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排寒气,事半功倍!为什么?一年里最炎热的日子,此时天地间的阳气最充足,人体的阳气也达到高峰,体表毛孔大开,很多在里的寒、湿、痰饮被排出的机会就比平时更大一些。就像晾衣服,大太阳底下暴晒几个小时就干透了。对于虚寒的、阳虚的、体内寒湿重的人,三伏天是个黄金调理期。2.怕冷,心底憋着一口热气,出汗不畅——寒气导致毛孔闭塞4.手脚冰凉,夏天好点,冬天很厉害——寒气影响身体气血运行2.赘肉多,尤其是后背、大腿——寒气使气血变成废液3.总觉得背后怕冷,腰酸背痛——寒气与湿气纠缠在一起的表现2.长期性的胃痛、拉肚子,小肚子也是凉凉的——脾胃处堆积寒气3.过敏,以及各种皮肤病——寒易伤阳,导致免疫力不足4.一喝水就想上厕所,而且小便呈现清澈无味——寒气转移到肺脏,身体处理水分的功能下降如果你有上面一到两种情况,就说明体内的寒气已经堆积很深了,需要及时处理。寒气停留在皮肤时,我比较推荐刮痧以及搓揉大椎穴,这两种方法直接接触肌肤,作用范围浅,更擅长于调理皮肤上的寒气。刮痧,解体表寒气
古人称刮痧为“砭法”,是中医六大技法的第一法,能够疏通体表经络,使毛孔张开,让寒邪排出体外。关于刮痧的位置,明代医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讲的很清楚,“病在络者表也,先宜在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意思是说,邪气在入侵体表时,主要是沿着脊柱,从大椎开始,一直刮到命门的位置。这条路线是由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组成。之所以反复强调这条路线,是因为它不止是总管一身阳气、能够疏通全身阳气的地方,还是寒气最容易入侵的位置。用中指按住大椎穴,不断的旋转按揉,或者可以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对称揉捏。一直要揉到大椎穴微微发热为止,我一般是5分钟左右发热,感受到热度之后就会停下,稍微休息一会,再连续按两次。寒气走到肌肉时,我们选用的方法可以再深入一些,主要是借助药材的药力,慢慢的温暖经络,排出肌肉内的寒气。《内经》中讲“寒热虚实,火自当之。”寒性体质,或者是要治疗因为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很适合艾灸。以寒湿为主的体质,大都适合灸一灸。灸对了可能会出现一些排寒反应,比如,开始咳痰、痰多、痰白;大便变稀、或者拉稀;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冒凉气;艾灸的部位出水等等。艾灸穴位,推荐中脘、肚脐和关元,也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取穴。如果是给孩子艾灸建议每个穴位5~10分钟,总时长不要超过30分钟。如果有舌质红、舌苔黄、爱出汗、怕热、爱喝凉水、手心烫、大便很臭、干结等的热证,就不建议自己艾灸,而是应该在中医的指导下操作。如果艾灸后出现了上火、津液不足的迹象,也要暂停,比如口干、咽干、咽痛;更愿意喝水、更容易出汗;声音变哑、容易发脾气、容易尖叫;大便变干;嘴唇红、眼屎多、眼睛红等等。艾灸的过程中要尽量专注、静心。仔细去体会身体细微的感受,身心一处,效果才会好。给孩子艾灸时,要关注他身体的反馈,如果他不愿意,就别强求。寒气侵入脏腑日久,单纯的用一种方法往往很难彻底根除了,这时候,我们要多种方法齐上阵,才有可能把这些反客为主的寒凉邪气驱逐出我们的身体!推荐三方组合法!所谓“三方组合法”,即艾灸+热敷+泡脚!方1:重点艾灸身体易凉的部位,最好搭配上如:大椎、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诸穴。除了艾灸之外,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个热敷包,把药材炒热后装进布袋里,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就敷在上面。关于热敷,《黄帝内经》早就有记载:“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只要是涉及到经络、肌肉的不适,就可以用热敷的方式,借助热力以及药性,把藏在肌肉里的寒邪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