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抚养费数额确定方法的规定。
【条文理解】
一、如何理解本条第1款的抚养费数额的确定因素
(一)子女的实际需要
子女的实际需要是首要考察因素,子女的实际需要是指根据子女实际情况,应能维持其衣、食、住、行、学、医等的正常需求。一方面,抚养义务人应满足子女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尽量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和子女实际需求相符,即抚养费的数额应当以正当且必要为限,即使抚养义务人具有较高收入,当子女提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时,也可以拒绝,因为这个需要超出了“实际”需要的限度。具体程度则应按抚养权利人的需要和抚养义务人的经济能力等要件相对均衡决定。
(二)父母双方对的负担能力
子女抚养费的确定,还要考虑父母双方的经济收入即经济条件,经济收入稳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父母可以多支付;经济收入较低、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可以少支付。不可要求经济实力较弱的父或母承担高昂的、超出子女实际需要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抚养费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农村,有一些父母自己的生活费都无法保障,生活非常困难。一般遇到此种情况,父母也是要负担子女抚养费的,此时,可以根据本解释第51条规定,用其财物折抵抚养费。即为直接抚养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可以用财物折抵抚养费。
(三)当地实际生活水平
当地实际生活水平一般是指子女实际生活居住地的生活水平。当地实际生活的参照标准,法律暂无明确规定,实践中,主要通过收入、支出和社会福利等多项指标反映。收入指标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支出指标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确定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应以当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这两项货币性指标为基础,适当考虑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就业、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因素。
审判实践中,一般首要审查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而后考察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因抚养费的支付的目的是满足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等需要,抚养费的支付应符合父母的客观支付能力。但若父母的经济条件较好,愿意负担更高的子女抚养费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必一定与当地生活水平相一致。同理,如果父母的生活条件较差,所能负担子女抚养费的上限已经低于当地生活水平,也不宜强行要求负担超过其支付能力的抚养费。当双方对子女抚养费数额的多少产生分歧,且通过其他两项因素无法判断时,则应该适用当地实际生活水平标准加以调整。
二、如何理解本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抚养费比例
根据本条第2款规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照其月总收入的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也就是说,如果需要一方负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抚养费,不需限制在月总收入的20%-25%的幅度之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这个比例,比如以40%左右的比例负担,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需要说明的是,月总收入,是指一个人一个月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总数。如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补贴。完全属于发给职工个人的保健费、洗理费、卫生费等,不应计算在内,因为这些是国家发给个人用于劳动保护的费用,应当用于职工个人使用。
根据本条第3款规定,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以依据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本条第2款的比例确定。无固定收入者,如农民、个体工商户、小摊贩以及其他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人员等。对于农民,可以按照季度或者年收入,参照本条第2款的比例确定;对于个体工商户、小摊贩和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的人员,既可以按季度或者按年收入,也可以按照同行业的平均收入确定。具体给付数额,人民法院可根据当事人实际收入情况,参考同行业平均收入统计数据综合认定。
三、如何理解本条第4款有关特殊情况的规定
目前我国个人收入情况多样,相差较为悬殊。本条第4款规定的目的即在于当处理抚养费问题时,若遇一方收入畸高或畸低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当事人负担能力、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适当调整抚养费负担比例。如年收入达数十万元、百万元甚至千万元或者更高的,若也按照本条第3款规定的比例给付抚养费,显然不符合现实状况和立法本意。再如有的个体承包经营户,虽然每年收入很高,但其收入还需要投入或者扩大再生产,并非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如果抚养费数额完全按照上述比例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远远超出了抚养费的范围,也影响抚养义务人的政策生产经营。此时可根据子女实际需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等因素适当降低负担比例。当然对于子女患病、伤残或其他实际需要等情况需要大额支出,若按照本条第2款、第3款确定的比例支付难以维持子女正常生活需要的,也可以适当提高负担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