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传统农业存在2大顽症,而且还将持续存在,很难化解!
顽症一、规模化的问题
传统农业普遍是散户创业。因而,这些群体在规模或者投入资金上都比较小,在规模化问题上遭遇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由于不能规模化生产,会导致持续亏钱或失败。这种结局也形成传统农业创业的“死循环”。
顽症二、思维问题
之前有人说,传统农业创业“缺钱”。其实,这是片面的,缺“创新思维”才是致命的问题。
纵览传统农业,存在差异化小、经营传统、信息闭塞等难题。尽管,时下有很多返乡创业者经过城市商业思维
下面有6个传统农业领域的失败案例,我们可以从商业的角度一起剖析:
盲目扩大规模
盲目扩大规模导致滞销或者亏本的案例比比皆是。
经营农业最怕的就是“一窝蜂”或者“跟风”,如此行为,吃亏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且还是整个行业。
比如,2014年和2015年,对紫菜养殖户来说,是连续大丰收的两年。紫菜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很高,而且供不应求。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浙江温岭的养殖户们大多扩大了养殖规模,许多原先从未养过紫菜的人也纷纷加入了养紫菜的行列。
当时,浙江温岭紫菜养殖面积基本保持在1万亩左右,2015年迅速扩张到2万亩,2016年又猛增到3.3万亩。
其中,有的养殖大户一年就养了200多亩紫菜,但价格却年年下降,遭遇滑铁卢。
“2015年(每亩)产量起码5000斤,2016年三分之一也没有。2015年每亩(收入)大概7000元左右,2016年只有3000元。”
由于滞销、市场无差异化,紫菜养殖成了养殖户的“伤心太平洋”。其实,
破解单品规模化最好的出路就是“产业思维”,单独依靠销售解决不了单品规模化带来的问题。
只想追热点,而忽视市场技术
传统农业的创业里“追热点”已经成为常态。比如,土元、蚂蝗、鸳鸯、北美对虾等所谓火爆养殖项目。
只看到高额回报,而没有看到困难......
比如,之前有人看到,蚂蟥的价格一直都比较高,商贩下乡回收的价格都在200-300元一斤。按照宣传,蚂蟥幼虫的价格为1毛,成熟后可卖出1.7-1.8元的高价,利润上翻了十多倍。
但实际上蚂蟥的养殖比较困难,这些生物虽然容易产苗,但之后就会大量死亡,以至于有人因此2年亏损200万。
破解追热点的方法,就是“别追热点”,所谓的蓝海都是骗人的,只有脚踏实地做品质,认真经营才能找到赚钱的方法。
缺乏现代化经营
现代化经营思维应该从拿地、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甚至渠道上创新。如果,还是传统思维做,必然要亏钱。
比如,山东一个创业者在外地创业赚了一些钱,受政策感召返乡创业,他用自己的钱承包30亩地种植四季豆。
前期购买农具就花了上万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种植就花掉了400多个工(一半以上是浪费的),费用大概花了5万多元。后期,四季豆成熟了,但面临采摘和销售渠道等系列问题。
这位创业者想雇当地的农民采摘,销售渠道采用批发的形式。但如此经营,在产品和溢价上基本没有任何话语权。
破解小规模种植的方法有很多招,比如,在租地上,不要自己租地,而是与用户合作,可以减轻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在订单上,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先找好渠道再干,比现找渠道要好得多。
缺乏品牌思维
褚橙、柳桃、潘苹果等为何能从一个普通的产品变成风靡一时的“网红”级农产品,其根本原因就是“品牌”。
做农产品不做品牌,想卖出好的价格是不可能滴。
比如,2013年,河北的一位农民王坤,下定决心去做有机农业,在当时已经投入了50万,可这些年来一直不断的亏损,但为了坚持理想,他一边亏一边借,最终总投资近百万,可是连续四年还是在亏。
其实,他应该总结经验,
将有机农业定位为一个高端消费农产品,本身有机农产品收成低,想要溢价,就得做品牌,包括用户体验和包装设计上。
农产品想要溢价的方法有很多,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坚守品质之外,就是在包装上下功夫。
缺乏产业思维
还是这句话,单纯种植很难赚钱,必须要产业化。从种植、加工、渠道一体化来营收。否则,规模越大,赔得越多。
比如,老闫原来在北京做生意,多年来逐渐积攒起了千万身家。前几年,听朋友说搞农业能赚钱,他就动起了回老家鲁北农村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念头。2014年初,老闫一下子投资上千万元,在老家农村流转了8000多亩地,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
秋天,老闫获得大丰收,小麦亩产55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他的农场总共收获了上万吨粮食。但问题也来了,竟然有人偷粮食,粗略统计,当年至少30万斤粮食被偷走了,“相当于损失一辆奥迪A6”。同时,还面临玉米烘干和加工问题,因为投入大,老闫只想先种好,而忽视玉米加工环节。结果,又亏了几十万。
流转土地这几年,老闫总共赔了1600万元。
其实,想要在农村里做农业,必须要有“利他思维”,要有农民一起参与;另外,必须要建立完整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否则就会遭遇老闫的失败。
缺少企业管理思维
做农业与做公司和企业一样,必须要有管理思维。用先进的管理思维来推进整个项目的落地与发展。
但有人说,经营农业不需要这些,只要把地种好,就有机会赚钱。但梦想与现实的确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这位创业者曾经在农业局工作了30多年。2013年,他从副局长职位上退休后,有着大好的时光和精力,决定再次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当时只是种植了几十亩桃子,地头收购价每斤2.5元以上,一亩地可收入万元以上,看到这个好项目,他就组织了10多个志同道合者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桃子和大樱桃,从2013年到2016年底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可是却没有盈利,年底还要还农民80多万的地租(2年的)。他提出让股东们投钱,大伙都强调困难,也就没人再投入了。
最后,他以400万的价格把桃树基地转让了,不过接手者的条件是让他为基地打工。
他总结指出苗木、品种、用人、资金规划、省钱等问题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因素。其实这些都是管理思维,管理跟不上,失败也是必然的。
传统农业这么难,那么新农业是不是机会更大呢。
其实,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新农业都是时代的产物或者颠覆传统农业的方向。
大棚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互联网农业等都是根据消费市场而存在的。以下有3大路径,分享给广大农友们。
路径一、消费需求出发
做农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让消费者与大自然和谐统一。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对健康、安全、营养的农产品需求非常强烈,而且这也是消费者的痛点。
因此,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室内农业、立体农业等新农业的不断衍生,通过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出消费者渴望的产品。
路径二、解决盈利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利润薄。如何提高农业利润?方法有2个:1)降低成本;2)提高土地面积利用率。农业经营者要解决这2个问题就需要新工具、新方法、新科技。
比如:室内农业就是在单位面积里实现多频次生产1年可以生产4次,而传统农业只能生产1季,室内农业通过提高生产频次从而提高利润;设施农业也是一样,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业利润。
路径三、资本化运作
新农业到底“新”在哪里?大概有4个方面:1)区别于传统生产方式;2)区别于传统渠道方式;3)用户群体不一样;4)商业化运作方向,传统农业都是自产自投入;而新农业的资本来自商业资本。
新农业资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通过资本注入把新农业从小规模变成大规模;从初级阶段变成高级阶段,从一产延伸到二三产业,从而实现更多的盈利,服务更多消费者和用户。
在这里也告诫各位返乡创业者,想在农业立足,必须要自身硬。想要在新农业领域赢得成功,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快速商业化;三是多学习知识武装自己。
项目当前处于哪个阶段?
1、
意向介入阶段
想介入但不了解项目发展前景,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做,想要系统学习了解
2、
初期拿地阶段
对项目有初步构想,需要与政府谈判取地,但不知道如何立项及资源整
3、
项目进行阶段
已完成取地,但不清楚下一步如何落位推进,找了不少机构,效果不理想
4、建设落成阶段
项目已落成,但没达到预期效果,不知道如何盘活,投了不少钱,进退两难
操盘手面临的难题
取地难
如何和政府谈合作条件,签订有价值的协议?项目如何申报立项?和村集体签署流转协议哪些有效?
实操难
参加不少学习,依然没思路?开发商/产业类公司如何操作该类项目?没有文化产业/山水资源的项目如何操作?
融资难
如何拿到政策性银行资金?民营企业如何找央企/国企/上市公司联合投资?自投资金占比多少为宜?
运营难
已经“入坑”如何盘活?如何打造自己的IP?项目如何招商引流制造爆点?如何打造四季全时爆款?
乌龙入坑
没有策划 生搬硬套 创新过度 只玩概念 盲目选址 缺乏学习
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有
国有企业改革、宏观经济分析、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农村经济政策变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户和政府涉农部门行为、农村财政与金融等。
作为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参加过 49 项课题研究,其中国家级 6 项,部委级 15 项,国际合作 8 项。
参与起草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 23 篇,参加撰写《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中国投资协会项目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大健康委员会特聘专家、
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特聘智库专家、
中国客天下乡镇城研究院特聘智库专家、执行院长。
国内著名策划专家、资本领域实战专家,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文旅康养、产城融合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被众多业内人士称为“乡村振兴项目百科全书”。
主持策划宇翔盛泰天空之城特色小镇、保定漕河综合治理田园综合体、广东嘉士利郁南万亩无核黄皮文化特色小镇等百余个项目。受到地方政府与市场的高度认可
文化旅游行业实战专家。
自 1996 年进入文化旅游行业至今已有 22年的行业经验,
参与策划了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深圳华侨城欢乐谷、北京欢乐谷等多个国内著名主题乐园的前期筹划以及策划运营,精熟国内外文旅项目的研究和运营。
2014 年起,担任华谊兄弟实景娱乐公司长沙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总经理。主要负责前期筹划、政府谈判以及策划、开发、运营等工作,搭建了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
现为清华大学总裁班文旅专题客座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旅游专项课题客座教授,并做为多个国内主题文化旅游及特色小镇开发研究相关专业论坛特邀专家。
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副理事长、蓝城检测集团总裁。
谷老师是蓝城农业板块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用 7 年间完成蓝城农业、蓝城农业研究院、蓝城检测、蓝颂供应链等生态体系搭建和落地。在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期间参与中国工程院在三农领域的三项重大课题研究,在宏观政策、产业环境、市场态势、运营赋能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