个白云也不比自己闲,云它忙啊风把云卷走了嘛。

这个和尚,他在山上只有一间破屋子,他没有汽车,没有电脑,也不可以上网,更没有不断地用很多东西把自己的时间填充,把感官占据。但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自己的那种生活状态感到很满意、很惬意。如果没有这种满意,没有这种惬意,他写不出这首诗。

他对他的状态很欣赏,这就是我讲的闲。这说明我们要让自己感觉到有意义,不一定非要占有很多东西,也不一定非要忙很多事情。

有一种状态叫“工作狂”,我觉得这种工作狂状态的背后是一种价值的空虚感。他要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事情把自己的时间填满,来找到一种意义。有时候似乎跟别人说自己很忙,心里才安稳。这就要反省了。

刚才讲到的那个和尚,他在山里面只有一间破屋子,他的意义是从哪里来?说明他的意义不是从外面来,而是从内心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心。当我们把自己内心的这种满足感、这种自在开发出来时,你的心是主人。

你吃山珍海味香,你吃菜根也会香;你占有很多的房子很满意,你住一个很小的房子你会满意。

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要知道重要性,而重要性就是一个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方面在事情中忙,一方面要在忙中不断地发现我们内心的那个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