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之声  ·  提示丨明起,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6 小时前  
重庆之声  ·  提示丨明起,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6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12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1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明天(2月24日)出分!还有复试攻略→ ·  12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  17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  1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9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张宏杰:尊重大众的读史需求——我的公共史学实践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8-16 23:33

正文


一.普通读者的读史需求不容忽视

我认为普通读者的读史需要,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意义重大。

现代学术发展的一个特点是门槛越来越高,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佩妮,竭尽全力也无法理解她丈夫莱纳德关于其工作内容的最浅显的解释。

不过这种现象不会妨碍我们的生活,因为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转化之间的渠道一直是非常畅通的,因此普通人不必去掌握那些高深的专业语言,却可以方便地享受到手机、电视、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

然而,历史普及和转化有时却进行得非常不充分。在传统时代,历史是没有门槛的,本无通俗史学和专业史学之分。因此历史是普通读者阅读构成中的必读部分和重要部分,读书人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说。近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迅速走上专业化轨道,使历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学术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然而史学专业化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专业史学的实用转化不足,大众的读史需求出现了空缺。

普通读者的读史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现实生活很可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人们用过时的、错误的历史知识,来指导今天的社会运转,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我们知道,过去的某些时段,中国历史研究受到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影响,特别是“文革”期间,史学沦为政治的“婢女”。那个时期的历史教材,形成了一系列僵化刻板的教条,导致对历史的解释出现一定偏差。时至今日,历史研究的发展已经进行了大面积的更新。然而这些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往往都停留在专业语言的表述,并没有很好的渠道传达给普通读者。因此如果一个高级公务员以过时的历史知识来指导他的现实决策,决定一个大的政治共同体的走向,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经济学也是这样。

李伯重说: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看到,我们以往对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市场经济、民间企业等问题的错误看法,导致了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出现,结果使得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中经济发展大大迟缓于东亚其他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李伯重说,经济学家只凭着从高中教科书里获得的那一点肤浅而且未必正确的历史知识,就去高谈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从高中教科书中学到的是什么呢?

以往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明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了经济缺乏动力,对外实行闭关自守,使得中国不能获取外部的资源,因此中国陷于一种长期停滞甚至衰退的状态。

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已经是错误的过时的知识。如果还以这样的知识基础去进行经济决策,后果不言而喻。

二.通俗史学的底线:追求历史真实

好在改革开放后,历史与政治的紧密拥抱出现了一定松动,90年代末又兴起了民间“历史热”,对缓解这种需求空白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对专业历史研究者,作为一个通俗历史的写作者,我对民间“历史热”兴起的过程感受更加直接和深切。

第一个直接感受是历史类书籍的热销。我从小喜欢逛书店,在我的印象当中,以前历史类书籍总是摆在书店的角落里,和古籍放在一起,很不好找。但是2000年前后,历史类作品的摆放位置越来越显眼,书籍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民间写史和历史普及类书籍,几乎是几何式增长。

第二个直接感受是我的作品印数的变化。我的第一本历史随笔集,起印数只有五千册。但是后来每一本的发行量都在成倍上升,我于2011年出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迄今已经销售了五十万册。我想这很直接地代表了读者读史需求的增长速度。

除此之外,我相信每个人都和我一样,都关注到了历史剧霸占荧屏,《百家讲坛》的兴起,以及如今微信上历史类文章的火热。这些都说明了普通民众历史需求之强烈。

然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通俗历史作品的作者中出身史学专业的人并不多。易中天、吴思、当年明月、袁腾飞这些最有影响的通俗历史类作者,都不是学历史的。

这说明,相对于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历史内容的渴望,历史学界的努力并不够,史学界作为整体对于公众的历史需求是比较冷漠的。这已经造成并且正在加剧史学界与公众之间的鸿沟。一方面,与通俗史学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史学研究者的作品阅读量少,历史毕业生的就业仍然困难;另一方面,通俗史学写作因为缺乏专业学者的参与,呈现出作品的平均水平不高,猎奇化戏说化倾向严重的现象。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通俗史学发达与否,对民众的知识结构完善和人文精神发展的影响巨大。

王希说:

公共史学家……将历史学的目的看成是构建共同的社会记忆。……正如历史学家勒弗勒和布伦特所指出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历史记忆是残缺的,那么社会成员采取共同行动的能力将会受到损害。

通俗史学和专业史学应该有一条共同的底线,那就是追求历史真实,娱乐性应该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然而这个底线在今天的通俗史学写作中被随处突破。现在,普通读者最低层次的娱乐性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严肃的读史需求仍然处于严重饥渴状态。既有学术功底和认真态度,又轻松好读的中文历史类作品太少了,这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好事。

三.推动出现更多有深度的通俗历史作品

那么,怎么才能满足普通读者的严肃读史需要,推动出现更多有深度的通俗历史作品呢?

第一,历史学界需要对通俗史学抱以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主动介入到通俗历史的写作中去。

我们知道,相对中国,美国史学界的包容性更强。正如代继华在《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一文中所说,美国史学界有兼容并包、形式多元化的特点。美国史学作品范围基本覆盖了不同类型读者的需要,专业史学和通俗史学和平共处。史学界、出版界、书评界具有“为公众写作”的明确评判标准,能够善待一些颇受读者青睐的史书新写法与新类型,因此就比较好地破解了史学影响社会这一难题。因此一方面,美国出现了以房龙和史景迁为代表的强大的通俗史学传统;另一方面,美国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很发达,促进了新兴分支学科在美国的产生,其中就包括回应社会的需要而诞生的公共史学。

第二,必须充分研究通俗史学写作的规律。

80年代以来,也曾经有一些历史学者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化,写过一些通俗历史类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一般销量平平,成功的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通俗历史写作和专业历史研究有本质的不同。专业研究者写大众普及类作品,有时候如同美声歌唱家唱流行歌曲一样,并不见得能轻易成功。

有的历史学者说,我就是放不下身段,如果放下身段,写易中天那样的历史快餐,我可以写得更快卖得更好。事实上并不见得如此。专业研究的思维方式、写作语言、文体结构,与读者的需求非常不同。打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专业历史研究者收获的是葡萄,而普通读者需要的是葡萄酒。种植葡萄,固然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育种打药剪枝等技术,酿葡萄酒也并非仅仅把葡萄捣碎过滤加上水就可以了。专业史学的研究成果和通俗史学作品之间,需要一个完全充分的转化过程。如果说专业史学成果是生肉,那么通俗史学是熟肉,只有经过精心的加工,让肉类蛋白质变性,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才能变得美味(普通网民管没配字幕的美剧叫生肉,而管配了字幕的叫熟肉,也是这个原因)。从生肉变成熟肉,需要烹饪技巧,一个养牛的人想要成为厨师,还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这其中的规律值得研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12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1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明天(2月24日)出分!还有复试攻略→
12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17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1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19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19 小时前
加措上师语录  ·  2017藏历新年,恭迎神变月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