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很少看国产剧。
除了抠图、烂演技、尬剧情和糙制作这些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太长了。
一部剧少则40、50集,多则70、80集。
我得打多少毛衣才能看完啊😂。
而且,剧集这么长,必然注水,要知道权游七季加一起也才60多集。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国产剧是按集卖钱的。
这几年也有一些号称良心的网剧,比如《心理罪》,还有不久之前的《杀不死》。
《心理罪》一集就弃,大神探瞄一眼案发现场就能把嫌疑犯的性格工作相貌甚至祖宗十八代都猜出来我只能呵呵了。
你这么神,不把自己戳瞎了村口摆个算命摊都可惜了。
《杀不死》也被他们吹的神乎其神,其实也是糙的可以。
但今天要推的这部剧,虽然不是大制作,但确实很扎实,很多细节都能看出用心了。
只是剧名很“凑巧”的,跟诺兰早期的一部悬疑片译名重名了。
没错,就是被你们后台安利了很多次的《白夜追凶》。
主演潘粤明,95后的小朋友应该都不太知道他了吧。
在80后影迷心目中,他算是一枚实力派,但他似乎跟夏雨一样,有天赋,却没那么大上进心,也比较挑戏。
这几年他除了离婚闹剧上了几次热搜,没什么声音,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去年有一部院线电影,豆瓣还不到5分。
但瘦死的骆驼比你胸大,这次《白夜追凶》给足了他的戏份,他也没有辱没,展示出了他职业演员的精湛演技。
他一人饰演两角,一个冷峻,一个轻佻。
我甚至觉得,他的戏比《黑色孤儿》更有难度。
黑孤同样是一人分饰多角,但只要竭力表现出“不一样”就可以了。
但《白夜追凶》不同,潘粤明饰演的双胞胎虽然性格迥异,却因为剧情需要,必须假装成同一个人。
倒是有点像这部戏:
一人分饰7角很刺激,但这电影还有更刺激的……
即要一模一样,又要能让观众一眼看出差别。
这种表演难度,是没有小鲜肉可以胜任的。
唯一的槽点就是……胖了。
哎,毕竟人到中年,大家体谅。
整部剧的结构,就是长篇悬疑剧常用的大案套小案的套路。
先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由几位主角引领的主案,这部剧里就是男主的亲弟弟涉嫌的灭门案。
但32集只讲一个案子,明显不符合国内网剧的“强剧情”要求。
于是,每几集都再套一个相互独立的小案子。
保证了整部剧的张力一直不掉线。
前五集就是连环杀人碎尸案,之后紧接着又是连环车震杀人案。
强剧情的“强”,确实做到了。
但其实,这些都不是打动我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这部剧对案件推理过程的高度专业还原。
没错,是“专业”。
虽然也有不少凭借主角光环的天马行空的瞎猜。
但大部分推理过程,都是基于法医、技术部门的证据,推理过程可谓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而且从法医解剖,到技术勘查,都有大量刑侦专业术语,编剧在这一块下了不少苦功夫。
第一集里,潘粤明根据案发现场脚印的大小、深浅,判断出了凶手的大致身高、体重以及左撇子。
第二集里,根据尸检报告中,死者的脚茧、脊椎弧度、胃部残留物,推测出死者生前有久坐的生活习惯。
第四集里,通过死者身上的伤口形状,和内脏创面的大小,推测出凶器的类型。
我不知道职业刑警看了会不会觉得漏洞百出,但做为普通影迷,确实觉得够唬人够硬了。
前几集里,我最喜欢看的,不是那一幕幕的血腥案发现场,也不是那几场漂亮的窄巷追车,也不是潘粤明自己跟自己的对手戏。
而是开会。法医、技术和刑警们一起开的案情分析会。
非常精彩,堪比《人民的名义》中常委们的开会。
法医、技术分析部门提供专业的勘查和检验报告,凶器,指纹,脚印,走访笔录,各种人证物证。
然后刑警们根据这些证据,来推理做判断。
很写实,有一种身临现场的感觉。
第九集,随着另一名高智商刑侦顾问的加入,就更精彩了。
他和潘粤明第一次交锋,就是根据死者伤口的深度,判断凶器的长度。
“死者伤口深9公分,凶器长度应该远不止9公分吧?”
两人相互质询,最终形成更加可信的判断结果。
此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都能看出用心。
比如这张信纸,都专门打上了警局的抬头。
还有这场戏,队长在请求支援的时候,加上了“布控预案编号”这种专业术语。
这些都是国产剧里少有的用心。
但邮局港剧,这部剧也不是没有缺点。
剧情过于用力,导致巧合过多是国产刑侦剧的老毛病,这部剧也没能完全避免。
比如,为了合理化一位凶手行凶的动机,设定的是他的女儿出车祸了死了,接着他把女儿的心脏移植到另一个女孩身上,然后他每天去这位女孩的酒吧喝酒,又看到这位女孩被死者欺负,于是偷偷削了死者。
在缺乏足够刻画的情况下,这种设定牵强了。
此外,男二号王泷正的演技虽然还行,还是刑侦队长,还贵为“当年警校最强”,但一到破案推理时,就彻底让位于潘粤明的主角光环,只会元芳附体的问一句“关队,你来分析分析”。
但在对付潘粤明时,就精的跟鬼似的。
人设多少有点割裂。
还有,好像每部国产剧都有一位尴尬小配的存在?
这位警察小弟,露脸也不算少,大小也是个刑警,可那智商只能说是负,毫无存在的意义。
豆瓣刷到9分是虚高了,但8分剧,没毛病。
End
艾叔的分身小号,速度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