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选自新商业进化论(ID:techxin),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能共享,就有资本关注。
从无线网络、联合办公,到共享出行、电话亭KTV,这场共享接力赛看不到尽头。
充电宝刚接下新一棒,就收获10天5笔融资近3亿,10余家企业争着抢赛道。但是观众席听的更多的,却是嘘声。
充电宝能否完美跑完这一棒?
文/大童
1800余字 约4分钟
| 高开低走,真痛点还是蹭热度?
先来看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有8亿智能手机用户,每天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在居家办公室以外。这1亿次的日频充电需求,究竟蕴含了多少痛点?
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有限。与高频刚需充电相悖的是,充电宝较大的体积和近一斤的重量。移动支付让简单出行成为一种习惯,很多人出门连卡和钱包都不带,更何况是笨重的充电宝?
投资人和创业者瞄准的也就是应急充和移动充两类使用场景。
痛点有多痛,就有可能多成功。
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浪潮之巅》作者吴军老师说过:共享经济的本质是让更多的资源加入,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带来方便,最终让大众多花钱。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共享经济才能成功。
滴滴让不打车的人习惯了打车,共享单车让不骑车的人爱上骑行。充电宝能否让不用的人习惯共享使用?
在许多公共空间,免费充电是一份馈赠,受众习惯了这顿免费午餐。而资本乱入只留下一份免费汤——第一次使用免费。
这个共享细分领域的小而美,也可能是大众眼中的“笨而重”。部分用户认为,这个模式“不痛不痒”,对社会贡献有限。
“手机待机越来越强了,充一次电,正常用2天。假期除了玩游戏,也可待机一天。充电宝有什么用?快充也在进步,不是有广告说‘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吗?也许过两年,半小时就能充满电了,还不如开发充电桩设备。”,某用户表示。
“充电宝的核心是随时随地能充电,用户需要的是电而非充电宝”,行业人士认为,商业模式的基础还得回归到产品本身。速充与超长待机成为充电宝绕不开的冤家。
另外,由于商业原理简单,只要有足够资本就可以快速复制入局,这也会导致行业参差不齐。在操作上,共享充电宝还面临病毒入侵、数据盗窃等现实问题。在实践上,共享充电宝高开低走,线下引流也并不成功。如何培育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是一个难题。
走心的需求,往往是被社会痛点逼出来的。充电宝虽然披着“共享”的外衣, 更像是搭顺风车蹭热度。1亿次的刚需,也可能是人为炮制的“伪刚需”。
| 资本的近视眼与透视眼
创业需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创业者和投资人争相入局,或许看到的不仅是眼前收益,也预料到了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有至少15家创业公司入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来电”、“街电”和“小电”三家,A轮融资都在亿元左右。
来电,主攻商场、高铁、景点等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可大范围移动
街电,主攻餐厅、酒吧、咖啡馆等小型柜台,只能在场景内移动。
小电,主打固定桌面,线机一体、不可移动。
诱惑投资人的是,共享充电宝收100元押金(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免押),可免费充电1小时,之后每小时单次收费1元。充电宝成本假设为70元,每个每天假设租赁1次,每次4小时,收费3元,回收期只有70/3=23.3天。回收期快,损耗也小,即使丢失损坏,100元押金抵一个充电宝只赚不亏。共享单车的成本与维护费用远高于此都能做,充电宝为什么不能共享呢?一旦成为气候,再拓展广告业务,收入更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