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商业周刊App付费文章,禁止转载。
撰文:Anders Melin、Melissa Mittelman
在最佳情境下持股员工工作起来更加积极享受股票分红,但股价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导致的市场波动影响
“让员工持股颠覆了人们对私募股权的刻板印象,大家总觉得私募股权是靠剥削员工赚钱的”
作为20世纪80年代收购战争中最初那一拨“门口的野蛮人”,KKR&Co.已成为私募股权界作风强硬、锐意进取的典范。不过最近,该公司正在讨论一个听起来温柔得多的策略:
让员工持有KKR旗下业务股份,以此提高公司收益。
2017年5月,天然气压缩机和真空系统制造商加德纳-丹福公司(Gardner Denver Holdings Inc.,以下简称:加德纳丹福)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向大约6000名尚未纳入公司股权计划的员工发放了总价值1亿美元的股份。这些员工包括小时工、客服、销售人员等。当高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敲响上市钟声时,加德纳丹福的工人们意识到,自己将获得相当于年薪40%左右的公司股份。
加德纳丹福公司
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现场
此举是KKR工业团队负责人、加德纳丹福董事长皮特·斯塔夫罗斯(Pete Stavros)的主意。他认为,让普通员工持股能提高公司收入。这个理念在科技行业再寻常不过,而传统制造业则难得一见。斯塔夫罗斯说:
“它颠覆了人们对私募股权的刻板印象,大家总觉得私募股权是靠剥削员工赚钱的。”
有人对这种做法存疑。和任何提高薪酬的行为一样,向普通员工派发股票会导致公司直接成本增加,而且持股计划有时并不容易管理。辉瑞公司(Pfizer Inc.)前全球负责人布鲁斯·埃利格(Bruce Ellig)表示:“这个想法是很好,但公司规模越大,实施难度就越大。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最好地分配股权,让员工坚持持股。”埃利格著有好几本讲薪酬问题的书。
目前,加德纳丹福大约10%的股份由员工(包括管理层)持有,KKR 2013年收购该公司前这一比例为1.4%。加德纳丹福上市后,KKR持股比例为75%。作为典型的杠杆收购公司,KKR 2013年收购加德纳丹福的39亿美元资金大部分来自借款——近30亿美元的贷款和债券。
收购交易产生的债务通常由目标公司继承,加德纳丹福上市时欠债超过27亿美元。该公司用8.98亿美元的IPO所得偿还了部分债务,杠杆率比很多被收购的公司低,但它在背负大量欠债的情况下开始了员工持股计划。
5月上市以来,加德纳丹福股价累计上涨15%。斯塔夫罗斯认为制造型企业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创造美好未来。他说,科技行业的成功往往靠“站对”趋势,或者某位优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的领导。而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低增长环境中运营,他们必须“把上百万件事都做得精进一点”,比如降低废品率、提高工厂生产率等,方能有所超越。前线工作人员最了解哪些地方运行效率低下,该如何解决,持股计划让他们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KKR表示,公司还在采取其他措施提高员工参与度,比如加强对专业发展计划的关注,向工人普及他们的工作如何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等。
加德纳丹福员工在正常薪酬以外获得了这些普通股,其法定权益完整,两年后即可转手。斯塔夫罗斯说:“因为股票更容易解释和保值,哪怕股价下跌。”
员工以某种形式持有公司股票并不是新鲜事,这个概念历经兴衰一直延续至今。埃利格说,辉瑞公司(Pfizer)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全公司推行股票期权。到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百事可乐(PepsiCo Inc.)等公司也大举跟进。1995年美国进行税法改革,要求公司计入这部分证券支出,大量期权活动遇冷。
安然公司(Enron Corp.)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的破产更是凸显了将工作和投资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危险:
员工可能发现自己既丢了工作,又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国家雇员所有权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mployee Ownership)的联合创始人科里·罗森(Corey Rosen)表示,如今美国有超过2500万名员工参加了某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比如打折购买股票,或是以股票形式发放部分薪酬等。他说,研究表明,参与持股计划的人最后往往比同行挣得多,储备金也更多,坚持工作的时间更长。经济条件较差的员工感受到的这种影响更大。
在最佳情境下,持股员工工作起来更加积极,享受股票分红,看着手里的股票随价格上涨而增值。
但是,股价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导致的市场波动影响。
比如加德纳丹福的很多客户都在能源行业,股价可能对油价敏感。
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 负责高管薪酬实践的戴维·霍弗里希特(David Hofrichter)表示,这可能让那些指望靠持股发大财的员工泄气;还有的员工在工厂卖命工作,股价却依旧下跌,这部分员工则可能感到无能为力。
加德纳丹福是KKR工业团队首次在上市公司身上尝试这种模式。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斯塔夫罗斯相信该模式终会奏效。
他说:“在我看来这是常识。私募股权最讲究利益一致。只要公司采取了正确的激励措施并加以推广,向人们展示你的诚意,那么效果自然会显现。”
编辑:戚凌华、格根坦娜
翻译: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