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2013年度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香港大公财经特约评论员、每经智库专栏作家,并多次受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撰写多篇学术文章。其作品刊登于香港文汇报、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权威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郭施亮

一周三家上市公司退市,退市常态化这次是真的动真格了吗?

郭施亮  · 公众号  ·  · 2018-05-29 07: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面蓝字 “郭施亮” 轻松关注  公众号 guoshiliangbo



A 股市场退市率偏低、退市条件宽松以及上市公司扭亏保壳方式众多等现象,频繁发生在 A 股市场之中。然而,近年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 IPO 发行常态化,且时下 A 股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一周一批次的 IPO 发行节奏,但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却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而退市常态化似乎成为了一种美好的预期,但实际操作却阻力重重。


近年来,每年得以退市的上市公司极少,这与每年批量企业 IPO 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步入 2018 年,虽然近期一周三家上市公司遭到了退市的处理,但从整体上来看,股市实际退市率依旧低得可怜。


根据资料显示,今年 5 22 日,上交所决定对 *ST 吉恩和 *ST 昆机股票终止上市。到了 5 28 日,深交所也作出了 *ST 烯碳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由此一来,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有三家上市公司遭到了退市处理,这在近年来的市场环境中,一周三公司退市的情况,也确实非常罕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 5 22 日至 28 日的这一周时间内,出现一周三家公司退市的情况,也确实非常罕见,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由此一来,对于一周三家公司退市的现象,或许表达出来会显得充满了预期,但实际上更需要看全年市场的实际退市数量以及实际退市比例。


纵观这些年来,自首家退市股票出现之后, A 股市场真正得以退市的股票却非常少见。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退市包括了主动退市以及被动退市的情况,而作为多年来遭到被动退市乃至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却为数不多,占比 A 股市场总数量或仅有 2% 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一退市数量,并非实现年均 2% 的退市率,而是这些年来合计退市数量仅仅占比 A 股上市公司总数的 2% ,折合年均退市率却低得可怜。与海外成熟股票市场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我们在股票退市问题上,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有待改善与增强的地方。


在实际情况下,对于 A 股市场上市公司而言,退市情况多以财务报表连续亏损,或存在信披违法、欺诈上市为主。其中,对于 A 股上市公司而言,因连续亏损触发披星戴帽、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的频率较高,至于强制退市的情况,则于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整体占比依旧不高,而以近日宣布终止上市的 *ST 烯碳为例,也属于今年以来深交所首家遭到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 A 股市场第一家因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类型的年度审计报告而遭到退市的上市公司。


退市问题,在 A 股市场中频繁提及,但对于退市常态化,却与我们差距甚远。在实际情况下,虽然多年来 A 股市场因触发财务指标情况而导致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不少,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即使身处困局,但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完成扭亏保壳的目的。例如,地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又例如上市公司巧妙利于会计手段回避退市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存在提前计提大额减值损失来为后续的保壳赢得了扭亏的空间等。由此一来,退市风险常在,但股市不死鸟现象却屡见不鲜,退市常态化看似动真格,但实际上股市退市率却迟迟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一周三家上市公司遭到退市的处理,但对于这一退市频率可能不具有持续性。退一步来说,假如 A 股市场实现每月退市一家乃至每周退市一家的现象,那么这时候才可以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退市常态化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退市问题很重要,提升股市退市率直接影响到股票市场的投资活力,但相应的配套工作却必须要跟得上。例如,完善证券市场的民事诉讼机制、降低前置条件的复杂处理程序、提升投资者的索赔效率以及进一步加快《证券法》的修订工作,并从实质性提升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等,这也是 A 股市场提升退市率的重要前提条件。


时下, A 股市场基本上实现 IPO 发行常态化的目标,但距离退市常态化目标仍有不少的差距。然而,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更需要注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够更有利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健全股票市场优胜劣汰的发展功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