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okface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逆子哪吒,凭什么冲击“百亿影帝”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不爱看病的爸妈,终于被我“骗”去医院体检 ·  昨天  
新周刊  ·  世界尽头的第一大岛,快被川普烦死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ookface

我们这代人,前半生在胶片,后半生在云盘

bookface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7-13 20:00

正文

苹果要在贵州设立数据中心了,日后中国用户的个人信息就存在中国境内了。

呵呵哒~~

边整理iCloud上的数据,边感叹:我们这代人,前半生在胶片里,后半生要在云盘了。

以前整理照片,都是翻箱倒柜,犄角旮旯里都能找到,撕个前任照片内心还要纠结好久,现在可好,不小心手一滑,咻~~木有了。

估计很多小菠菜没看过下面这个广告:


这条不足30秒的广告,曾打动过很多人,也让很多人知道了什么是“柯达时刻”。

1880年,一个名叫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的年轻人成立了一家公司,研发与摄影有关的东西。

1886年,感光胶卷诞生。伊士曼想了很久,创造了一个从未有的新单词——“Kodak 柯达”:

‘K’是我最喜爱的字母,它属于那种抑扬顿挫而朗朗上口的字母。但是如何让这个词以‘K’开头和结尾,这成了一个问题。经过许许多多次的字母组合试验,我最终想到的是‘Kodak’。

1888年,小型口袋式照相机“柯达一号”推向市场,“你只要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也就是你们口中说的“傻瓜相机”鼻祖)

这绝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想想在此之前,只有懂摄影和暗房技术的人才能拍照,现在只要按一下,搞定!

1888年,柯达一号拍摄的照片

重大节日、外出郊游、朋友聚会......人们都想留下那些美好瞬间。

柯达进入中国,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

这是1973年,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跟随法国总统蓬皮杜的访问团到中国,拍下的照片。


这是80年代的老照片:

那时候拍一张照片,要花很多心思,人物、构图、光线......每一个瞬间都是唯一的,每一张胶片都是珍贵的。

不像现在,咔咔咔咔,啪啪啪啪,只要内存够大,加上万能的修图软件,各种表情包,秒秒钟搞定的事情。

英国画家David Hockney曾经说过:“你用多少时间去创作的作品,别人就用多少时间去看。你用1/125秒去拍一张照片,我就用1/125秒去看。”

波叔喜欢胶片,因为它 似乎有种魔力:当你不经意的扫过,目光都会被定格在发黄的照片上,让你坠入回忆的网,沉默着、思考着,偶尔手指轻轻摸过,像是要抓住什么,却又什么都留不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