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君 | 文
近日《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全球热映,短短几天取得了可观的票房。实际上,《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自2003年底上映以来,就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这部电影也几乎包含了我们对于海盗的所有幻想:波西米亚风格的头巾、长及膝盖的筒靴,手持火枪,肩膀上可能还停着一只爱管闲事的鹦鹉,甚至连海盗旗上的骷髅头都显得有点可爱。
电影《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剧照
海盗的故事为何如此受欢迎
长久以来,层出不穷的“海盗”作品俘获了大批读者和观众的心。我们发现艺术作品的海盗形象不仅没有臭名昭著,反而因机智勇敢而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他们在面临绝境时,身上所体现的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质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同样让人感动。
英国海盗史作家安格斯·康斯塔姆认为,海盗小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些人过腻了充满约束的社会生活,于是畅想扬帆远航,随心所欲。海盗小说中有我们所梦想的,但永远不会实现的一切。作品的主人公正好可以代替我们过一下海盗生活,我们也可以从精神上逃离到一个充满刺激的冒险世界里。在孩子们看来,海盗是反抗权威的代表,他们可以晚睡觉,也没人逼他们洗澡;在成年人看来,海盗则代表独立个体的自主性、逃离庸常生活的自由状态,并且充满浪漫情怀。
把海盗浪漫化实际上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海盗们可能并没有波西米亚风格的头巾,不埋宝藏,不画藏宝图。相反他们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被各种恶性传染病困扰也是常有的事,寿命是以月计而不是以年计的。但是大多数读者根本不想知道真实的海盗是什么样子。
《世界海盗全史》
同人类航海活动相伴,海盗活跃于各个历史时期。从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海盗到中世纪的北欧维京海盗,从15、16世纪的地中海阿拉伯海盗到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地争夺时期的“合法的海盗”,他们的足迹遍布人类海上活动密集的地域。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艺术作品还是以17、18世纪的海盗为原型,大众谈起海盗,想起来的往往也是所谓“黄金时期”的海盗,康斯塔姆则认为这源于那个时期对于海盗的宣传。
海盗是十八世纪的网红,公众热切地关注着他们的行为,甚至会排着队购买刊登着海盗最新活动的报纸。海盗们的许多事迹和性格特点都被记录在编年史中,印发着审判记录的海报也被公众抢着阅读。“黄金时期”过后,海盗遭受各国打压,开始走向没落,但关于“海盗”的艺术作品却从未间断,如今的我们似乎还或多或少受着它们的影响。
《加勒比海盗》以魔幻主义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17世纪的波谲云诡的海盗传奇,塑造了一种浪漫且侠义的海盗形象。伴随着电影的热映,这段发生在大航海时代的海盗“黄金时期”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然而,自从人类发明海上航行的工具之日起,“海盗”这一行业就有了萌芽,发生在历史各个时期的海盗行为也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海盗又是怎样一种形象?
《荷马史诗》中的“海盗英雄”
《荷马史诗》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这部史诗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譬如不朽的女神之子阿喀琉斯和智者奥德修斯。在关于他们英勇事迹的描述中,也记录着他们的海盗行径。《伊利亚特》第九卷中,阿喀琉斯曾亲口说:“航海途中,我攻陷了十二座都城,到达了陆地,我又劫掠了大约一座城市。我掠夺了大量的战利品,全部运回来交给阿特柔斯之子阿咖门农。”
《荷马史诗》
作为伊大卡岛的国王,奥德修斯也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他的王国就是通过一次次驾驶船舰掠夺财富而建立起来的。《奥德赛》第九卷记载着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过程。他抵达的第一站是地中海沿岸的伊斯马罗斯城,登陆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座城洗劫一空。而后他还引以为荣的夸耀自己的壮举:“从特洛伊出发后,海风将我带到西孔人的国度伊斯马罗斯城。在那里,我摧毁城市,杀人无数。女人和财宝都被我们瓜分,没有人空手而去。”
即使是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战争”,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掠夺为主的海盗行为。这场战争的导火线看似是美丽的王后,但战争的真正目的却被涅斯托尔一语道破——为了追求财富。同时伴随着战争展开的就是对于财富的掠夺和瓜分。
有趣的是,《荷马史诗》对这些海盗行径似乎毫不在意,而且还着重凸显那些英雄人物的赫赫战功。他们久经考验、临危不惧、行侠仗义,受属下尊重,被奉为领袖。于是,这一批早期的“海盗”不仅没有臭名昭著,反而因为他们得英勇机智而被歌颂。
迪福的“海盗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回忆录式冒险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的航海经历和流落荒岛后独自生存的故事。表面看这本书与海盗没有关系,实际上它的原型人物则与海盗息息相关。
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原型人物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鲁滨孙”的原型是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塞尔柯克于1703年跟随威廉·丹皮尔组织的私掠船队出海巡航,企图截获西班牙的珠宝船队。途中塞尔柯克因为船只的适航性与船长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一气之下要求留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上。随后他开始了漫长的荒岛求生,直到1709年私掠者伍兹·罗杰斯船长在附近抛锚修整时发现了岛上的烟火。塞尔柯克获救了,还成了伍兹·罗杰斯所写的书中的人物,这本名叫《航海环游世界》的书于1712年出版。
《鲁滨孙漂流记》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鲁滨孙漂流记》的原型是亨利·皮特曼。皮特曼因为参与英格兰的叛乱被判刑十年。绝望之中他和同伴于1687年越狱成功,逃到委内瑞拉外海的托儿图加岛上,在那里,他们加入了一群以荷兰人延基为首的海盗。然而由于分赃不均,皮特曼被流放到卡乌岛上。皮特曼事先买下了一个印第安人,目的是向他学习求生技巧,这个印第安人也就成为“星期五”的原型。三个月后,皮特曼被一艘海盗船搭救,辗转到达伦敦后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亨利·皮特曼医生的大磨难与奇异冒险》。
无论故事的原型是哪一种,现实的主人公总是与海盗脱不了干系。他们在面临绝境时,身上所体现的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质被人们津津乐道,而《鲁滨孙漂流记》也被冠以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美名。
《金银岛》:一个“小海盗”的成长史
在1883年出版的《金银岛》一书中,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创造了一个终极版的海盗,也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海盗的“典范”。故事的主人公吉姆家在黑山港湾经营一家旅馆,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位身材魁梧、脸上带疤的客人——皇家海盗比尔船长。比尔船长给吉姆讲述海盗的故事,比如罪犯被处以绞刑,海盗被绑住双手蒙住眼睛走跳板,还有骸骨遍布的西班牙墓穴。吉姆对这样冒险、刺激的经历十分感兴趣,甚至有点向往当海盗。
《金银岛》
意外的是,海盗比尔因为饮酒过量和过度惊吓猝死在旅馆。吉姆在比尔身上发现了一张藏宝图,此时他并没有表现出独占财富的贪婪,而是去找医生、乡绅等一伙人一起去海上寻宝。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灾难还是接踵而至,他们遭受了令人足以丧命的疟疾,最严重的还是船上乔装成水手的海盗组织了一场集体的叛乱。最终吉姆靠着智谋和勇气,不仅战胜了天灾,而且铲除了穷凶极恶、阴险狡诈的海盗,满载财富而归。
至此,吉姆完成了从一开始向往当海盗,到与海盗划清界限,最后与海盗决裂的转变,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男子汉。他的冒险故事灌输给年轻读者的是充满自信的英国绅士形象,他们追求财富,清剿海盗,开疆拓土,迎合了大航海时代下殖民奋斗的意识和决心。
浪漫的东方叙事诗《海盗》
英国诗人拜伦曾经有一次东方之旅,在旅途中他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诗歌,1814年创作的《海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40年后,作曲家阿道夫·亚当为这部诗歌谱了曲,并搬上了舞台。事到如今《海盗》已经成为欧美许多著名剧团的保留剧目。
《海盗》以土耳其人占领希腊为大背景,海盗首领康拉德在经历一场海难之后,被渔村善良的姑娘米朵拉等人解救。不幸的是,姑娘们落入了人贩子阿赫麦特之手。康拉德带着他的伙伴们解救了米朵拉,并抓走了人贩子阿赫麦特。此时,康拉德与米朵拉的爱情正悄然而至。在之后的生活中,康拉德遭遇朋友比尔邦托的背叛,人贩子阿赫麦特的诡计,米朵拉再次被掠走。最终英勇的康拉德凭借着他的正义与威严救出了米朵拉,向着自由扬帆起航。
一群英勇无畏的海盗,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爱情奋不顾身,惩处叛徒的大快人心,《海盗》正因这十足的正气而征服了人心。作品中的康德拉充满侠肝义胆,但与美丽善良的渔村姑娘终成眷属时,此时的“海盗”又被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薄纱。
百老汇的潘赞斯海盗
《潘赞斯的海盗》是一部描写海盗生活的滑稽音乐剧,最早于1879年在百老汇上演。这部怪诞的音乐剧讲述的是一个尚未出师的海盗的故事。弗雷德里克刚出生时,父亲将他托付给保姆露丝,让她将其培养成一名领航员,露丝却把领航员(pilot)听成了海盗(pirate)。于是,弗雷德里克被送进了海盗窝。当弗雷德里克年满21岁时,他萌生了离开了海盗窝的想法。
音乐剧《潘赞斯的海盗》
海盗们得知弗雷德里克的真实想法后,并没有挽留强行挽留,因为他们觉得“海盗”这个行当太不赚钱了。弗雷德里克明白,这是因为海盗们从来不劫掠孤儿,这件事传开之后,他们想要抢劫的每一艘船上都有人声称自己是孤儿。
甚至斯坦雷少将为了拯救自己的女儿也谎称自己是孤儿。海盗们最终知晓了斯坦雷少将的谎言,决定去报复他。聪明的警长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义向海盗们呼吁,他们竟乖乖放下武器投降。原来这些海盗实际上都是犯过错被流放的上议院议员。最终海盗们回归社会,恢复了他们的地位和立法职责。
在这里,海盗的形象既不是恶贯满盈的强盗,也不是侠肝义胆的英雄,但他们同样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他们遵守约定,坚持原则,甚至有些迂腐,但也因此显得可爱,就像他们说的“至少比文明社会那些高贵的人诚实的多”。海盗的形象在这出剧中又被赋予新的意义。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大爷大妈,我想打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