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1980年代偷拍的中国小朋友|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中国神仙排行榜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明朝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嗯,说到游击队,你们第一反应大概是抗战时期,活跃在我国广大华北平原上的那几支神奇的队伍,比如啥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等……
他们在芦苇荡、山沟沟里神出鬼没,打得小鬼子们哭爹喊娘的风骚身影,几乎徘徊于每个过来人的青葱岁月和中小学生影院爱国教育片里。
但是如果给你另外几个关键词:香港、幼儿园女老师、如花似玉的年轻妹纸……你能把它们跟刀尖上舔血的游击队员联系起来?嗯,把她跟港姐联系起来我信。
不过,小编表示,还真的有这种操作,不但有,人家还是游击队长!
而且,女主角还被许鞍华搬上了刚上映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只不过,真实里的她比电影里还牛逼……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战火很快就燃到了香港。
残暴的日本人依照“C计划”作战方针,1941年12月8日,日本陆军第38师团越过深圳河,向新界进攻。12月18日,日军选择太古、北角、宝马角三地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随着驻港英军节节败退,日军很快长驱直入杀入港岛,很快原本繁花似锦的香港就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境地。
随着12月底英军的投降,香港彻底沦陷,进入了日本统治时期。
日本正式接管香港
日本人在香港的统治,简直可以用无恶不作来形容,他们借重办赛马疯狂敛财,用军票替代货币,对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彻底垄断。此外,还开办许多烟馆和慰安所,麻痹香港市民,并凌辱当地女性。
在精神和文化层面,日本人更是对港人进行了无情地鞭笞:当时几乎所有在港儿童都失学了,硕果仅存的学校也把日语当作主要课程。而对于市民在街上每当见到日军,无论远近皆须作90度鞠躬,否则一旦发现,即被喝停遭受拳打脚踢甚至是杀身之祸。
但这些苦难,这并不代表着香港人就彻底妥协了,人家只是从正面战场转移到了地下作战,抵抗日本人的战争从来都没有结束。
香港地下党
日本人逐渐发现,有一支组织在反抗中极为活跃,他们不仅到处搞破坏,炸毁铁路桥梁,破坏日本军工厂的生产,还收集日军活动的秘密情报,并通过各种伪装和特殊手段和盟军军队取得联系,配合盟军进行一轮轮的空袭。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人人都近乎绝望的境地,一份份油墨印刷的八开本报纸《地下火》总是让人看到黑暗尽头的一丝光明。这份小报的封面永远是高举火炬的木版画,内容也都是关于反法西斯斗争的最新进展。
在那个一切通讯几乎中断,信息完全阻塞的时期,大概只有这样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才能让深陷敌占区的人们“初闻涕泪满衣裳”了吧……
狡猾的日本人也发现了这些,与军事上的破坏比起来,这种人心的激励更让那他们无法承受。于是,香港总督矶谷廉介发誓要把这支反抗武装从港岛的每个角落揪出来,特别是那个领头人。为此,他安排了一起起残暴的清剿活动,但是却依然一无所获。
矶谷廉介
因为,他也许做梦都想不到,这支反抗部队的大BOSS,竟然是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年轻姑娘……
她的名字,叫做孔秀芳,化名方兰,不过,人们更加耳熟能详的还是她的绰号:方姑。而她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也被称为方姑游击队。
方姑年轻时唯一留下的照片
方姑的祖籍是广东顺德人,她1921年生于香港。家里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自小就刻苦念书,想为家里分担一些压力。然而,经济实在是捉襟见肘的她,只能靠着借债才勉强读完了小学。
从崇德学校毕业两年后,她甚至不得不回校当幼儿园助教,才得以赚钱还清了债务。
眠眠认为,方姑之所以会如此坚定地加入革命事业,恐怕和一个人分不开。
这个人就是她的母亲,一个同样伟大的女英雄:冯芝。
方姑的母亲,冯芝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从在故纸堆中找到关于这位英雄母亲早年的际遇,但我们唯一能确信的,就是她一直都是个民族精神极其强烈的女性。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她和那些愤怒的香港同胞一起,走上街头,用愤怒的砖石砸向日本人的店铺。而这一切,都牢牢烙印在方兰姐妹的心中。因为从那时起,冯芝就要自己的儿女们铭记:中国人永远不是好欺负的。
在母亲的影响下,方兰早在1937年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参与领导香港学生赈济会的抗日募捐活动。
1938年,方兰成为了香港抗日儿童团的总团长,别被这个看起来有些幼稚的名字误导,这是一个在兵临城下的香港真正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组织,成员们年纪最小,却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支持抗日。
抗战时期那些勇敢的儿童团
在儿童团期间,方兰的工作极为出色,领导能力十足,统筹规划的能力更是不像一个17岁的少女,因此很多香港的年轻人都慕名加入了团队,他们完成了许多组织上布置的极富挑战的任务。
一年之后,组织决定将才干出色的方兰调离香港岛,转入新界的游击区工作,从此之后,她先后担任过东纵女子中队指导员、华南队支部书记、东莞路西敌后工委委员等职。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方姑”的名声大噪,整个香江都流传着她的传说:她有时是化身为一席锦缎旗袍的富家少奶奶,有时又化身为头戴大斗铰身穿黑布衣裤的客家女。再加上居无定所,来去无踪,谁也不知道方姑的真面目。
随着香港的沦陷,滞留在当地的很多社会名人和文化人士都被困在了港岛。这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戈宝权、廖沫沙、张友渔、千家驹等,共计800多人。此外还有国民革命军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的夫人上官贤德,陈汝棠等国民党的官员和眷属10余人以及英、美、印籍的国际友人近百人。
茅盾等社会名人被困香港
日本人的想法很明显:这些具有极大活动能力的社会名流,如果一旦可以被控制利用,就可以让民众潜移默化地接收日本人的管理和统治。为此,他们急不可耐地在报纸上刊登邀请函:“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
还有日本特务,甚至在香港的各大电影院打出幻灯“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岛酒店会晤”,意图收买这些名角儿。
为了躲避威胁,邹韬奋甚至搬了六次家。茅盾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几经周折,先是藏在坚尼地道的一个职员家,又搬迁至轩尼诗道的一所舞蹈学校,接着又从刚刚安顿下来的中环德辅道的大旅馆,转移到了干诺道的小旅馆……
香港时期的邹韬奋
然而无论怎样腾挪辗转,这些被困人士都意识到一个事实:他们很难、很难、很难平安离开香港了。因为当日本人占领之后,就把对外的水陆交通出口码头、火车站全部严加封锁,这还不够,甚至还夜夜宵禁。
在这危急时刻,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急令东江纵队展开营救,要求游击队不惜一切代价帮助这批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脱难。
而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就将这一幕戏剧化地还原了。
片中彭于晏所饰演的,就是名震香港的传奇人物——短枪队长刘黑仔。
刘黑仔原名刘锦进,是广东省宝安县人,因为身体结实,皮肤较黑,因此被当地人戏称为“刘黑仔”。他平素就喜爱武术健身,还经常在舞台上扮演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长。没想到,历史真的成全了他。
刘黑仔画像
1938年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刘黑仔目睹家乡惨遭蹂躏,便决意抗日救国。一年后,他加入了地下党,并参加了由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东江纵队。正是在此时,他认识了年轻的方姑。
至于俩人有没有想电影中那样互生情愫,如今留下的历史也并未讲述这些儿女情长。我们只知道的是,他们都在那次惊心动魄的营救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终,游击队成功地将几百名男女老少,从港岛秘密渡海送往九龙,又翻山越岭地穿过新界,经澳门、深圳、惠州等不同地方,最终送到我军抗日的大后方。
左起:黄作梅、刘黑仔、曾生、林展、尹林平
用茅盾先生的话来说,这场大营救行动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它没有任何固定路线,每条路线都是临时想出的,还经常要临时更改,凝聚着参与者的智慧和勇气。最终,这些勇士克服万难,将800多人完成胜利大转移,甚至没有一人遇害。
大营救之后,组织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安排方兰于1943年回到香港本岛,组建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市区中队,并担任中队长兼指导员。
这支队伍,就是前文提到的那支抗战游击队,他们在香港九龙一带收集情报、搞爆破、埋地雷、破坏敌人生产线。因为方兰的强大号召力,几年时间里,这支队伍就从最初仅有十多个游击队员,发展成为拥有300多人的强大反抗力量。
因为方兰是队伍的绝对领袖和灵魂,这支游击队被港人称为“方姑游击队”。
值得一提的是,“方姑游击队”中有一位不在编的成员,却为这支队伍操碎了心,甚至牺牲了自己生命。她就是方兰的母亲冯芝。
对于方姑而言,母亲就是她最大的守护神。执行地下游击队任务时,无论她去哪里,母亲总会在她的身旁参与保护。这对母女用常人无法想象的警觉和谨慎,完成了一次次不可思议的任务。
回忆母亲时,方兰感叹道:
“母亲从来都对我放心不下,秘密开会时,母亲都会陪着我去,然后再接着回来,唯恐路上有失。去募捐时也会紧紧跟着,防备着有人半路抢劫。”
“当时我收入微薄,一个月仅有七块钱收入,作为活动经费都不够,更谈不上补贴家用了。但母亲对此非但没有怨言,反而总是给我送去各种好吃的。有这样的母亲,真是我的三生有幸。”
方姑去接触几个接头地点和接头人的时候,母亲都远远跟着一旁,很快她也清楚了联络的方式,协助方姑进行消息、信件、情报的交接和传递。可以说,她是一名最忠实可靠的交通员。
游击队员伍惠珍家里开着一家“伍记药材铺”,是方姑和地下党联络的重要节点。他们的联络方式极为隐蔽,将各小组的指令、宣传材料或其他物品藏在中药瓶罐的最底下,上面再填充真正的中药,放在药箱里运送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日占时期的香港,日本人盘查极为严格
然而这一次的传递,有一件极为珍贵的情报,上面交代了需要贴身保管。于是冯芝将其绑在一个火柴棒上,塞进了贴身的小袄里。没想到,这样的措施反而惹了祸。
当天下午,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那天的日本警察又盘查格外严格,当他们看到冯芝贴身居然放了一根火柴棒时,就产生了怀疑。
很快他们就发现包裹火柴棒的纸有问题,于是立刻下令逮捕了冯芝。
那一天,是1944年的3月17日。
当天晚上,方姑回到家中后发现母亲还没有回来,她心中顿时产生了极大的不安。随着夜色逐渐降临,一个不祥的预感在心底挥之不去。
第二天清晨,一个坏消息传来:日本宪兵从海军制船所抓走了提供情报的游击队员张咏贤。而那张火柴棒上包着的,正是关于日本海军制船所的一份重要情报。
她的被捕,说明宪兵已经发现了这份情报,并追查到海军制船所绘图室。同时这也意味着,母亲也被捕了。
危急之刻,方姑立刻命令各小组,改变联络路线,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另一方面,她也和队员们商量营救的方案。
因为对地形熟门熟路,很快有成员指出,关押冯芝和张咏贤的拘役所后面有一条沟渠,渠内有流水通往海边,可以搭乘小艇从水路前往,停在拘役所楼下。然后游击队再从拘役所冲上楼去,将母亲用绳索从楼上吊放在小艇上,小艇就可以迅速划到海上。
救母心切的方姑左思右想,同意用此计划执行,并决定当天夜里就动手。
影片中被关押的张咏贤
没想到的是,整个计划看似可行性很高,但具体实施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拘役所不但警卫森严,还有数条狼犬配合看守巡逻。队员们完全找不到可乘之机偷偷营救。
方姑明白,这就意味着想要救出母亲,一场真刀真枪的硬仗是在所难免了。这样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游击队的严重损失。
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避免游击队成员的更大牺牲,为了在香港继续地下斗争,方兰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上,选择了大义凛然地放弃营救。她压抑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强忍着悲痛,安排队员们立刻撤离。
那一刻,她深知自己的母亲不会怪罪自己,但还是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事实上,冯芝在被关押时面对酷刑毫无惧色。无论日本人如何审问她的身份,她都以一句“我是中国人”回答。
日本人知道问不出什么,只能讲她和张咏贤转入香港赤柱监狱,不准探视。日本海军刑事部最终对冯芝、张咏贤强加“间谍罪”,并判处死刑。
赤柱监狱鸟瞰图
1944年6月22日,60岁的冯芝和19岁的咏贤姑娘,在香港加路连山遭到日军枪杀。
终于,方兰打听到了母亲英勇就义的消息,回忆起母亲当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再联想到她伟大的反抗精神,坚强的方兰也禁不住泪流满脸。作为复仇,她选择带领队员进行更激烈的反抗活动,发誓要让日本人在香港的每一天都在惊恐中度过。
1943年,方姑在香港组建市区中队,继续支持抗战。这支中队被日本人从头至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对付他们,日军必须将一定的兵力消耗在港岛,这意味着兵力的牵制,对整个太平样战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东江纵队鲜为人知的照片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香港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方姑根据大队指示,组织市区中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完成最终的大反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那一天,整个香港都在欢庆,除了一个人。
在整个香港海拔最高的扯旗山上,方姑跪在母亲的墓前,给母亲诉说着抗战胜利的消息,那一刻,她的哭声在山风中肆意飘散。
大公报头条:日本投降
抗战结束后,方姑以方兰的名字,在香港以小学教师为职业,担任香港大屿山区委书记,从事地下党活动。1949年后,她又历任广东省妇联秘书长、副主任、主任,中国共产党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而当年方姑游击队的那些成员们,都变成了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回到了世俗的岗位中,仿佛那个曾经的传奇,从来也没有存在过……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香港了回归祖国。方兰当年的老战友们,再一次回到了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她徘徊在抗战烈士碑园,仿佛又听到了母亲不屈的声音:我是中国人!
次年五月,方兰病逝于广州,享年77岁。一代传奇,英雄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