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联合多学科,成功救治两起同时来院,因车祸致生命垂危的三名患者。
紧急警报!
临海夜色中的生死呼唤
2025年1月3日晚,临海的夜幕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宁静。
18:15,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120调度中心接到了一个急促的电话——头门港一对爷孙驾驶电瓶车与轿车相撞,情况危急!
紧接着,又一个电话如炸雷般响起,杜桥一名19岁少年骑摩托车也遭遇了车祸,生命垂危。
未至已备!
医生严阵以待,只为那一线生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到第一起院前车祸信息后,迅速启动了 紫云系统 (严重创伤救治应急响应机制)。 重症医学科、脑外科、骨科、肝胆普外科等学科的专家们在接到通知后,火速抵达急诊抢救室,做好了各种急救和术前准备。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提前建卡开单,每一秒都在为患者争取生机。
正当创伤救治专家团队严阵以待时,第二个车祸的消息让气氛更加紧张。急诊当班护士李燕立即向急诊科主任杜崇军汇报情况,急诊科主任杜崇军马上汇报医务科科长林成平, 并迅速启动“333”系统(群体伤救治应急响应机制),召集全院临床一线医生护士集合 ,放射科等检查科室启动备班医生,手术室麻醉科启动急诊手术预案,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三场战役,同时打响!
一场与“死神赛跑”
的 生命救援由此展开
18点25分、18点29分、18点34分;随着一辆辆120救护车拉着警报疾驰至我院急诊科,并迅速送入急诊抢救室,提前等待的救治团队立即各司其职、通力协助,杜崇军、杨国军、王卫强等三位创伤急救小组组长带领各自抢救团队立即完成伤情评估及完善CT等主要检查,同时启动紧急配血—输血流程等......
10岁男童: 头部裂伤长达7cm,出血不止,顶骨骨折(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杨国军组长创伤抢救团队立即给予清创等处理,同时脑外科陈伟主任拟定手术方案,做好手术准备。
70岁爷爷: 尤某某腹部大出血,骨盆、腰椎多发骨折,神志不清并伴有躁动,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王卫强组长带领创伤中心团队予以创口包扎止血,开通静脉通路,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紧急右下肢骨折复位固定血管探查+剖腹探查术。
19岁少年:
胸腹联合伤,脾脏破裂,全身多发骨折,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杜崇军组长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气管插管、建立通路、输血扩容……血压稍稳定后行CT检查示“胸腹联合伤 脾脏破裂伴活动性出血 全身多发骨折”。创伤团队决定,输血升压同时,拟“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直接送手术室急诊手术。
多学科协作
精准高效, 联手抢救多发伤!
手术室内,麻醉科、手术团队紧密配合.......
19岁少年:
患者的脾脏切除手术率先展开,大量暗红色血液涌出,肝胆外科王伟军主任带领团队沉着应对,成功切除受损脾脏,患者血压逐渐回升。骨科刘文宝主任团队紧随其后,为少年行多处骨折内固定术,历时5小时,转入ICU进一步治疗。
70岁爷爷:
普外科林成平主任带领团队为尤某某行升结肠、小肠修补术,肠系膜动脉断裂结扎止血……骨科刘文宝主任带领团队为其行右胫骨开放骨折切复内固定等多处手术。
10岁男童:
脑外科陈伟主任带领团队为10岁男童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术中见右顶骨呈凹陷性、颅骨裂成10多块,以颅骨固定系统固定碎骨片,精细缝合头皮。
于1月4日1:40经过紧张而有序的救治,三台手术全部成功完成,
从“患者等医生”
到“医生等患者”
术后,三名患者相继清醒,好转迹象明显。急诊科主任杜崇军感慨万分:“临近春节,车流量增加,交通事故多发。面对多人多发伤,难点在于多学科如何高效配合。在医院领导重视下,临海二院创伤中心建设于今年9月通过中国创伤联盟认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实现了上车即入院,从‘患者等医生’到‘医生等患者’的转变,大大缩短了救治响应时间,规范MTD(多学科协作),提高了救治效率,大幅提高了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国家级创伤中心
守护生命的坚强后盾
自2022年创伤中心启动以来,临海二院在省创伤联盟的指导下,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已形成了以急诊科为主导,涵盖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的多学科紧密协作的严重创伤救治体系。
2024年9月,医院创伤中心通过了国家创伤中心认证,被授予
国家级“创伤中心”称
号。
如今,创伤中心已覆盖周边县市约50万群众,致力于各类创伤患者救治工作。 近三年来,共收治创伤病人3000人次以上,其中严重创伤病人800人次以上 ,为严重创伤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切实为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