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34
篇文章
一
有一句听起来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话:“不要活在他人的评价中。”这句话还有其他不同的表述,比如“做自己就好”。
这种观点被提出来,原本是希望人们能够快乐的。但到了今天,我发现它带来的主要是痛苦。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能力成为世俗标准里的佼佼者,生活状态不错,事业不错,或者起码充满希望。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也享受一个正常成功者的生活。
问题就出在“不要活在他人的评价中”这句话上。
通常是十几岁或二十出头的年纪,每个人都会突然获知一些看起来值得用一生追求的东西,“独立”就是一个。但独立往往被误解为“不追求任何好的评价”。因此,他们去做别人不会叫好的事,作为自己“不被别人评价绑架”的方式。当别人因此提供负面评价,属于他们的时刻好像终于来临了:他们终于 有机会说,我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与全世界为敌才觉得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多?
碰巧我是其中很多人的朋友。我知道在这种独立的背后有多少痛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痛苦?因为“不在意别人评价”这句话虽然正确,事实上却不可能绝对实现。被他人评价支持的生活许多是最好的生活,为了避免沦为在意外接评价的人,他们不得不放弃这种生活。
问题是,他们原本是一些并不拒绝世俗意义上的正常生活的人。
他们渴望俗气的爱情,俗气的购物欲望,俗气的看院线喜剧片,俗气的化妆。但只是为了避免被别人的评价绑架,他们反对一切被别人认可的事情,爱断情伤,追求小众,看文艺片,素颜,穿粗布衣服。
他们做一切与普通生活格格不入的事情,细想起来,只是为了完成年轻时代某一天突然对自己做下的那句承诺:我不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二
如果不被偏激理解,“不要活在他人的评价中”这句话有合理性。
豆瓣上一位叫贾不许的读者写到了“灰姑娘和麦当劳王子”的故事:“童话中的灰姑娘勤劳而善良,拥有朴实、高尚的品德。现代灰姑娘则因为接受了现代的教育,学会把理性思考应用在追求身份上。并非每一个灰姑娘都能遇上王子,于是有更多人选择做穿LV的穷人,试图用外在的包装把自己伪装成拥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博取他人的喜愛。”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女主角疯狂地想买到一条丝巾,买到手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为了购买昂贵的时尚品,她欠下一屁股债,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工作和爱情。
完全丧失了自己,为别人的牺牲太多,都是不明智的。
但我想说,“独立人格”的合理性其实已经不太需要强调了。
每个人都知道它是对的。相反,真的有太多人,因为过于追求“不在意他人评价”而让生活陷入麻烦。
这句话的危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
你可能会觉得,即使这样,很多人还是在被他人的评价左右着,纠结着。这就更应该想一想,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
因为“他人评价”是不可能被完全剔除的,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我们需要外部评价,这中间的边界很难拿捏。
如果我们不介意他人评价,就会不在意同事、朋友、家人的想法。但有人可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吗,如果他做到了,他是不是就会变成一个极端冷酷、自私的人?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没有人评价,我们可以活下去吗?一个极端例子是,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描述了一个无人评价的人。“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
我们不可能从他人的目光中彻底消失。就算死了,也还可能有人继续做出评价。其实,“死后的评价”一直是人类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早就发现,真正能够约束政治家们行为的,并不是法律和道德,而是“死后的评价”。
传播学中有一个叫“镜中我”的理论,大意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
我们得到多少认可,其实的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这与独立人格并不矛盾,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
四
既然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那么就要找到一个边界,既不失去自我,又不变得与全世界对抗。
我不能提供准确的方法,但至少可以列出几种一定应该避免的情况,算是对这个边界的一些提醒:
1.并非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标准就如苏格拉底说的,好意见出自对事物有所理解的人,坏意见出自缺乏理解的人。
2.要为别人的赞许开心,但别轻易因为他人的否定而掉眼泪。
3.来自他人的简单反对决不能证明我们是错的。要学会分清,对方到底是深思熟虑的诚实的批判者,还是出于简单直觉、不经过思考就厌恶你的人。感谢前一种人,忘记后一种。
4.也是最关键的一条:
不要为自己在意别人评价而苦恼
。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反而没有那么介意别人的评价了。
洞悉人性的作家阿兰·德波顿说,人类渴望得到尊严,会因为尊严受挫而恐惧,因此我们会势利地讨好他人,对这种行为,应该多一些理解和悲情,而不是一味苛责。
题图:摄影师
Marta Bevacqua
的作品
你为了独立做过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