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为更广泛地展现“土特产”的三个世界(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即日起,农参原“地标日历”栏目改版升级,“土特产趣闻”系列全新开启。本栏目聚焦名著、影视等素材中提及的土特产,拆解特色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感受土特产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味魅力。
2021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向大众讲述了一批爱国青年执着向前,探寻国家出路的感人故事。剧中有不少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出现,为这些历史人物增添了许多烟火气。
在第二集中,生为安徽绩溪人的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陈独秀归来举办接风宴,特地为其准备了老家的硬菜荷叶黄牛蹄,并提到一定得用绩溪特有的小黄牛。
绩溪县是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素有“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之美誉。徽文化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出自绩溪,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
荷叶黄牛蹄这道菜,要选用绩溪特有的小黄牛,还必须是三岁半的小牛蹄子,经过秘制后用荷叶包裹蒸熟,味美色香。黄牛蹄味甘性凉,营养丰富,而荷叶清热解暑。食材精细,烹制复杂,是徽菜中的极品。
好食材成就好味道。绩溪县草地资源丰富,黄牛饲养历史悠久,农户利用农副产品秸秆养牛,较为普遍。全县11个乡镇均养殖肉牛,重点分布在长安镇、板桥头乡、伏岭镇、临溪镇、扬溪镇、上庄镇。
绩溪小黄牛属皖南牛,是安徽省优良的地方牛种之一,个头小、重量小,耐耙、耐粗、耐温,对山区适应性强。绩溪小黄牛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低脂肪、低胆固醇;是当地徽菜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此外,绩溪小黄牛在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和认可度较高,这为养殖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绩溪县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成立推进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绩溪县黄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拟定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制定《绩溪小黄牛饲养关键技术》,依托科研院校,利用皖南牛优质基因,实施品种改良,通过“双招双引”,推进肉制品精深加工,提高肉牛品质,做好“畜头肉尾”文章。申报“绩溪小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引导电商企业发展线上销售皖南牛制品,支持在大城市开设皖南牛产品直营店,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效益。
除了美食值得分享,绩溪牛的故事也颇为有趣。关于绩溪牛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古徽属号原为山越图腾,后演化成名县属号。在远古时候,徽州这片区域居住的是山越人,越人结寨而居,以族为设,牛是当时绩溪县这片区域的越人的图腾。
还有一种说法是绩溪县域形状如牛,古代徽人信风水,属号多以县治地形、山形或县域形状而得名。
古徽州六县,
休宁县治形如长蛇,故以蛇称之;歙县县治附近有山如犬,黟县县治附近有山如蛤蟆,故以狗、蛤蟆称之;绩溪县域形状如牛,祁门县域形态如猴,婺源县域形状如龙,故以牛、猴、龙称之。牛能吃苦耐劳,喻绩溪人有实干精神。
绩溪牛,不仅创造了一道道美食,更是徽州人爱岗敬业、执着追求、拼搏进取、团结友爱、务实为民等优秀品质的体现载体,代表了一种创业精神——徽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