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的扩大,“双系统”弊端愈发明显。
一方面,如前所讲,经销商权益要求与日俱增,与之相伴而生的便是与厂家管控边界重叠,两方管理系统范畴重叠不断扩大。例如,零部件外采合法后,双方均需建立庞大的外采件库存数据。
另一方面,因缺乏必要的数据交互导致矛盾丛生。来自经销商财务系统的数据和来自主机厂的进销存数据往往不同,他们很难在差异中完成工作。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目前中国存在大小2000多家经销商集团,50余家整车制造商,这意味着,仅单个系统本身的数量级便是“2000加50”。他们采用了不同软件系统,无法集成,由此导致整个行业存在多系统、多标准的复杂对接。
美国存在几百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但三家主要的DMS供应商— CDK、Reynolds & Reynolds和Dealertrack占据了行业85%以上的份额。而且,那里的主机厂和就经销商之间早就形成了传递数据的标准—— STAR(Standards for Technology in Automotive Retail),作为厂、商连接的标准,被全行业采用。
换句话说,在美国,任何一家主机厂或者经销商只要想集成,“搞定这三家,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
中国不存在这样的标准,但大型经销商集团和汽车主机厂认可协议标准化是趋势,华思远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在中国一定会发生”,也有人曾尝试做过类似的事情,最终都被“2000乘50吓住了,背后是几十亿(元)的投入”。
所谓“2000乘50”,指的是要完成中国汽车行业内点对点的DMS集成,至少要做10万次系统对接,这让所有希望做集成的车厂望而却步。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方式。刘黎的答案是:采用美国STAR标准,同时建立一个厂家和经销商之间共享的通用数据交互平台,或者简单的称之为数据中枢(Data HUB)。
刘黎在美国有16年汽车行业从业经历,在美国大众工作期间曾主导了和三大经销商DMS的数据集成。2012年他回到中国,出任奇瑞捷豹路虎CIO,领导并建立了奇瑞捷豹路虎的IT团队,制定 IT相关战略,并完成了全业务链的IT系统实施。
在刘黎看来,HUB是一种非常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HUB作为一个中枢系统,厂家和经销商把各自的DMS连入其中,只是个“2000加50”数量级的事情,而且各自只用“管好自己的数据标准化就行”,不用考虑其他。
标准化问题上,汽车经销商本身就是舶来品,在厂商最本质的“买卖车、配件、提供索赔”等关系上中外并无差异,因此美国的STAR标准在中国稍加改造便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连入这个HUB绝非意味着要求厂商按照STAR重建自己的DMS,根据刘黎的设想,HUB内部方式不是唯一固定的,经销商可以保留自己的系统,在后台对接即可。这对于一些在DMS层面有过不菲投入的主机厂和经销商至关重要。
不过,统一标准肯定是最好,也是最后的目标,“不管怎么样,让市场决定,最后总是利益把大家统一到一个平衡点。”刘黎说道。
他的这套思路来源于科纬迅(Covisint)的SupplyOnline。它是一套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以主机厂和一级汽车零配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方向和管理特点为基础,定制信息化专属解决方案。
Covisint SupplyOnline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充当在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HUB,它被美国汽车制造商广泛采用,是业内公认的成功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