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首席分析师 S1060519060001
陈蔚宁 分析师 S1060524070001
9月24日三部委政策发布会以来,市场风险偏好大为提振,权益带动转债大涨。但增量政策难以证伪,政策效果又有待时间发酵,市场分歧加大,涨、跌幅度都大幅偏离历史均值。政策博弈下,权益市场不排除会进入一段高波动时期。
本次上涨之后,转债市场余额下降100亿元,其中86亿元为正股上涨带动的转股退出。
这当中,绝大多数是正股快速上涨至强赎、纯债价值等压力线,投资者自然选择转股。较为特别的是,山鹰转债发行人抓住正股大涨的时机适时下修转股价,实现近12亿元转股退出,大大缓解了兑付压力。
权益大涨后,转债市场的格局发生了一些新变化。(1)大盘价值型底仓品种稀缺性有所增强。
转股退市的86亿元转债中,57亿元为银行、非银金融转债,大盘价值型转债的存量余额占比下滑0.32个百分点。后续2个月内,或还将有约94亿元银行、非银金融转债存在强赎、到期的可能性。
大盘价值型的底仓品种符合年金、保险等中长期配置资金的持仓偏好。
年金投资额占转债市场的16%,偏好高YTM个券,对信用资质有一定容忍度;保险是今年转债市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偏好大市值+高股息+高评级转债。
(2)股性转债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增强,而债性策略、下修博弈策略的吸引力下降。
全市场平衡型、偏债型转债的余额占比大幅上升,股性策略的施展范围拓宽;而高评级转债的YTM下降、信用债收益率攀升,高评级转债与信用债之间的利差快速下降;正股上涨之后,转债的回售压力缓解,发行人的下修动力减弱,下修博弈的范围收窄。
(3)正股交易性退市压力降低、即将到期转债下修促转股的路径更为通畅,可转债的信用风险得以缓解。
权益波动加大,可尝试双低、“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策略。
在政策转向积极、权益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背景下,转债可阶段性提升仓位,且择券应更偏股性。但跟随权益上涨的同时,防波动也是重要课题。双低策略是典型的兼顾进攻与防守的策略,9月20日至10月9日,该策略跑赢转债指数3.16个百分点。“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实际上是在博弈定价逻辑的跃迁,它在双低策略的基础上优化了抗跌性能,更适合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且对建仓时点的要求不高,即使在权益高点建仓,仍能跑赢双低策略和转债指数。
风险提示:
增量政策不及预期,风险偏好变动超预期,数据代表性受加权方式干扰。
9月24日三部委政策发布会以来,市场风险偏好大为提振,自9月24日至10月8日,中证A股、中证转债分别上涨29.61%、8.17%。在连续上涨6个交易日之后,中证A股的PE(TTM)已达到2017年以来的75%分位数,投资者的分歧加大,10月9日中证A股大跌7.47%,带动转债指数下跌3.75%。
9月24日至10月8日的上涨,权益区间波动偏离历史均值7个标准差以上,10月8日至10月9日的下跌,亦偏离历史均值6个标准差以上。增量政策难以证伪,但政策效果仍有待时间发酵,权益市场不排除会进入一段高波动时期。
9月20日至10月8日[1],可转债余额下降100亿元,存量余额较期初收缩了1.28%。
其中约14亿元为回售,这些转债在本轮行情启动以前满足了回售条件,在本轮上涨期间完成回售执行,实际上与上涨行情的关系不大。
约86亿元可转债转股,占期初余额的1.10%,正股的大涨带动了转股退出的增多。转股退出的可转债分为两种。
一是正股快速上涨至压力线,投资者自然转股。
(1)达到或接近强赎条件,尤其是一些剩余期限短的转债,投资者预计未来的上涨空间已较有限,在接近强赎条件时会有更强的转股动力,如中信转债、福能转债等。(2)有信用瑕疵的个券,转债价格的“天花板”较低,正股上涨之后转股溢价率转负,投资者转股。
二是部分即将到期、偿债压力较大的发行人,抓住正股大涨的机会下修转股价,促进转股。
最典型的是原本预计于11月21日到期的山鹰转债,本轮上涨以前转债余额22亿元,而今年6月底的非受限货币资金仅10亿元,速动比率仅0.36倍,偿债压力较大。9月30日发行人下修转股价,使得转债平价由76元升至121元,近12亿元的转债转股退出,大大缓解了兑付压力。
第一,大盘价值型底仓品种稀缺性有所增强。
转股退市的86亿元转债中,57亿元为银行、非银金融转债,大盘价值型转债的存量余额占比下滑0.32个百分点。后续2个月内,苏租转债(0.3亿元)、张行转债(25亿元)将陆续强赎、到期;浙22转债(69亿元,近30个交易日中已有5个交易日平价高于130元)也存在强赎的可能性。截至10月8日,这些转债约占银行、非银金融转债余额的3%。
这部分大盘价值型的底仓品种是年金、保险等中长期配置资金较为偏好的类型。
年金的转债投资余额占市场总额的16%,是基金之外的最大投资者类型,年金较偏好高YTM个券,对信用资质有一定容忍度,重仓的转债行业主要是煤炭、建筑装饰、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等;保险的转债持仓虽只占全市场的8%,却是今年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保险较为偏好大市值+高股息+高评级转债,重仓转债行业包括非银金融、美容护理、建筑装饰、食品饮料等,对银行转债也有一定持仓[2]。
第二,股性策略的有效性增强,而债性策略、下修博弈策略的吸引力下降。一是,全转债市场股性增强。
平衡型、偏股型转债[3]余额占比由24%、2%上升至44%、12%,即使是10月9日权益大幅下跌,平衡型、偏股型转债余额占比仍在38%、6%,全转债市场股性仍高于上涨之前。
二是,高评级转债的YTM下降。
债项评级在AA+及以上的转债YTM由9月20日的1.55%降至10月9日的-0.27%,加之信用债收益率大幅攀升,高评级转债与信用债之间的信用利差快速下降,由-0.65BP(18年以来100%分位数)降至-2.86BP(18年以来85%分位数)。
三是,下修博弈的范围可能收窄。
下修没有幅度限制,只要在面临兑付压力时足额下修,就可以促使投资者在最后关头转股,因此,若非剩余期限较短,发行人一般可能缺乏下修的动力。但下修又是发行人避免回售的重要工具。回售一般条件是“连续30个交易日平价低于70元”,若遇下修则重新计算上述“30个交易日”,即将满足回售条件时,发行人可能下修(而且可能是不足额下修),以避免回售引发现金流压力。本次正股大幅上涨,平价不足70元的个券数量占比由51%降至29%(10月9日),即使后续平价回落至70元以下,回售触发期也将重新计算,发行人下修的必要性下降。
第三,信用风险得以缓解。一是正股价格在1元附近的可转债比例大幅下降,正股退市风险有所下降。
正股价格小于3元的可转债数量由9月20日的28只下降至10月9日的19只。
二是正股由下跌趋势转为上涨或震荡之后,下修促转股的路径更为顺畅,发行人到期兑付压力有所缓解。
权益持续下跌时,下修促转股的效果可能比较差。一种情形是,下修速度赶不上正股下跌的速度,转股权利难以变为实值期权,例如正邦转债;另一种情形是,虽然转股权利转为实值期权,但平价低于纯债价值,投资者预期发行人有能力全额兑付,也不会选择转股,如博世转债。当前权益市场波动率放大,发行人下修后只要平价波动至纯债价值或百元之上,投资者就有可能转股,降低兑付压力;若平价进一步上涨、达到强赎条件,发行人还可以主动发起强赎。
转债的信用风险担忧在8下旬至9月中旬达到高峰,纯债溢价率为负、转债价格不足百元的转债余额最高曾分别达到4742亿元、2369亿元。本轮权益大幅上涨后,至10月9日,纯债溢价率为负、转债价格不足百元的转债余额压缩至1944亿元、1057亿元。
权益波动大,可尝试双低、“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策略
在政策转向积极、权益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背景下,转债可阶段性提升仓位,且择券应更偏股性。
与此同时,当前市场多空博弈激烈,权益的波动率较大,降波动也是转债投资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跟随权益上涨的同时,尽量降低波动呢?
择时上,需要避免在连续上涨之后的高点介入,但投资者往往难以判断连续上涨能持续多久,择时难度较大,其他可行的策略包括:
采用双低策略。
双低策略的低溢价率,使得转债对权益的上涨较为敏感;低价,使得转债的债性强于单纯的低溢价率策略,下跌时幅度相对有限。本轮权益暴涨之后大跌,至10月9日双低策略的收益率为9.30%,即使10月8日至10月9日的下跌拖累了双低策略的收益,但仍跑赢中证转债指数3.16个百分点。
“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策略在抗跌性上较双低策略有所优化,更适合剧烈波动的市场。
筛选债性转债中平底溢价率较高的个券,实际上是在博弈这些个券的定价逻辑跃迁。若正股大幅上涨,其定价逻辑有望由债性转向股性,具备较大的弹性,但若正股大幅下跌,债性将提供支撑。这一策略比双低策略的抗跌性更强,因双低个券中有84%是平衡型转债(以Wind双低转债指数为例,按余额)。在权益波动小的时期,定价逻辑跃迁较为困难,这个策略或许并不明显优于双低策略,但权益波动放大后,定价逻辑跃迁的胜率更高,且抗跌重要性增强,这个策略的优势得以体现。我们先筛选债性转债,并按平底溢价率从大到小排序,选择平底溢价率前90只的可转债[4],按余额加权计算策略收益率[5]。
正股高波动的背景下,“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策略对建仓时点的要求不高。
若在阶段性低点建仓,“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策略收益接近双低策略。9月20日建仓,至10月9日权益上涨25.07%,“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策略收益9.21%,跑赢中证转债指数3.07个百分点,不论是上涨期还是下跌期,表现都与双低策略十分接近。若在阶段性高点建仓,“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的抗跌优势充分显现。10月8日建仓,至10月9日权益大跌7.47%,“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仅下跌2.18%,不仅跑赢双低策略2.64个百分点,还能跑赢转债市场整体1.57个百分点。
按申万一级行业,截至10月9日,按余额加权,国防军工、银行、通信、非银金融的偏债型转债平底溢价率相对高,这些行业的偏债型转债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平衡型、偏股型转债。
注释:
[1] 9月24日前权益已止跌,如无特别说明的,下文复盘的起始日均始于24年9月20日。
[2] 保险、年金的持仓信息,来自各转债23年末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银行转债理论上符合年金、保险的持仓偏好,但由于银行转债发行金额大,十大持有人以银行(含银行理财)为主。年金、保险资金体量相对小,一般难以进入银行转债的十大持仓名单,它们对银行转债的持仓较难跟踪到。
[3] 平底溢价率=平价/纯债价值-1,可用来观察可转债的价值主要在于转股价值还是纯债价值。本文偏债型、平衡型、偏股型转债均按平底溢价率划分,平底溢价率低于-20%为偏债型转债,高于20%为偏股型转债,其余为平衡型转债。
[4] Wind双低转债指数的样本券数量约为90只,为方便与双低策略对比对比,保持策略的样本券数量相近。若仅选择前20只个券,则两个策略的差异有可能是临界值不同导致的,难以说明样本券扩大后,“高平底溢价率的债性转债”仍能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