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他的三部长篇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至高峰。其中,《战争与和平》篇幅最大,作品在1812年俄法战争的背景上,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被称为“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田园诗”“近代的《伊利亚特》”。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探讨的就是人类社会自存在以来最重要的两个话题、两种状态——
“战争”与“和平”
。
托尔斯泰以另类的眼光看待这场改变了俄国命运的大战,把“战争”这一庞大概念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其本质:战争就是千百万人为了虚荣,为了自身利益,或是为了某个遥远而抽象的目标,犯下的可怕罪行之总和。作家以他亲身参战的经验断定:决定一场战争之胜负的,并非某位伟大人物的“军事才能”或“战争艺术”,而是一连串偶发和意外事件。无论是普通的农夫、士兵,还是帝王将相,无一不是被盲目地卷入历史风暴中。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Война и мир
译者: 张捷
出版年: 2024-3
战争中没有神圣,没有浪漫。
神圣与浪漫的,是民间歌谣,是神秘的占卜,是展开在士兵眼前预兆着丰收的银河,是贵族姑娘娜塔莎在农家小屋里的翩翩起舞。“和平(мир) ”一词在俄语中拥有相当丰富的语义——村社、世界、宇宙、和谐共同体。托尔斯泰解构了战争,而他呼唤的,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即超越民族与阶级,用爱连结起来的世界。
俄罗斯传统与欧洲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战争与和平》中是如何呈现的?战争对于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对我们今天评价战争有何启示?托尔斯泰作品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是如何达到的?
2024年5月10日(周五)19:30
,豆瓣读书联合译林出版社,邀请
刘文飞
、
贾行家
两位老师,聊聊《战争与和平》的艺术魅力,以及其中的战争观和历史观对我们当下的启示,由本书编辑
张晨
主持。
此次直播将在豆瓣读书视频号同步,点击下方卡片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