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店事件”,正在引发了无数人共情。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蛋糕店里,有个博主遇到了一个看上去差不多五六岁的小女孩,旁边站着她的妈妈。
小女孩兴高采烈挑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甜甜圈,还不忘
提议妈妈也挑两个喜欢的:
“你一个,我一个,爸爸一个,好吗?”
小女孩的懂事,没有换来夸奖,却换来了妈妈脱口而出的愤怒:
“你买那么多干嘛,给你这点钱都要全花光吗?我们不吃面包,你就知道浪费钱。”
小女孩滞愣在原地,过了一会儿她还是小心翼翼又开了口,
说那个甜品真的很好吃,她想爸爸妈妈也能尝尝。
“爸妈一天辛辛苦苦不是为了吃面包,妈妈都是为了你,赚钱多不容易……”
妈妈这一顿
唠叨诉苦+情感绑架
的攻击,让小女孩终于不再说话。
这一天,博主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变自卑的全过程。
这一刻,多少人,又在如此似曾相识的画面里,
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明明家里条件还可以,每次自己在外面吃到好吃的小蛋糕,都忍不住给妈妈也带回去一份。
本来想让妈妈开心,每次却都以“吃啥对我来说都一样”的扫兴结尾。
面对这么懂事的孩子,这个妈妈可以微笑着对她说,今天妈妈带的钱不够,或者妈妈现在不想吃,你愿意的话可以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而不是用尖酸言语、冷漠指责、窒息绑架,当众“杀死”了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还有她对妈妈的亲近。
而是有些父母习惯了哭穷,习惯了用付出感和愧疚感,把孩子死死捆住。
然后,再企图用根本不必要的苦难教育,把孩子推向一辈子都很难挣脱的自卑和窒息。
起因,是男生结束了自己的毕业旅行,因为路途比较远,这次他选择了坐飞机回家。
当他满心欢喜把拍到的云彩分享给妈妈时,妈妈的这句话,却让他瞬间跌入谷底,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黯淡无光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回复,也再一次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配拥有这份期待了四年的旅行。
男生想得很简单,只是想让自己的毕业更有意义,在妈妈眼里却成了大逆不道的对立。
有些父母永远看不得孩子享福,却非常热衷于让孩子吃苦。
妈妈带女儿出行,为了让女儿吃苦,故意选择了无座慢车。
大热的天气,一个小女孩只能夹坐在拥挤的过道里,不停来回摆动身体,给过路的人让道。
评论区里,这个妈妈则透露了坚持让女儿体验吃苦的原因:
于是,她精心策划了这次出行,以为传到网上会得到夸奖,不料收到的却全是批评。
如果一个父母动辄就是
“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干什么”
的高高在上、
“我们那时候才苦”
的论调、
“爸妈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的绑架,
那本质上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为人父母这些人不知道,孩子投胎摊上这样的父母,已经够苦了。
而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还有无穷无尽的苦,等着我们的孩子吃。
故意去坐绿皮无座火车,故意负重20斤的爬泰山,或者故意挨饿受冻……
这些“找罪受”的行为本质上毫无意义,除了对身体造成伤害。
“是一个人长期为了某个目标聚焦的能力,坚持的自律,放弃的低级趣味。”
是一个人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在精神上开出花来。
那些被强行喂下的苦,置换的不会是自信和成长,而是缠绕孩子一生的自卑与不安。
甚至,不少人在漫长岁月里被同化成父母那样的人,在教育下一代时,不由自主地重复着“找苦吃”的教育悲剧。
“一边觉得父母说话好过分,不考虑我的任何感受;一边觉得他们好辛苦,每一次都在反感和心疼之间徘徊。”
心疼,则因为那些苦难教育下,一生摆脱不去的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