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总在人间
我是你潜伏在职场的卧底,告诉你所有职场秘密,解决你成长的各类难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格总在人间

做到这些你就可以彻底不上班了

格总在人间  · 公众号  ·  · 2024-07-02 11:59

正文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782篇原创



正文之前说一下, 格总2024职场公开课(北京站) 的直播预约已经创建了,在7月28号,是个周日,大家可以点击下方的红色预约按钮,立刻预约上。



公开课准备了足足3个月,185页PPT。


我会分享9个小时,把上面的4个主题讲透彻, 不管你在小公司还是大公司,不管你是考虑自己干点副业还是打算打工一直到退休 ,我的分享一定可以给你非常实用的建议,帮你抓住机会,避开雷区。


直播没有回放,大家赶紧预约,不要错过了。


北京和北京周边的同学想去公开课现场的,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联系我的助理子源报名,来和格总近距离交流



如下是今天的正文。




前几天我写了篇 《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等于断自己的财路》 ,几天没看才发现阅读量居然10万加了,我挺意外的。


文章这么受欢迎,我相信自然是有原因。


比如说,那篇文章很多同学留言都说有一个观念很启发,就是关于产品。


而且我说得很直接,就是 不要总觉得非要自己 制造或者创造一个产品,你只要拥有一个产品的销售权,就行了,就可以开始卖了。


只有当你开始卖一个产品,你才可能接触真正的商业,商业的大门才会正式朝你打开,里面的各种细节你才会带着目的去学习。


这里要提醒大家有一个关键的点,那篇文章因为篇幅原因我没有讲,就是 你必须可以自己决定产品的价格,决定产品的交付模式,最好你的收入要严格和销售额挂钩,卖出去多少,就赚多少。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当你有充足的空间去发挥,你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收入。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吧,很有意思。


这两人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也都是销售出身,而且销售的水平都不错。


A入行慢慢从基层混到销售主管再到总监。


他在某个大行业换了3家公司,都是销售总监,现在岁数40+,完全不敢跳槽。


并不是因为客户关系不好,其实客户都很喜欢他,但是他销售工作再牛说到底也就是个打工的,所以总感觉很被动,他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另外一个B,一开始跟A差不多。


但是在他30岁左右离开北京回老家的时候,做了一件事,他找到老板说,我其实特别不想走,但是再不回去我老婆就要跟我离婚了,所以我有个想法请老板考虑下。


我在老家也有一些当地的老同学老朋友,正好公司在老家也没有销售人员更没有办事处,要不,我回去试试能不能拓展一下当地市场, 您也不用发我工 资,找到客户了我们再谈 具体合作,具体价格,怎么样?


老板想了想,觉得什么都不用付出,相当于白白多了一个空白市场的销售,何乐不为呢,就答应了。


其实老板不知道的是,除了在这里拿到授权,他在老家四处找单子的时候,还找了另外几家友商对比方案和询价。


慢慢的,因为对产品很熟关系也够铁,客户就把活儿交给他, 他就成了当地客户的一个经纪人,这个经纪人同时代理好几家 公司的设备,他在中间赚一个代理费用。


除了这类设备,上下游相关设备他也找了很多厂家,要到授权。


最后他成长为当地这类工业品最大的一家代理公司,今天的收入比起那个还在做销售总监的A,要高出太多太多了,而且一点不辛苦,人也自由得多。


大家听完这两个故事,感受如何?


是不是觉得第一个A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


按理说销售脑袋最活络,一个比一个灵光,但是绝大部分销售都习惯了只去思考销售具体的业绩,项目,技能,想着多签几单多拿点提成奖金,更不要说其他岗位了。


作为打工人, 每个月按时发放的薪酬给我们提供了满满的安全感,却禁锢了人对自己角色定位的思考。


而B思考的除了销售本身, 人家还思考了在这条价值链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存在哪些可能性,什么角色更能掌握分享收益的主动权。


最后他选择了类似经纪人这种代理商模式,就比销售总监更合理,长远看获利也更多。


这就是我刚才为什么说:


你必须可以决定产品价格,交付模式,而且收入要和销售额挂钩,才算是拥有一款产品。


否则的话,即使你是销售总监你能做的也有限,也只是在公司规定的框架内思考和行动,无论你把产品卖出去多少,也不能大幅度提升你的收入。


比如随着产品销量的提升,很多老板会修改提成比例来限制销售的收入,这种事太常见了。


好了,今天这篇我不打算详细讲具体的商业模式,而是想提醒大家,文章一开头讲的关于产品这件事,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哪里。


价值在于只有当你可以出售一件产品,你和这个社会交换价值的方式才会改变,从交换你的技能(其实是你的时间),变化成交换你背后那件产品上了。


这种变化有两个意义。


第一是你的工作重心从制造,变成销售,这才是最合理的时间分配。


比如一个烘焙师拥有的只是技能,他得按照客户(老板)的需求去制作不同的糕点。


那么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客户(老板)做糕点,时间哪怕忙不过来也赚不到什么钱。


而如果他拥有几项产品比如某几款热销的糕点,那么他可以把制作糕点的事教给别人,也就是把生产“外包”出去,自己专心拓展销量就可以。


产品的第二个意义是时间无法复制,你的某块时间只能卖给一个雇主。


但是产品可以复制,也就是说 你制造产品的这块时间,等于卖给了很多个雇 主。


本质上,产品成了一种复制时间的工具


谈一单生意卖出100份产品,和谈一单生意卖出1万份产品,你需要的时间其实差不多,但是利润可能相差100倍。


所以说,相比起拥有技能,拥有产品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赚钱模式。


为什么很多老板不用天天去办公室上班?


因为他有产品,而且他把几乎所有事都外包了出去,你要是做到,你也可以不上班了。


最后,我来说下文章一开始我提到的所谓商业的细节。


很多人对商业有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觉得商业是那种特别牛逼,特别宏大的事,往往这类人喜欢大谈特谈商业的所谓“认知”。


认知重不重要?重要,因为认知是商业的战略问题。


但是今天我想说一句话:


以绝大多数人的执行力来看,根本轮不到拼认知。


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认知,马云雷军张一鸣这些商业大佬把高级的认知告诉你,也没用。


你缺乏的是实际操作中的细节,细节才能决定你能不能做出一个好产品,才能决定你能不能把你的产品卖出去,卖得更好。


我们还是拿做糕点举例。


当你开始执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打算卖给谁?也就是目标客户是谁?


把糕点卖给所有人,和卖给小学生,或者卖给年轻女生,中年女士,吃早点的上班族……你的产品形态应该是很不一样的。


糕点的外形,口味,营养成分,制作工艺也会不同,这里面充满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


如果你的糕点产品已经做好,比如卖给年轻女生,你该怎么卖?


也就是营销怎么做?


办法很多,很多人能想到拿着传单去街上发,好的,那我们就来说说发传单。


首先传单怎么设计能让年轻女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她们更青睐,传单上写什么内容她们感兴趣?


还有,递传单的时候你的话术怎么讲?要知道你大概只有2秒钟的时间去说服别人接受你的传单,2秒钟内如何让这个女生抛除迷惑和不耐烦,接过你的传单认真看两眼,提升购买率?


发传单效果不好,到底是因为你发的有问题,还是因为发传单本身就不是最好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