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慎说新语
时事观察、社会纵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晨报  ·  刚刚!琼瑶微博更新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妇幼保健院医生售卖出生证?官方通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慎说新语

蔡慎坤:快与慢的旋律

慎说新语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3-18 07:20

正文

快与慢

快与慢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今天还光鲜地在舞台上晃来晃去,转瞬之间就可能消声匿迹。数月前,又有谁想过,美朝两国首脑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化解恩怨,就要筹划一场世人瞩目的政治拥抱,让当年为朝鲜江山付出代价的邻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落寞的看客。

文/蔡慎坤

当人民大会堂的掌声刚刚响过,代表们还陶醉在欢快的国歌声中,新修改的宪法就摆上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这就是快,这就是外界难以想像的中国速度,比起当年的“深圳速度”,应该说又是一个“快”的飞跃!中国的未来,当然需要更快的速度,这样的速度,在西方世界,恐怕想都不敢想。


当年的“深圳速度”,是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专有名词。这个词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建三局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这样的速度,除了体制优势,靠的是一代刚刚走出农村的民工低廉的报酬超时的打拚,如今,那一代人正在老去,想快一点也步履艰难。


与“快”相对应的是“慢”,十多年前,我就打算写一写北京的快与慢,记得那年长安街要翻新,时间特别紧,白天还不能中断交通,只能晚上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那年阅兵前,一条全新的长安大道就呈现在世人面前。还有一条通往西山的马路,又宽趟又平坦,据说全北京标准最高,因为领导来来往往坐在车里,要感觉不到任何颠簸。

当年或许没有领导住在通州,结果一条从东二环连接通州的朝阳路断断续续竟修了十年之久。快与慢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今天还光鲜地在舞台上晃来晃去,转瞬之间就可能消声匿迹。数月前,又有谁想过,美朝两国首脑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化解恩怨,就要筹划一场世人瞩目的政治拥抱,让当年为朝鲜江山付出代价的邻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落寞的看客。


如今,纸媒和电视渐渐淡出了常人的生活,信息来源更多的仰仗新媒体和移动通讯工具,微信借助智能手机几乎颠覆了传统媒体,一位纸媒老总年初对下属说:忘掉报纸榨干报纸,没有别的选择!然而,微信阅读稍有价值的文字,也要手捷眼快,稍慢一点,就什么也看不到了,管理者与读者的关系从博奕变得更加蛮横和凶悍!对于时评人来说,每天发生的热点新闻不让你评说,到第二天就没有人感兴趣了。


除非是操着标准普通话的外国记者遭白眼这样的特别花絮,才有好些天的热度。我也为这个白眼凑过热闹,快马加鞭写过几千字的文章!可惜对我的公号文章审查严苛,怎么折腾都发不出来,最后只能自己乐一乐,无缘与读者分享。

那个穿红衣服的外记一口一个“我国”“我国”的提问,惹来身边穿蓝衣服的中国记者一个白眼,让原本掩饰的东西哗啦啦就露馅了!蓝衣女左手托着下巴,低头双眉一皱,转头看向红衣女,视线再扫向红衣胸前挂着的境外记者证,然后用力地甩头、猛皱眉又大翻白眼,脸上尽显厌恶和蔑视。这个白眼,也让严肃冗长的会议,瞬间变成了一个或轻松或沉重的笑话。


这个白眼,不仅红遍境内网络,而且迅速传向世界,连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也把这个白眼称之为“史诗级的白眼”。这个白眼出自向来审片严格的央视,更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层层把关的央视完全可以用技术手段来处理掉蓝衣女,没想到还是通过荧屏传了出来,莫非央视上上下下也默认这个白眼.....当然,聪明的网民才明白,这个白眼不仅仅只是蓝衣女翻给红衣女的。


有网民借用曹雪芹笔下的语言来表达:“好似一场红楼盛宴,一门子都姓贾,却贾门贾式装成甄,没想到蓝衣女一个白眼,全给戳穿了搅黄了!” 这场影响未来决定未来的一个大会,居然被一个白眼冲淡了变味了!也有网民纷纷为蓝衣女点赞:“你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我唯一记得的事情”,“代表了所有不敢这么做的人。”

不可否认,中国这些年发展得很快,短短几十年,按胡鞍钢博士的话来说,中国六大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已全面赶超、主体超越美国——其中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在2016年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15倍、1.31倍和1.36倍,位居世界第一。


在这些快的速度背后,依然还有许多慢的隐忧,对于民众渴望要加快的事情,偏偏越来越慢甚至出现了倒退,一个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尊严,不是来自于GDP总量与光鲜的外表,而是来自于民众与政府之间基于互信的良好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民穷民弱而国家强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长期被极少数人独享,改变这种现状,又极其缓慢。


富可敌国的大佬,挥金如土的阔少,敛财发迹的权贵毕竞还是少数,贫困人口依然还是这个时代的主力,杨改兰这样的家庭并没有因为GDP到了82万亿就绝迹了!从北京城驱车几个小时就能看到中国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的另一番景象,媒体报道过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608人中有428人为特贫人口,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仅900多元,全国还有多少这样的特贫人口?

再过两年就要消灭这样的特贫人口,按什么标准来消灭,如果2020年的脱贫标准还是按照2010年颁布的年收入2300元来衡量,这样的特贫人口即使欢欢喜喜一夜之间消灭了,也不过是自欺欺人,没有什么意义,更不值得喝彩!1985年,中国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2009年这个标准提高为1196元,2012年才将人均年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脱贫标准,28年物价涨了多少,货币贬了多少,这样的脱贫标准是不是太慢太慢?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不同的贫困线标准。德国2009年的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月929欧元,按照这个标准,德国有10%即1000多万贫困人口。2011年,美国发布的贫困线标准是一个四口之家一年2235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的贫困线标准是一个四口之家一年每年的收入不足15万元人民币。难怪官方媒体笼统表述: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这样的贫困人口。


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看似所向无敌,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欧洲六百年美国二百年间所干的事情,我们的摩天大楼己经超过了欧美,我们各级政府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更是领先世界,我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贸易总额世界第一,我们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世界第一,连我们培养的博士人数也是世界第一,我们的水坝我们的核电站更是让全世界惊目结舌赞叹不己!

我的朋友童大焕先生数年前就撰文发出过呼吁:中国,请放慢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个个体特别是那些步履艰难的老弱病残,都不应该被新时代的动车所抛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