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
微信公众号:匠心之城,ID:jxzc681
她一生只会写五个字,
却成为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港大“三嫂”
身居社会底层,
从事宿舍保洁员、食堂员工,
这样一位老人去世,
想必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但就是这样一位90岁老人,
24日溘然长逝后,
却引发香港各界怀念追思。
新闻媒体:
香港大学主页:
永远怀念您。
港大校长马斐森:
她为港大留下光辉传承。
普通民众:
三嫂,一路走好,
永远想念您。
日常生活中,有谁会在意我们身边的保洁员、食堂阿姨?
得到整个香港尊重的三嫂,就是其中平凡的一员。
三嫂本名袁苏妹,原籍广东东莞,没上过一天学的她,二战时为躲避战乱来到香港,因丈夫家中排行老三而得名。
1957年,29岁的三嫂随丈夫进入港大,从服务员做起,厨师助理、厨师、宿舍保洁员,
最后成为大学堂宿舍的灵魂人物。
从29岁到73岁,整整44年,三嫂的确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十年如一日,做饭、扫地、打扫卫生···
被学生们念兹在兹的,是有人头晕,她会主动煲药送粥;
有学生在图书馆学到凌晨,错过了晚饭,三嫂会一直等,给他们做宵夜。
三嫂做的马豆糕、
马拉糕、老火汤、炒河粉···
撑起一届届学子苦读的夜晚。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
这是港大几十届学生共同的心声。
一位40多岁的港大毕业生,
像个孩子般夸耀三嫂的手艺:
“你知道吗?三嫂做的大西米红豆沙里,
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
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
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2个多小时。
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
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
蒸马豆糕时,
为了让它“有嚼劲”,
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
“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到了70年代,因为心脏问题三嫂装了起搏器,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这位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
遇上学生们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还是会耐心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
直到今日,许多学生不想忘记,也“不敢忘记”。
小女儿总是记得妈妈
“见学生比见家人的时间还多”。
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生活仍十分拮据。
她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
有什么头晕生病当然要好好照顾。”
她最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
有一天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
这位操劳了一辈子没上过一天学的老人,压根没想到有天自己会被写进宿舍之歌里:
“大学堂有三宝,
旋转铜梯、
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三嫂站在旋转铜梯前
她更想不到,2009年,
她会成为香港大学的名誉院士。
这是自1995年港大扮授名誉院士以来,
首次将名誉院士颁给基层员工,
也使得三嫂成为首位平民院士。
没上过一天学,除了自己的名字和三嫂五个字,目不识丁,也没有向港大做过巨额捐资,这在当时的香港和内地引起极大的轰动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