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语
希望一道来传承保护我们的母语:吴语!上海,苏州,无锡,常州,丹阳,启东,海门,靖江,高淳,溧水,宣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金华,衢州,台州,温州,丽水,上饶,我们都是一家人!新浪微博:吴语传承与保护小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头条  ·  太猛了,视频号男装一哥,一开播狂卖两个亿 ·  14 小时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淘汰鸡行情 ·  2 天前  
Lazada东南亚电商  ·  两场重磅大促来袭!菲律宾3月热卖商品大揭秘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2025年2月12日最新蛋价(上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语

【吴越历史系列】史书《越绝书》之吴越地理志

吴语  · 公众号  ·  · 2017-05-17 19:22

正文


什么是吴语? 吴语公众号


吴语区全图

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如果喜欢,请记得 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吴、越历史为主的地方性史籍,上起大禹治水,下迄两汉,本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更着墨讲述了吴亡越兴的历史。书名之“绝”,旧有“断灭”等说,今人考证,实当为上古吴越语“记录”的译音,是越国史记的专名。 《越绝书》内容庞杂,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社会习俗等均有所涉及,是研究吴越地区社会的重要典籍,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吴地传》、《地传》两篇,详述吴、越两国国都及其周边的城池道路、山川形势、宫殿陵墓、农田水利、工场矿山及地理特征等,为后世地方志的编纂开创了范例。《吴内传》记录的勾践“维甲”令,是对吴备战的动员令,保留了珍贵的古越语文献。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在公众号上发这部历史文献?这看似和吴语并无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些珍贵文献告诉世人,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我们这块土地又曾经发生过什么。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知道的么?也 希望大家借此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


本次发布的是 吴地传和越地传,主要记载了当时吴越地区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等。 大家不妨来找找看,有没有找到你的家乡的记载?

在文言文的最后,附有白话文翻译。


【越绝卷第二】: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


昔者,吴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吴,到夫差,计二十六世,且千岁。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后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句践灭之。


阖庐宫,在高平里。


射台二,一在华池昌里,一在安阳里。


南城宫,在长乐里,东到春申君府。


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


吴王大霸,楚昭王、孔子时也。


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


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东宫周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


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


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


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水道广二十八步。


吴古故陆道,出胥门,奏出土山,度灌邑,奏高颈,过犹山,奏太湖,随北顾以西,度阳下溪,过历山阳、龙尾西大决,通安湖。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


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塞也。


居东城者,阖庐所游城也,去县二十里。


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


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


千里庐虚者,阖庐以铸干将剑。欧冶僮女三百人。去县二里,南达江。


阊门外高颈山东桓石人,古者名“石公”,去县二十里。


阊门外郭中冢者,阖庐冰室也。


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虎丘北莫格冢,古贤者避世冢,去县二十里。


被奏冢,邓大冢是也,去县四十里。


阖庐子女冢,在阊门外道北。下方池广四十八步,水深二丈五尺。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寸。隧出庙路以南,通姑胥门。并周六里。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


余杭城者,襄王时神女所葬也。神多灵。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巫门外冢者,阖庐冰室也。


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蛇门外塘波洋中世子塘者,故曰王世子造以为田。塘去县二十五里。


洋中塘,去县二十六里。


蛇门外大丘,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十五里。


筑塘北山者,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二十里。


巫门外欐溪椟中连乡大丘者,吴故神巫所葬也,去县十五里。


娄门外马亭溪上复城者,故越王余复君所治也,去县八十里。是时烈王归于越,所载襄王之后,不可继述。其事书之马亭溪。


娄门外鸿城者,故越王城也,去县百五十里。


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处,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


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窥百姓。去县三十里。


齐门,阖庐伐齐,大克,取齐王女为质子,为造齐门,置于水海虚。其台在车道左、水海右。去县七十里。齐女思其国死,葬虞西山。


吴北野禺栎东所舍大□者,吴王田也,去县八十里。


吴西野鹿陂者,吴王田也。今分为耦渎,胥卑虚,去县二十里。


吴北野胥主□者,吴王女胥主田也,去县八十里。


麋湖城者,阖庐所置麋也,去县五十里。


欐溪城者,阖庐所置船宫也。阖庐所造。


娄门外力士者,阖庐所造,以备外越。


巫欐城者,阖庐所置诸侯远客离城也,去县十五里。


由钟穷隆山者,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县二十里。子胥死,民思祭之。


莋碓山,故为鹤阜山,禹游天下,引湖中柯山置之鹤阜,更名莋碓。


放山者,在莋碓山南。以取长之莋碓山下,故有乡名莋邑。吴王恶其名,内郭中,名通陵乡。


莋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为“坠星”,去县二十里。


抚侯山者,故阖庐治以诸侯冢次,去县二十里。


吴东徐亭东西南北通溪者,越荆王所置,与麋湖相通也。


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县七十里。


巫门外冤山大冢,故越王王史冢也,去县二十里。


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去县五十里。


胥女大冢,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四十五里。


蒲姑大冢,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三十里。


石城者,吴王阖庐所置美人离城也,去县七十里。


通江南陵,摇越所凿,以伐上舍君。去县五十里。


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从海上来。去县十里。


海盐县,始为武原乡。


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


宿甲者,吴宿兵候外越也,去县百里,其东大冢,摇王冢也。


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


乌伤县常山,古人所采药也,高且神。


齐乡,周十里二百一十步,其城六里三十步,墙高丈二尺,百七十步,竹格门三,其二有屋。


虞山者,巫咸所出也。虞故神出奇怪。去县百五里。


母陵道,阳朔三年太守周君造陵道语昭。郭周十里百一十步,墙高丈二尺。陵门四,皆有屋。水门二。


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


无锡历山,春申君时盛祠以牛,立无锡塘。去吴百二十里。


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写西野。去县三十五里。


无锡西龙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吴所造也。属于无锡县。以奏吴北野胥主□。


曲阿,故为云阳县。


毗陵,故为延陵,吴季子所居。


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


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


蒸山南面夏驾大冢者,越王不审名冢,去县三十五里。


秦余杭山者,越王栖吴夫差山也,去县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


夫差冢,在犹亭西卑犹位。越王候干戈人一累土以葬之。近太湖七里。


三台者,太宰嚭、逢同妻子死所在也,去县十七里。


太湖,周三万六千顷。其千顷,乌程也。去县五十里。


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其一千三顷,毗陵上湖也。去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


尸湖,周二千二百顷,去县百七十里。


小湖,周千三百二十顷,去县百里。


耆湖,周六万五千顷,去县百二十里。


乘湖,周五百顷,去县五里。


犹湖,周三百二十顷,去县十七里。


语昭湖,周二百八十顷,去县五十里。


作湖,周百八十顷,聚鱼多物,去县五十五里。


昆湖,周七十六顷一亩,去县一百七十五里。一名隐湖。


湖王湖,当问之。


丹湖,当问之。


吴古故祠江汉于棠浦东,江南为方墙,以利朝夕水。古太伯君吴,到阖庐时绝。


胥女南小蜀山,春申君客卫公子冢也,去县三十五里。


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去县四十里。


今太守舍者,春申君所造,后殿屋以为桃夏宫。


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也。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五尺,南北十五丈七尺。堂高四丈,十霤高丈八尺。殿屋盖地东西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户霤高丈二尺。库东乡屋南北四十丈八尺,上下户各二。南乡屋东西六十四丈四尺,上户四,下户三。西乡屋南北四十二丈九尺,上户三,下户二。凡百四十九丈一尺。檐高五丈二尺。霤高二丈九尺。周一里二百四十一步。春申君所造。


吴两仓,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八步。后烧。更始五年,太守李君治东仓为属县屋,不成。


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湖里。


吴诸里大闬,春申君所造。


吴狱庭,周三里,春申君时造。


土山者,春申君时治以为贵人冢次,去县十六里。


楚门,春申君所造。楚人从之,故为楚门。


路丘大冢,春申君客冢。不立,以道终之。去县十里。


春申君,楚考烈王相也。烈王死,幽王立,封春申君于吴。三年,幽王征春申为楚令尹,春申君自使其子为假君治吴。十一年,幽王征假君与春申君,并杀之。二君治吴凡十四年。后十六年,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更名大越为山阴也。春申君姓黄,名歇。


巫门外罘罳者,春申君去吴,假君所思处也。去县二十三里。


寿春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楚威王与越王无疆并。威王后烈王,子幽王,后怀王也。怀王子顷襄王也,秦始皇灭之。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秦始皇发会稽适戍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县相属。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坏诸侯郡县城。


太守府大殿者,秦始皇刻石所起也。到更始元年,太守许时烧。六年十二月乙卯凿官池,东西十五丈七尺,南北三十丈。


汉高帝封有功,刘贾为荆王,并有吴。贾筑吴市西城,名曰定错城,属小城,北到平门,丁将军筑治之。十一年,淮南王反,杀刘贾。后十年,高皇帝更封兄子濞为吴王,治广陵,并有吴。立二十一年,东渡之吴,十日还去。立四十二年,反。西到陈留县,还奔丹阳,从东欧。越王弟夷乌将军杀濞。东欧王为彭泽王,夷乌将军今为平都王。濞父字为仲。


匠门外信士里东广平地者,吴王濞时宗庙也。太公、高祖在西,孝文在东。去县五里。永光四年,孝元帝时,贡大夫请罢之。


桑里东今舍西者,故吴所畜牛、羊、豕、鸡也,名为牛宫。今以为园。


汉文帝前九年,会稽并故鄣郡。太守治故鄣,都尉治山阴。前十六年,太守治吴郡,都尉治钱唐。


汉孝景帝五年五月,会稽属汉。属汉者,始并事也。汉孝武帝元封元年,阳都侯归义,置由钟。由钟初立,去县五十里。


汉孝武元封二年,故鄣以为丹阳郡。


天汉五年四月,钱唐浙江岑石不见,到七年,岑石复见。


越王句践徙琅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琅邪。后四十余年,秦并楚。复四十年,汉并秦。到今二百四十二年。句践徙琅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


【越绝卷第八】:

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问天地之道,万物之纪,莫失其本。神农尝百草、水土甘苦,黄帝造衣裳,后稷产穑,制器械,人事备矣。畴粪桑麻,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覆釜者,州土也,填德也。禹美而告至焉。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求书其下,祠白马。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千有余岁而至句践。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句践伐吴,霸关东,徙琅玡,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句践乃身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姚稽到越。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对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奉雅琴至大王所。”句践喟然叹曰:“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于是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


越王夫镡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玡,都也。句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疆,时霸,伐楚,威王灭无疆。无疆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至句践,凡八君,都琅玡二百二十四岁。无疆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


句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今仓库是其宫台处也。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霤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而灭吴,徙治姑胥台。


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亦有事。到始建国时,蠡城尽。


稷山者,句践斋戒台也。


龟山者,句践起怪游台也。东南司马门,因以照龟。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周五百三十二步,今东武里。一曰怪山。怪山者,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谓怪山。


驾台,周六百步,今安城里。


离台,周五百六十步,今淮阳里丘。


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苎萝山,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


乐野者,越之弋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上石室,句践所休谋也。去县七里。


中宿台马丘,周六百步,今高平里丘。


东郭外南小城者,句践冰室,去县三里。


句践之出入也,齐于稷山,往从田里,去从北郭门。照龟龟山,更驾台,驰于离丘,游于美人宫,兴乐中宿,过历马丘。射于乐野之衢,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领功铨土,已作昌土台。藏其形,隐其情。一曰:冰室者,所以备膳羞也。


浦阳者,句践军败失众,懑于此。去县五十里。


夫山者,句践绝粮,困也。其山上大冢,句践庶子冢也。去县十五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退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越栖于会稽日,行成于吴,吴引兵而去。句践将降,西至浙江,待诏入吴,故有鸡鸣墟。其入辞曰: “亡臣孤句践,故将士众,入为臣虏。民可得使,地可得有。”吴王许之。子胥大怒,目若夜光,声若哮虎: “此越未战而服,天以赐吴,其逆天乎?臣唯君王急剬之。”吴王不听,遂许之浙江是也。


阳城里者,范蠡城也。西至水路,水门一,陆门二。


北阳里城,大夫种城也,取土西山以济之。径百九十四步。或为南安。


富阳里者,外越赐义也。处里门,美以练塘田。


安城里高库者,句践伐吴,禽夫差,以为胜兵,筑库高阁之。周二百三十步,今安城里。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


独山大冢者,句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玡,冢不成。去县九里。


麻林山,一名多山。句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多”,故曰麻林多,以防吴。以山下田封功臣。去县一十二里。


会稽山上城者,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鱼池,其利不租。


会稽山北城者,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


若耶大冢者,句践所徙葬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


葛山者,句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去县七里。


姑中山者,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长二百五十步,去县二十五里。


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


犬山者,句践罢吴,畜犬猎南山白鹿,欲得献吴,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其高为犬亭。去县二十五里。


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鸡山、豕山者,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鸡山在锡山南,去县五十里。豕山在民山西,去县六十三里。洹江以来属越。疑豕山在余暨界中。


练塘者,句践时采钖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去县五十里。


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玡,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


官渎者,句践工官也。去县十四里。


苦竹城者,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冢名土山。范蠡苦勤功笃,故封其子于是,去县十八里。


北郭外路南溪北城者,句践筑鼓钟宫也,去县七里。其邑为龚钱。


舟室者,句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


民西大冢者,句践客秦伊善照龟者冢也,因名冢为秦伊山。


射浦者,句践教习兵处也。今射浦去县五里。射卒陈音死,葬民西,故曰陈音山。


种山者,句践所葬大夫种也。楼船卒二千人,钧足羡,葬之三蓬下。种将死,自策:“后有贤者,百年而至,置我三蓬,自章后世。”句践葬之,食传三贤。


巫里,句践所徙巫为一里,去县二十五里。其亭祠今为和公群社稷墟。


巫山者,越●,神巫之官也,死葬其上,去县十三里许。


六山者,句践铸铜,铸铜不烁,埋之东阪,其上马箠。句践遣使者取于南社,徙种六山,饰治为马箠,献之吴。去县三十五里。


江东中巫葬者,越神巫无杜子孙也。死,句践于中江而葬之。巫神,欲使覆祸吴人船。去县三十里。


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去县四十里。


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军也。去县四十里。


杭坞者,句践杭也。二百石长买卒七士人,度之会夷。去县四十里。


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去县三十五里。


句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名辟首。后因以为名曰塘。


独妇山者,句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去县四十里。后说之者,盖句践所以游军士也。


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堕死,疋马啼嗥,事见吴史。


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


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


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至于柴辟亭。


女阳亭者,句践入官于吴,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句践胜吴,更名女阳,更就李为语儿乡。


吴王夫差伐越,有其邦,句践服为臣。三年,吴王复还封句践于越,东西百里,北乡臣事吴,东为右,西为左。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


觐乡北有武原。武原,今海盐。姑末,今大末。写干,今属豫章。


自无余初封于越以来,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


自秦以来,至秦元王不绝年。元王立二十年,平王立二十三年,惠文王立二十七年,武王立四年,昭襄王亦立五十六年,而灭周赧王,周绝于此。孝文王立一年,庄襄王更号太上皇帝,立三年,秦始皇帝立三十七年,号曰赵政,政,赵外孙,胡亥立二年,子婴立六月。秦元王至子婴,凡十王,百七十岁。汉高帝灭之,治咸阳,壹天下。


政使将魏舍、内史教攻韩,得韩王安。政使将王贲攻魏,得魏王歇。政使将王涉攻赵,得赵王尚。政使将王贲攻楚,得楚王成。政使将史敖攻燕,得燕王喜。政使将王涉攻齐,得齐王建。政更号为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六尺,东面广四尺,西面广尺六寸,刻文立于越栋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已去,奏诸暨、钱塘,因奏吴。上姑苏台,则治射防于宅亭、贾亭北。年至灵,不射,去,奏曲阿、句容,度牛渚,西到咸阳,崩。




【越绝卷第二】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  白话文

从前,吴国最早的君主太伯,生活在周代,是武王将太伯分封在吴地,到夫差,共计有二十六代,连绵近千年。


吴王阉庐的时候,称霸于世,建造吴越城;城中又有两座小城。 后来移治胥山。 又过了两代,到夫差的时候;夫差当国君二十三年,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


阖庐宫,位于高平里。 有射台两座,一座位于华池昌里,另一座在安阳里。


南越宫,位于长乐里,东面一直到春申君府第。


吴王秋冬两季在城中理政,春夏两季在姑胥台理政。 早上在纽山进餐,夜晚在胥母遨游。 陂射箭,在游台驰马,在石城作乐,在长洲赛狗。


吴王称霸于世,是在楚昭王、孔子的时候。


吴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


陆门八座,其中两座建有门楼;水门也有八座。


城南面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长七里一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 这是阖庐所建造的。


吴大城的外城周长为六十八里六十步。


吴小城,周饫十二里。


城墙下宽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


有城门三座,都建有门楼;其中的两座城门还增设有水门两座,其中一座也有门楼,丽另一座则用木材铺成通道。


东宫周长一里二百七十步。


路西宫位于长秋,周长一里二十六步。 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的人为宴会照明,不慎失火,烧毁了。


伍子胥城,周长是九里二百七十步。


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


城中道路,从阊门到娄门,长九里七十二步,陆路宽二十三步;从平门到蛇门,长十里七十五步,陆路宽三十三步,水道宽二十八步。


吴都古时候原有的屏障,从由拳辟塞出发,经过会稽,向山阴。 辟塞,是吴国边防了望的要塞。


居东城,是阖庐所观游的城,距离都城二十里。


从柴碎亭到语儿、就李,吴国逐渐扩展为战地。


百尺渎,通向长江,是吴国用来运输粮食的通道。


千里庐虚,是阖庐铸造干将剑的地方,干将有童男童女三百人为助手。 距离都城二里,南面通大江。


阎门外高颈山东有大石人,古时候称为“石公”,距离都城二十里。


阊门外城中的大丘,是阖庐的藏冰之所。


阖庐墓,在阊门外,称为虎丘。 下池宽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铜椁三层,水银池深六尺,池中漂浮着玉石制成的凫鸭。 三千把扁诸之剑,分藏在三千口方方圆圆的井里,时耗与鱼肠逮两把宝剑也在阖庐坟墓中。 阖庐墓征用了成千上万的人来筑治,从临湖口云来土石。 筑成后三天,有一头白虎居留在墓上,所以称为虎丘。


虎丘北面的莫格墓,是古代避世隐居的贤人的坟墓,距离都城二十里。


被奏墓,也就是“邓大冢”,距离都城四十里。


阖庐子女墓,位于阊门外大道北侧。 下方池宽四十八步,水深二丈五尺。 池宽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寸。 墓道由庙路以南而出,直通姑胥门。 墓区周长六里。 下葬时,曾从吴市舞鹤而出,命令百姓随观,遂射杀观者,来为死者送葬。


余杭城,是楚襄王时神女所葬之地。 其神多灵验。


巫门外的糜湖西城,是越麋王之城。 当时,摇越王与麋君在语招交战,劈杀了麋君。 麋君无头骑马而归,到了武里才死去,葬在武里南城;是中午死的。


巫门外的大丘,也是阖庐藏冰之处。


巫门外的大墓,是吴王的客卿、齐人孙武的坟墓,距离都城十里。 他善于使用兵法。


地门外塘波洋中有一个世子塘,以前王世子在此造田,因有此称。


世子塘距离都城二十五里。


洋中塘,距离都城二十六里。


蛇门外的大丘,是名字不详的吴王的坟墓,距离都城十五里。


筑塘北山,也是名字不详的吴王的坟墓,距离都城二十里。


近门外桶溪椟中连乡大丘,是吴国从前的神巫所葬之地,距离都城十五里。


娄门外马亭溪上的复城,为从前的越王馀复君所修治,距离都城八十里。 当时,楚考烈王把越地并入琅瑶。 所载楚襄王之后的史事,不能一一继述。 那些史事都写在马亭溪。


娄门外的鸿城,就是从前的越王城,距离都城一百五十里。


娄门外的鸡陂墟,是从前吴王养鸡的地方,吴王派遣李保主持饲养。 距离都城二十里。


胥门外有九曲路,是吴王阖庐所造,用以游览姑胥台、眺望太湖和窥看百姓情况。 距离都城三十里。


齐门,阖庐攻打齐国,大获全胜,虏取齐王之女为人质,替她建造了齐门,位于水海虚。


望齐台在车行道的左侧、水海虚的右侧,距离都城七十里。


齐王之女思念她的故国,忧郁而死,安葬在虞西山。


吴国北部郊野禺栎东面所属的大片田地,是吴王的采田,距离都城八十里。


吴国西部郊野的鹿陂,也是吴王的采田,现在已分为耦渎与胥卑虚。 距离都城二十里。


吴国北部郊野的胥主嘐,是吴王之女胥主的采田,距离都城八十里。


麋湖城,是阖庐放养麋鹿的地方,距离都城五十里。


栅溪城,是阖庐停放船只的场所,为阖庐所建造。


娄门外的力士,也是阖庐所造,用来防御外越。


巫橱城,是阑庐安排诸侯与远方宾客止宿的地方,距离都城十五里。


由钟的穷隆山,是古代赤松子采集赤石脂的地方,距离都城二十里。 伍子胥死后,百姓思念他,就在这里祭祀他。


榨碓山原先叫鹤阜山。 相传大禹巡游天下,把湖中的柯山移到鹤阜,才改名为榷碓。


放山,位于蓓碓山之南。 由于蓓碓山下出现长人,聚而为乡。 所以取名蓓邑。 吴王讨厌这个名字,把它移入外城中,改名通陵乡。


蓓碓山南面有一块巨石,古时候叫做“坠星”,距离都城二十里。


抚侯山,从前阖庐曾加以整治,用来安葬诸侯的坟墓,距离都城二十里。


吴都东面的徐亭,有东西南北四通的溪流,这是越荆王所修治的,与麋湖相通。


马安溪上有一座干城,是越干王的城池,距离都城七十里。


巫门外的冤山大墓,是从前越王的王史的坟墓,距离都城二十里。


摇城,吴国的王子曾居住在这里。 后来,越摇王也居于此。


在城东南,有三百顷稻田,土地肥沃,水源好到了极点。 距离都城五十里。


胥女大墓,是名字不详的吴王的坟墓,距离都城四十五里。


蒲姑大墓,也是名字不详的吴王的坟墓,距离都城三十里。


古城,是吴王阖庐安排美人居住的宫馆所在地,距离都城七十里。


通江南陵,是摇越王所开凿的,用来讨伐上舍君。 距离都城五十里。


娄东的十里坑,古代口斗做长人坑;长人都是从海上来的。 距离都城十里。


海盐县,原先是武原乡。


娄北的武城,是阖庐建以防备外越的要塞,距离都城三十里。 现在已成为乡镇了。


宿甲,是吴国驻扎军队以防备外越的地方,距离都城一百里。


宿甲东面的大墓,就是越摇王的坟墓。


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地区,都是从前大越移民迁徙的区域。 这是秦始皇帝刻石命令迁徙的。


乌伤县的常山,是古人采药的地方。 山高且有神灵。


齐乡,周长十里二百一十步,城长六里三十步,城墙高一丈二尺,一百七十步,有竹格门三府,其中两座门上建有楼屋。


虞山,是巫咸出生的地方,因此虞山常常神出奇怪。 距离都城一百零五里。


母陵道,是阳朔三年吴郡太守周君所建造,筑于语昭。


外城周长十里一百一十步,城墙高一丈二尺。 有城门四座,都建有楼屋。 另有水门两座。


无锡城,周长二里十九步,城高二丈七尺,城门一座,城楼有四座。


无锡外城周长十一里一百二十八步,城墙高一丈七尺,城门上都建有楼屋。


无锡历山,春申君时候盛行在这里用牛作祭物,并筑有无锡塘。 距离吴都一百二十里。


无锡湖,是春申君整治成为湖塘的,,春申君开凿语昭渎,使之东通大田;大田叫做胥卑。 他又开凿胥卑往南流入大湖,来灌溉西郊的田地。 距离都城三十五里。


无锡西面的龙尾山道,是春申君刚刚封于吴地时所修造的。 属于无锡县管辖范围,通往吴都北郊的胥主嘤。


曲阿,从前是云阳县。


毗陵,以前叫延陵,吴季子所居住过的地方。


毗陵县的南城,是从前古奄国国君的地方。


城东南的大坟,是奄君子女的坟墓。 距离都城十八里。 是吴人所安葬的。


毗陵上湖中的墓,就是延陵季札的坟墓,距离都城七十里。 上湖与上洲相通。


季札墓古代叫做延陵墟。 蒸山南面的夏驾大墓,是名字不详的越王坟墓,距离都城三十五里。


秦余杭山,就是越王勾践曾经想让夫差栖居的地方,距离都城五十里。 山里有湖水,与太湖相近。


夫差的坟墓,在犹高西面的卑犹位。 越王勾践命令士兵每人一筐土安葬了夫差。 靠近太湖,距离都城十七里。


三台,是太宰豁、逢同妻子儿女被杀死的地方,距离都城十七里。


太湖,方圆三万六千顷。 其中一千顷,就是乌程。 距离都城五十里。


无锡湖,方圆一万五千顷。 其中一千三顷,就是毗陵上湖。 距离都城五十里。 又称射贵湖。


尸湖,方圆二千二百顷,距离都城一百七十里。


小湖,方圆一千三百二十顷,距离都城一百里。


耆湖,方圆六万五千顷,距离都城一百二十里。


乘湖,方圆五百顷,距离都城五里。


犹湖,方圆三百二十顷,距离都城十七里。


语昭湖,方圆二百八十顷,距离都城五十里。


作湖,方圆一百八十顷,鱼类聚集,物产众多,距离都城五十五里。


昆湖,方圆七十六顷一亩,距离都城一百七十五里。 又叫隐湖。


湖王湖,需要查询。


丹湖,也需要查询。


吴国古时候原先是在棠浦东立祠祭江水、汉水。


江南地方的墙多砌有方孔,就是为了便利潮汐流通。


这种习俗开始于古代吴太伯治理吴国时,到阖庐时候就断绝了。


胥女山南面的小蜀山,是春申君的门客卫公子的坟墓,距离都城三十五里。


白石山,原来是胥女山。 春申君刚刚封于吴地时,游历经过这里,才改名为白石。 距离都城四十里。 现在吴郡太守的官舍,是春申君当年所建造的,其中的后壁屋称为桃夏宫。 现在的太守府,是春申君的儿子假君的宫殿。 前殿房屋东西占地十七丈五尺,南北十五丈七尺。 殿堂高四丈,门檐雪高一丈八尺。 后殿房屋奈西占地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户檐雷高一丈二尺。 库房的东向屋南北长四十丈八尺,上、下门各有两扇;南向屋东西长六十四丈四尸,上门有四扇,下门有三扇;西向屋南北长四十二丈九尺,上门三扇,下门两扇。 库房总长一百四十九丈一尺,屋檐高五丈二尺,檐雷高二丈九尺。 府第周长一里二百四十一步。 这也是春申君建造的。


吴城的两个仓库,是春申君建造的。 西仓叫做均输,东仓则周长一里八步,后来烧毁了。 更始五年,吴郡太守李君想把东仓整修为县衙府屋,但没有成功。


吴城的市场,是春申君建造的,是把两座小城的观阙连接起来成为集市。 位于湖里。


吴城的各里巷的大门,是春申君建造的。


吴城的监狱,周长三里,是春申君时代建造的。


土山,是春申君时候修治的,用来作为贵人安葬的墓地,距离吴城十六里。


楚门,是春申君建造的。 因为有楚国人参与建造,所以称为楚门。


路丘的大墓,是春申君门客的坟墓。 春申君虽然未能成为国君,但这些门客却始终以正道辅佐他。 距离吴城十里。


春申君,是楚考烈王的相国。 考烈王死后,幽王继位为国君,将春申君分封在吴地。 三年,幽王征召春申君为楚国令尹;春申君委任自己的儿子为假君以治理吴地。 十一年,幽王又征召假君至都城,把他与春申君一起杀害了。 春申君父子治理吴地总共十四年。 此后十六年,秦始皇并吞楚国,百越纷纷叛离,于是将大越改名为山阴。 春申君姓黄名歇。


巫门外的屏墙,是春申君离开吴地后,假君思念其父的地方,距离吴城二十三里。


寿春东面的凫陵高地,是古代诸侯王的葬地。


楚威王与越王无强同时。


威王之后是烈王,烈王子为幽王,之后则是怀王,怀王子即顷襄王,为秦始皇所灭。


秦始皇在凫陵南面修筑道路,能够通往山道,到由拳塞。


同时,又兴建马塘,挖凿使之为湖塘,整治凫陵水道,直到钱塘;钱塘已属越地,这样就与浙江相通了。


秦始皇又调发会稽的谪戍士卒,去整治开通凫陵以南的山道,使它们连接起来。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把诸侯的郡县城池都毁坏了。


太守府的大殿,是因为秦始皇刻石而建造的。


到了更始元年,太守许时在任时烧毁。


更始六年十二月乙卯日开凿官池,东西长十五丈七尺,南北宽三十丈。


汉高祖分封有功之臣,刘贾被封为荆王,一并占有了吴地。


刘贾兴建吴都的西城,取名为定错城,由小城北连接平门,是丁将军负责建筑修治的。


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谋反,杀死了刘贾。


此后十年,汉高祖又分封其兄子濞为吴王,治所在广陵,也一并占有了吴地。


刘濞为吴王后二十一年,曾东渡到吴地,十天后才离开吴地返还广陵。


到三十二年,吴王濞谋反,西行到达陈留县,又还军逃奔丹阳,最后逃归于东瓯。


越王之弟夷乌将军把吴王濞杀了。


东瓯王改封为彭泽王,夷乌将军也被封为平都王。


刘濞的父亲字仲。


匠门之外信士里的东面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原先这里是吴王濞时候的宗庙。


太公、高祖之庙在西边,孝文帝之庙在东边。 距离吴城五里。


到汉元帝永光四年时,贡大夫奏请废除了。


桑里的东面、现在吴郡太守官舍西面的地方,是从前吴国饲养牛、羊、猪、鸡的场所,叫做牛宫,现在已改为园圃了。


汉文帝前九年,会稽郡并入故鄣郡;故鄣郡太守的治所在故鄣,都尉的治所在山阴。


文帝前十六年,:太守的治所迁至吴郡,都尉的治所也改在钱塘。


汉教景帝五年五月,会稽归属汉朝;归属汉朝的意思,是指开始与中央政府合一治事。


汉孝武帝元封元年,阳都侯归从正义,设置由钟;由钟是新置立的,距离吴城五十里。


汉孝武帝元封二年,故鄣郡改名为丹阳郡。


汉武帝天汉五年四月,在钱塘浙江的石山突然不见了。


到七年,石山又出现了。


越王勾践迁徙琅邪后,共经过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才将越地并入踯邪。


此后四十多年,秦国兼并了楚国;又四十年,汉朝灭了秦朝;到现在总共二百四十二年。


从勾践迂徒郁邪到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合计是五百六十七年。


【越绝卷第八】

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从前,越国最早的君主无馀,是在夏禹的时代分封在越地的,是为守护禹的坟墓。


他探求天地变化的道理、万物生长的法则,从来也没有违背这些根本规律。


神农氏遍尝百草与水土的甘苦,黄帝发明衣裳,后稷开创耕耘收种、制作用具,人生的各种事情就基本具备了。


壅肥种植桑麻,播种五谷庄稼,必须使用手脚。


越地海滨的百姓,偏偏由鸟来作耕田的样子,百姓随后种植;田块虽然大小不等,但播种却次序井然,根本用不着人去指使,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禹当初治水的时候,一心想着为百姓救灾解难,他来到越地,登上茅山,作总的计算,给有德的人封爵,给有功的人记功,于是就将茅山改名为会稽。


等到他即位治理天下时,又巡视越地,会见老人,馈送诗韦,审定衡器,统一量器。


后来他得病而死,就安葬在会稽山上。


芦苇做成的外棺,铜做成的内棺,墓穴深七尺,墓地高敝干燥,上面没有渗漏之处,下面也不靠近水流。


祭坛高三尺,用泥土筑成的台阶有三级,向外延伸方圆有一亩。


禹还感到百姓居住在会稽一带非常快乐,但生活十分艰苦,自以为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百姓的,因此就教导百姓让鸟来作耕耘状,然后进行播种,年成也有好有坏。


在禹那个时候,舜死在苍梧山,于是,大象就来为当地的百姓耕耘田地。


禹到会稽山来,也是有原因的,是为了那状如覆釜的山石。


覆釜是会稽山上的土石,禹正是因为它而成就了治水的功德。


“鸟田”也是禹赞美会稽而上告天帝才获得的。


禹感到时近岁末,而自己也已到晚年,因此留下遗训,让后人宰白马祈祷于禹井。


造井,就是为百姓确立法度,要让后人知道禹的安葬是按一定的法度进行的,没有烦扰百姓。


当初,无馀封在越地时,部城建在秦馀望山的南面。


经过一千多年,到了勾践的时候,勾践就将都城迁移到山的北面,与东海相连,而内、外越因为别有所封而分割出去了。


勾践讨伐吴国,称霸于关东地区,又徙都琅琊,建造观台。


观台周长七里,用来眺望东海。


观台内有敢死之士八千人,战船三百艘。


过了不久,勾践亲自聘求贤士圣人,于是孔子带领他的七十个学生,手捧先王的雅琴,整饰礼节而到观台来演奏。


勾践为了迎接孔子一行,就身穿名叫赐夷的坚甲,佩带名叫步光的宝剑,手握名叫物卢的良矛,还调动三百个敢死之士,在关下摆开阵势。


过了一会儿,孔子就温文恭敬地到了越国。


越王勾践说:“好好,先生有什么开导我?”孔子回答说:“我能够讲述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所以捧着雅琴到君王这里来。”勾践叹息道:“我们越国人生性脆弱愚笨,靠水往来,居住山中,把船当作车,把楫作为马,出去就像飘风一样轻捷,让人无法赶上,而且武器锐利,好战不怕死,这正是越人的常性。


先生不讲五帝三王之道就不行吗?”于是孔子就告辞离开了越国,他的弟子也没有一个能顺从越王之意的。


从越王夫镡以上至无馀,非常久远,世代已不能记清。


夫镡有儿子名允常。


允常有儿子名勾践,勾践大霸称王,迁往琅琊,以之为都城。


勾践有儿子名与夷,在当时也是霸主。


与夷有儿子名子翁,在当时还是霸主。


子翁有儿子名不扬,在当时仍是霸主。


不扬有儿子名无疆,在当时也仍然是霸主,他讨伐楚国,楚威王灭掉了他。


无疆有儿子名之侯,他暗地里自立为君长。


之侯有儿子名尊,在当时也当君长。


尊有儿子名亲,得不到百姓的信赖,楚国讨伐他,他逃进了南山。


从亲以上至勾践,一共是八代国君,以琅琊为都城总共二百二十四年。


无疆以上的国君,都是霸主,称王。


之侯以后的国君变得微弱了,都称为君长。


勾践小城,就是山阴城。


周长二里二百二十三步,有四座陆门、一座水门。


现在的仓库就是勾践的宫殿之台的所在地,周长六百二十步,柱高三丈五尺三寸,檐雷高一丈六尺。


宫中有百门,门高一丈二尺五寸。


大城周长二十里七十二步,北面未筑城墙。


灭吴之后,勾践就迁都姑胥台。


山阴大城,是由范蠡建造的,现在传称为蠡城。 有三座陆门、三座水门。 城西北面有一个缺口,是为了事奉吴国的方便。 到汉代开始建凰时,蠡城就毁坏了。


稷山,是勾践的斋戒之台。


龟出,是勾践所造的怪游台;东南有司马门,用以占卜;又在此仰望天象,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奇异变化。 台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周长五百三十二步,在今东武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