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68 篇文章
你是不是经常鄙夷某个矫情的人或某件矫情的事?
你有没有一片真心却被人骂做“矫情”?
你会不会因为怕被说“矫情”而收回那些想说的话?
在这个年代,到底还有什么才是不矫的真情?
先说说怎么避免矫情,再说说当真心被当成矫情时该怎么办。
一
我们已经在一个“矫情”泛滥的年代。你总能听到矫情这个词。抒发情感而被认为是矫情,已经是最常遇到的遭遇。反过来,遇到一些让自己不适但不容易辨别原因的人和举动,干净利落地说一句“矫情”也变成了常态。
“矫情”这个评价可能是现在最简单易用又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因为它从根本上判定了对方的一切情感是虚假、讨厌、可笑甚至可憎。
那么,到底什么是矫情?分辨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继续谈论,有多少你认为的矫情,其实是真情?
二
简单来说,矫情是一种被夸张、误用甚至甚至扭曲了的真情。
夸张是指,对情绪的“表达”太用力,超过了事情本身的重量。误用是指不区分恰当场合、不理会受众感受地毫无节制地情感表达。扭曲则是说,为了让向别人对自己产生同情/羡慕,强行表现并不存在的情感,就会出现矫情。
有一种被反感的矫情是“不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对展示伤口上瘾。一个常见且备受反感的行为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难过”,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故事都拿出来,证明自己的某种不幸,以至于让人觉得,展示这种不幸本身的愿望压过了不幸带来的痛苦。
另一个例子是偏执地展示孤独。孤独的人很多,但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有一种孤独者,喜爱的是追求一种“无人可倾诉”的古典审美意境,因此,尽管身边有很多人关心,也有机会与朋友倾吐,但却一边拒绝人们的关心,一面在公开渠道不断引用小说或诗词来渲染自己“无人同情”。
或者说,有条件要痛苦,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痛苦。
这是大多数“矫情”发生的原因,没有真情,但想方设法地制造条件,让自己有真情可以展现给他人。
三
当我们生怕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关注与怜爱不够多时,我们会忍不住让自己比看起来更加情绪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矫情”背后,是渴望被关注、被同情或羡慕的呼喊。理解这一点,我们会对“矫情”有更多的体谅。
当然,这不意味着矫情就是对的。
矫情确实日渐泛滥成灾。但它并不是从这两年开始。“矫情”本来是个北京的方言,它被用片儿话说出来的时候,主要是指无理取闹、耍赖、爱生事等。在随着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它的主要意思发生了变化,被宽泛地用于指责一切对情感的抒发。
十几年前,人们曾经迎来一个欣喜地可以公开抒发情感的互联网年代。此前被记录在笔记本上、藏在心里的感受,因为论坛、豆瓣、博客、微博等工具慢慢普及,可以公开在网上,让更多人看到,唤起更多人共鸣,那段时间创造了很多流行词,有些你现在还能偶尔看到,比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但因为“抒情”的竞争太激烈,慢慢人们发现,普通的叹息已经无法引起太大的共鸣和反响,这时候,一些渴望被关注、渴望人们被自己精神世界抓取的人,就采用越来越激烈甚至不真实的状态来抒情,最终导致抒情过剩。
有人甚至通过不断删除、重发自己的朋友圈状态,来引起人们对自己某个情绪表达的关注。
抒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也越来越矫情。
四
应该怎样避免矫情?
1,避免矫情,首先要理解自己会因为什么产生这种强烈的抒情愿望。如果这种愿望来自“被他人关注并同情/羡慕”,那么要当心,因为夸张自己的处境往往会适得其反。
2,也有人会觉得委屈:我明明是真心实意,并没有夸张,为什么要被说成是矫情?
可能你被错误对待了。但也有可能,在你对自以为“真情”的判断中,陷入了某种错误的逻辑惯性。
有一种人格叫“戏剧化人格”:因为喜爱戏剧、小说或故事中激烈的爱恨,总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够戏剧化,因而当对外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故事时,忍不住将自己经历的东西进行增加或删减,让它表现出惊世骇俗的一面。久而久之,自己心里也形成了一种“戏剧化”的思考套路,自己把自己感动了。
拥有这种人格,面对一件事,会真心地将它夸张化理解,并产生比现实情况更严重和用力的感情,极端地爱或者极端地恨。有一些人写自己的文章里,她所遇到的所有故事都是惊世骇俗的,都让人惊讶好像小说里的故事,曲折、残酷,这是戏剧化人格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在习惯性过度抒情的模式里,应该考虑修正它。试着用更平常的心态看待世界,试着明白很多人也处在同样的心境里但更加坦然,同时也试着相信生活本来的样子已经足够精彩很有魅力,不需要人为地去加重它的烈度。
3,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真正的情意,但因为缺少分寸感或距离感,而变成矫情。
要意识到,很多人并不在你的处境里,无法理解你的状态,所以有可能把真情误认为是矫情。人们是需要距离感的,很多人和面临一些艰难的处境,他们会选择向绝对能够理解自己的朋友倾诉,或者会一个人偷偷哭,却擦干眼泪面对别人。因为有些情感,的确是不适合全部推给并不亲密的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陌生人更不容易体谅细节。
五
但还是要说到最后一点。如果真心被当做矫情,怎么办?
如果看完了上面的文章,你发现自己表达的是真实情感,没有夸张和渲染,没有戏剧化,也没有为了吸引别人而进行矫饰的动机,那么,不要被那些说你“矫情”的声音吓怕。
为了弄明白“矫情”这个评价对那些拥有真心的人的伤害,我和我的同事们做了一些小范围的询问,然后得到了如下答案。
“问这个问题就是矫情。”
“我每次买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候都说谢谢,被小伙伴说有病,矫情。我是真的很感谢对方啊。”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特别善良又很热心的人,经常主动向别人(常常是陌生人)提供关怀、表达同情,这时候也会被自己朋友觉得矫情。”
“有时候我觉得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特别好,就喜欢推荐给别人,对不喜欢的作品也很直接地表达出不喜欢,久而久之就被人说矫情或事儿多了。”
“我叠了一千颗星星,为了让他许个愿,因为他好多年没有过过生日。他说,有病啊你,还不如看看书考个公务员呢。”
“一不小心就被说矫情,于是变得不太感表露真实情感了。”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尽管“矫情”确实是一种常见现象,但以“矫情”的名义,很多并不过分的真实情感被伤害,甚至被阻拦了。
与矫情一样,“矫情”这个评价也被过分误用了,大部分抒情、诗意甚至只是不那么务实、略带理想主义的表达,都被简单粗暴地用“矫情”来,尤其是几年前“贱人就是矫情”这个流行语出现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不要被陌生人的“矫情”的批判吓退了自己的真心。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分辨细腻的情感,但这是他们的损失。你可以反驳,也可以不理睬,但不要因此就停止表达或做自己想做的举动。
也不要被身边人说出的“矫情”的评价而伤害。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你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分寸感地表达出来;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追求,不认为一点点不务实或理想主义是可笑的。这正是你优秀于他人之处: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非常确定,内心保持一部分敏感和关怀,可以让自己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活得更好。
六
如果你非常喜欢用“贱人就是矫情”这样的思路看待别人,也要警惕,在获得表达的快感之余,你是不是也辜负了一些真实情感。
题图:摄影师 Can Dagarslani 的作品
晚祷时刻: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