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 Hacker News 上刷到一篇热文,有位程序员小哥分享了一篇:《Why I Maintain a 17 Year Old Thinkpad》。
想了想家里好几台变成砖块的 MacBook,还有 Dell “大板砖”,有点不淡定了
为何我坚持使用 17 年的 ThinkPad
如果一本书已经出版了四十年,我预计它还能再出版四十年。但关键的区别在于,如果它再存活十年,那么它将有望再出版五十年。
这一规律简单地解释了为何长期存在的事物不像人类那样「衰老」,而是「逆向衰老」。每多存活一年而不消失,其剩余寿命预期就会翻倍。
这是某种韧性的体现。物品的韧性与其寿命成正比。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
塔勒布将脆弱系统(在波动中崩溃的系统)与韧性系统(能承受压力的系统)进行对比,并提出反脆弱系统(从混乱中获益的系统)。不过本文重点聚焦于脆弱与韧性的本质区别。
塔勒布还引入了
林迪效应
(Lindy Effect):非易腐物品存在的时间越长,其未来存活的可能性越大。
我将通过两台笔记本电脑(一台 2008 年,另一台 2021 年)来探讨这一效应。
旧款 ThinkPad:模块化、韧性的幸存者
IBM 和早期联想的 ThinkPad 展现了为耐用性设计的理念。尽管年代久远,这些商务级笔记本仍可用于网页浏览、办公和轻度编程。它们处理视频编辑或游戏等任务时速度较慢,但在日常使用中始终稳定可靠,不会因正常损耗而失效。
旧款 ThinkPad 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
设计哲学:
模块化组件
。用户可轻松升级电池、内存、存储、键盘甚至 CPU。我只需用普通螺丝刀打开 T400 的底部即可清理风扇,更换电池更是轻而易举。由于每个部件均可单独更换或维修,单一故障不会导致整机报废。
制造质量
也是关键
。ThinkPad 采用坚固的塑料和镁合金框架,结构扎实,能吸收碰撞和轻微冲击而不影响功能。即使意外跌落,它们仍能正常运行。
开放的生态系统
进一步延长了旧款 ThinkPad 的寿命
。它们基于标准 x86 架构,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硬件备件在二手市场广泛可得。这种兼容性使设备在停产多年后仍能保持实用价值。按照林迪效应,T400 历经十七年仍正常工作,说明它很可能继续服役 —— 因为人们早已掌握了延寿秘诀。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体现了 ThinkPad 的韧性:既能抵御突发故障,又有成熟的修复方案。老款的 ThinkPad 是
林迪效应
的典型代表。
现代 MacBook:高性能但脆弱
我的 MacBook 速度和效率远超 ThinkPad,能轻松处理视频编辑或运行大型语言模型(LLM)等任务。在理想条件下,它可靠且强大。
但从塔勒布的视角看,
MacBook 的设计是存在致命缺陷:
高度集成化
。其大多数组件焊接在主板上,若 SSD 或内存损坏,无法简单更换。单一部件故障可能导致整机报废。苹果的一体化设计让任何硬件故障都可能演变成灾难。
维修难度
极高
。苹果使用专有螺丝和粘合剂,部件与第三方配件不兼容。更换电池(移动设备最常见的故障点之一)需要小心翼翼地撬开粘合组件。ThinkPad 上的常规维护任务,在 MacBook 上可能需要专用工具和官方授权服务。这种缺乏模块化的设计,如果有硬件故障,基本等同于宣布设备报废。
软件控制
进一步加剧了脆弱性
。苹果通过 macOS 更新决定设备的安全使用期限。一旦官方停止支持,用户要么购买新设备,要么使用安全性逐渐下降的系统。苹果硬件采用 ARM 架构,难以轻松双启动 Windows 或 Linux。当 macOS 不再支持某款 MacBook 时,它便彻底过时。
尽管 MacBook 性能卓越,但其寿命受限于操作系统支持,且物理损坏后难以修复。它完全封闭、专有化,甚至内置了「脆弱性」。更关键的是(这也是所有新设备的通病),由于发布时间短,人们尚未探索出有效延寿方案 —— 没人知道这些 Apple Silicon 设备能否突破设计寿命。光鲜的 MacBook 显然不符合林迪效应。
结论
ThinkPad 的韧性源于其
模块化基因
:面对硬件老化或功能需求变化时,总能通过更换组件延续生命。它的开放生态和成熟维修方案,让十七年的服役成为起点而非终点。
MacBook 虽强,但本质上是
脆弱的艺术品
:一旦核心部件损坏或系统停更,便回天乏术。目前缺乏 Apple Silicon 设备的延寿知识体系,未来也很难建立 —— 封闭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可能性。
现在,我同时频繁使用 MacBook 和 ThinkPad。选择 MacBook 是因为我需要Camtasia、Alfred 等专有软件,喜欢本地运行 LLM,以及享受现代屏幕和接口。
但若要猜测哪台设备能再陪伴我 17 年,答案一定是配备标准螺丝和电池锁扣的 ThinkPad:我觉得它一直处理日常邮件、做网页开发和上网浏览都不在话下。
网友评论
mtlmtlmtlmtl:
(上文中)这台还不是经典 ThinkPad,但我七年前买的 ThinkPad 至今仍运行流畅。
最近我第一次给它做维护,拆开后简直惊呆了 —— 在沙发 / 床上用了七年,身边还有长毛挪威森林猫 Rufus 掉毛,CPU 风扇和内部居然只有极少量灰尘。用吹风机轻轻一吹就焕然一新。这种出色的进气口设计,绝对是机器长寿的关键。
我曾做过一段时间专业电脑维修,发现笔记本最常见的致命故障就是 CPU 风扇积灰导致的高温损坏。有些两三年的新本甚至都出现了这种问题。
讽刺的是,像进气口形状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竟能对设备寿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ThinkPad 另一个无人能敌的设计是屏幕防护。虽然 MacBook 常被夸耐用,但苹果对窄边框的偏执让它屏幕极易碎裂。反观 ThinkPad 标志性的 T34 斜边防护设计(注:T34 可能指某种经典防护结构),我从未见过 ThinkPad 屏幕开裂。我的 ThinkPad 直接塞在普通背包里随身携带,经常成为包里唯一物品,坐下时单薄的背包底部着地碰撞地面是常事,但屏幕依然完好如初。
quailfarmer:
硬件集成度不是缺陷,而是核心优势。
苹果硬件的伟大之处,正是源于这种高度集成的设计理念。插槽式内存、CPU 和硬盘需要在尺寸、重量、成本和性能之间做出妥协,而这些妥协并不值得。当内部接口在五年内就会过时,且普通用户在设备生命周期内从未更换过子组件时,保留模块化接口的意义微乎其微。
用户能轻松更换部件确实很酷,但这并非必需功能 —— 就像汽车用户无需频繁更换引擎一样。适度的集成度能在可靠性、成本、性能和维修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专业人员仍能用数千元的专用工具更换现代笔记本的几乎所有组件,而电池(唯一有固定寿命的部件)也可以在家轻松更换。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