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地,最近上映了一部豆瓣评分高达 9.1 的国产电影——《好东西》。
这是继《爱情神话》之后,导演邵艺辉的第二部女性主义视角作品。
很多人说它是「中国的《芭比》」,但我们觉得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了《芭比》的、更珍贵的本土女性叙事。
还有人把观看《好东西》的感受形容为「像是回到了母亲子宫的安全与温暖」,深以为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体验并非真正的生理记忆,而是内心深处对于「无条件的接纳」的渴望。
上一次带给我这种感受的电影是什么?好像想不起来了。怪不得二刷之后,我还在期待着第三次走进电影院,回到导演邵艺辉建造的这个世界里。
所以,这《好东西》到底有什么好东西,能给人这样的感受?
请看接下来的分享吧——
—— 友情提示:本文含大量剧透 ——
—— 介意请「收藏」观影后阅读 ——
01
好东西是:
「总要有人跟你说声对不起」
的深深抱持
王铁梅(宋佳 饰)和小叶(钟楚曦 饰),是一对因为住进同一栋楼而中年结交的闺蜜。小叶是个靓丽、时髦的乐队歌手;铁梅是带着女儿王茉莉搬家的离异单身妈妈。
她俩能成为朋友,绝非仅仅因为刚好是邻居,可以说,她们间能形成一种创伤经验的互补——童年缺少父母关爱的小叶需要被治愈,而习惯了像妈妈一样照顾所有人的铁梅擅长去修补。
当铁梅明白了小叶的懦弱与谎言都来自成长经历后,她抱着她,摸着她的头,跟她说「对不起」,小叶不理解她为何道歉,她便解释说「总要有人跟你说声对不起」。在看这一幕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被深深拥抱了。
原生家庭也好、有毒伴侣也罢,有些人给你带来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你一直在等待一句对不起但就是等不到,那怎么办?徒留我一人独自溃烂吗?凭什么只有我承担后果?
《好东西》给了另一种解法:有一个人替别人跟你说了「对不起」,你真的会得到救赎,虽然不来自最初给你伤害的人,但也同样治愈。这是因为,能够给出爱,是一种超能力,铁梅有、茉莉也有,这种抱持可以治愈人世间最深最顽固的伤痛。
02
好东西是:
自己做好与坏的裁判
大胆去做,搞砸也没关系
影片前半部分刻画出来的王铁梅,是一位无比强大的单身母亲。她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可以把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感情生活。
即便看起来这么坚不可摧的王铁梅,也会有脆弱的那一面。在小叶和铁梅的天台戏码里,铁梅拷问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小叶轻轻地说,什么是好,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谁是裁判。
看到这里的我偷偷抹了把眼泪,那些曾经苛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刻都被温柔地抚平了。我们可以不用尽善尽美,大胆搞砸也没关系,生活的裁判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好东西》还说,如果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规则让你无比痛苦、或者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那其实,也可以不玩的。如果在你们的眼里我很差,那这个你眼中的我,给你好了,我不要。
我要让自己舒服,要对自己诚实,要过让自己不后悔的人生。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也是个大游乐场,只有我们能从中收获快乐时,才算得上是好东西。
人类学家项飙在几年前呼吁年轻人要关注自己的附近,「附近」这个概念从那时起被反复讨论。今天《好东西》把「附近」精确地拍了出来。
小学的女孩会喜欢泰勒斯威夫特,并且像所有大人一样称呼她叫「霉霉」;「成熟」男性在约会软件的个人简介里写着「not for LTR」;一个人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并经历了高光之后,其实也会反悔放弃....
这也许不是所有人「附近」的样子,但至少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们,应该都能从中看见自身生活的细枝末节。这些镜头令我们瞬间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观影时我常觉得导演邵艺辉就像我微信聊天群里的一位朋友,我们生活在相似的环境里,在价值观上有着颗粒度极细的一致性。如果没有高度的开放性,并长久地对生活保持关注,恐怕是很难展示出与周遭世界如此紧密的了解与粘连的。
我们的社会一直存在一种「默契」:爱情和婚姻完满是人生至高的目标,婚姻关系因其排他性是最可靠的、会陪你到人生最后,因此最重要。
与之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在结婚后,就从社交圈里淡出去了,生活从此就只围绕婚后家庭展开了,和朋友聚会要跟家里「请假」。
但《好东西》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铁梅和小叶组成的女性共同体,甚至她与前夫(赵又廷 饰)离婚后「育友」的关系,都提供了另一种想象的空间,那就是——当爱情缺位的时候友谊可以补足,天塌不了。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是可以依靠的邻里社群,有时候,我们还是彼此的孩子。
诚然,友谊不能完全替代浪漫关系,也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结构性的养老照护困境,但它确实可以填补一部分空白,让你的生活不必那么困窘。
毕竟,组建家庭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新的身份,我们的朋友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电影里,两位女主角的友谊始于一次侠义的搭救:独自走夜路的小叶被可疑男子尾随,踩平衡车路过的铁梅帮她吓跑了跟踪者。小叶谢谢她,铁梅一笑:「我只是让他尝尝被人跟踪的滋味。」
Girls help girls 不仅仅发生在危急时刻,它是日常的、敏锐的,是用自己的身躯对「她」的无声托举。
小叶也搭救过铁梅的女儿:铁梅工作太忙,让女儿去同学家做功课吃晚饭。但小叶敏锐地发现,茉莉很讨厌一个同学,于是在没有任何带娃经验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可以做她的「保姆」。
铁梅自己也被守护过。作为曾经的调查记者,她依然想在现公司做有社会价值的内容,但迫于资本与流量的裹挟,她势单力薄。一个年轻女编辑小鹿被铁梅的理想主义打动,坚定地站在她身旁,哪怕赌上自己的职业前景也愿意与之共同承担撤稿、删文的风险。
女性这个群体啊,就是这么让人惊叹。明明自己都还渺小到无法自保,也会为彼此停下脚步、抵挡压力、提供庇护。
就像影片正式上映前,宋佳在微博发布的这张「黑暗骑士铁梅」一样:女性朋友们,(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继续做个骑士吧。
影片里有个场景几乎会感动到所有人:
茉莉听着耳机里的各种音效,猜它们是什么声音。在茉莉的耳朵里,它们像熊猫吃竹子、河马在喝水、沙漠里下雨……但实际上,它们是妈妈铁梅做各种家务劳动时发出的声音。
我一边悄悄流泪,一边惊叹怎么会有这么轻盈、精妙的手法来呈现妈妈日复一日的劳动,还让人不觉得难过、牺牲、绑架呢?原来妈妈的付出,不仅有人看到,还可以被听到:
妈妈的育儿生活,是山川湖海,也是囿于厨房;是孩子脑海里的瑰丽冒险,也是日复一日的辛勤日常。
我身边甚至有女生说,这是最近两年唯一一部让她不那么恐育的片子。在此之前,她对影视作品里母亲这个形象已经感到厌烦,要么特别糟糕,情感勒索给孩子创伤,要么特别伟光正,看着就累让人想远离这种身份。
但《好东西》某种程度上有帮她看到做母亲这件事的全貌:苦闷是有的,但爱也不是假的。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或主动或被动地,重新养育了自己。
这样不自恋、不自怜的演绎,何尝不是一种对母性光辉刻板印象的祛魅?
王铁梅对自己的女儿茉莉的教育观,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你大概率会在茉莉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但铁梅的角色几乎重写了东亚父母的教育脚本。
家里的墙,茉莉可以随便画,铁梅会说「你比米开朗基罗还要厉害」。写不出来的作文,茉莉可以不写,但写出来的部分必须做到诚实。临近登台表演的茉莉因为害怕躲进了后台柜子里,铁梅并没有指责茉莉,临门一脚怎么可以半途而废,而是说「没关系你可以不上台,等你准备好了再上台」。
一个在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中长大的孩子,也会习得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王铁梅式的爸妈,也真心希望每个小孩都不会变成小叶。
08
好东西是:
理直气壮地承认
孩子就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延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一位家长说「我生孩子是为了延续自己生命的价值」,ta 一定会被批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凭什么要来延续你的价值?」于是,这种心愿被视作腐朽和「老土」,让人羞于启齿。
电影里的铁梅,就从未把自己的价值寄托于女儿身上。她鼓励茉莉去寻找自己的爱好,打鼓也好,唱歌也好,尝试之后放弃也好。铁梅给了茉莉不长成妈妈理想模样的自由,结果意外地发现,茉莉自由地爱上了写作——是从记者妈妈那里学来的热爱。
当茉莉随口就能背出妈妈很多年前在新闻报道里写过的句子——「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那一瞬间,足以缝补好现实对铁梅造成的撕裂:被工作的挫折打击,她开始怀疑自己没做出任何事业、没实现新闻理想、没挣到钱、也没成为一个好妈妈……
经历过理想、幻灭、重建,注视自己的孩子时,铁梅才发现茉莉才是她与这个世界最坚固的联系。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被茉莉看在眼里成为示范,让铁梅前所未有地看清践行理想的意义——因为她清楚背后那个小小的目光,会希望她成为怎样的大人、为小孩们创造怎样的世界。
无论内外,《好东西》都在为我们示范如何挣脱旧世界的规训:
女性的台词是可以不要总围绕男性展开的,男性角色大多没有完整名字,月经是可以拿到饭桌上和拉肚子一起说的,看到路边有靠墙小便的男生是可以呵斥的.....
电影是可以没有主剧情的,剧组是可以准点下班的,我们也可以少讲点 history,多讲点 herstory(有心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好东西》的英文片名是 Herstory)。
这些表达并不沉重,相反它们都非常轻盈,试图一点点松动那些思想钢印。如果你担心自己离了这规则无法生存,那么借用小叶的话:「你可以的,我会陪你的。」
因为,我们已经厌倦了旧世界里的旧故事,是时候去构筑新世界的脚本了。
用小朋友作为主角是一种电影创作层面上的风险,毕竟小朋友的演技和专业度更难把控。但《好东西》需要这样一位小朋友。
电影其实暗含着一种女性命运的迭代叙事。小叶在某次哭诉里,说她的爸爸会打妈妈和自己,这让电影的叙事时空拓展到了上一代中。小叶哭诉后,茉莉给了她真诚的夸赞,就像是新时代的女性,在回过头来给曾经的伤痕一个迟来的拥抱和抚慰。
而当我们结合电影中出现的几组男女关系的形态来看,这种迭代就变得更清晰了 —— 她们从曾经的沉默和忍耐,到如今可以讲出自己的话语。那么,下一代会是怎样呢?
在电影中,茉莉朗读了自己的两篇作文,其中一篇叫做《我不再幻想》,而另一篇,则讲述了自己做了一个选择、而后又改变方向的心路历程。这或许就是邵艺辉要写给下一代的信:
下一代确实不知道会怎样,但我们已经拥有了选择权。无论如何,该放弃幻想、迎接下一种未来了。
最后,如果你也看了《好东西》,认为它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好东西,请不要吝惜你的转发 ,一起创造下一种未来~
本文关键词:抱持、母职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序 或 知我心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