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扁平的分工方式还有助于实现更高效、更保真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藉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让一直以来基于经验累积的创意生产看到了通过数量总结规律的曙光。我们乐观地估计,未来再差的文创产品,至少也能逻辑自洽,达到现在“能看”的三星评价,而真正的“大神”,争夺的是更高的四星五星。
最后,改变还来自于更充分的创意认同。产品好,不见得影响力大,更高的两颗星,不一定就是创意爆棚、技术炫酷,更多的是来自于用户对创意、对情感的认同。腾讯的IP观一直强调,IP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情感载体,这已经从机械的生产层面跃升至温暖的认同层面。随着流量的红利逐渐消退,依托于流量分发的商业模式将会式微,拥有更深度情感共鸣的社群将会成为创意认同的主要载体,创意者及其产品则是认同的核心。
这种认同一方面推动了商业模式变化,从购买文创产品变成了购买价值认同、购买标签、购买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创意者、生产者和用户更精准的对接和更高效的互动,创意者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用户在哪里、想要什么,用户也会主动对接、订阅创意者,甚至通过“吐槽”、“同人”等形式,主动参与创意的生成和生产,还可能自身最终成为创意者(正如图1关键四步所展示的那样),促使文创产品和服务永不停止地完善。
更重要的是,社群内部的信任及对产品的喜爱,推动了文创众筹的发展,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创产品的融资困局。文创投资的标的不再是那值不了几个钱的电脑和桌椅抵押价值,也不再是画饼充饥甚至毫无依据的预期收益折现,而是用户情感价值的量化。
从UGC到创意者经济,可能是文创产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之路。现有案例证明,跟随发达国家文创产业发展路径亦步亦趋,可能只会出现美式“功夫熊猫”和山寨“高铁侠”,中华文明可能始终无法取得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资源禀赋相称的影响力。而通过互联网不断地产生创意者、激励创意者、认同创意者的“创意者经济”之路,可能才是提升我国原创能力、发挥我国文化影响力,甚至诞生出世界级经验的“惊喜之路”和“逆袭之路”。
本文作者系“互联网+文创”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