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绩效HR  ·  DeepSeek神级提示词大全(HR版),扫 ... ·  昨天  
HR圈内招聘网  ·  又我? ·  2 天前  
HR成长社  ·  薪资序列表.xls ·  2 天前  
HR笔记本  ·  高薪HR的4件套 ·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马化腾旁边坐了一个年轻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年底裁员:那些职场中梦想窒息的年轻人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8-01-16 16:50

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

距离农历年不到一个月了。

最近网上曝出一则消息,曾经盛极一时的ofo共享单车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10%。

寒冬说来就来了。

近几年,裁员大戏总会在年底上演,甚至还冒出了一个相当体面的词,优化。

这本是计算机领域的术语,用来指代通过算法达到系统升级的目的,而今,它成为“裁员”的代名词,不论看起来多么温情脉脉,依旧无法改变逆转的情势,而对于个体的员工而言,曾经一腔改变世界的梦想再次被现实击得粉碎。

一、 除了押金退不回的用户,还有被欠工资的员工

咨询者小宇(化名)毕业后加入了小蓝单车,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小宇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觉得自己即便勉强找一份专业相关的职业,也未必会有多好的职业前景,在小宇的职业选择中,行业很重要,至少要代表着未来的潮流与方向。

“共享经济”这个概念曾经让小宇热血沸腾。

在小宇毕业的时候,共享经济被公认为“时代风口”。

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17年,共享经济就因为泛滥成灾备受争议。

追风者们前赴后继,使得共享经济这个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创业火葬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相继倒下去26家投身共享经济创业的企业,其中包括7家共享单车企业、3家共享汽车企业、4家共享租衣企业、1家共享雨伞企业和4家共享玩具企业。

小宇所在的小蓝就在阵亡企业名单之列。

小宇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他知道自己也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但这种变化来的也太快了,昨天的他还在按部就班地工作,还在和同事抱怨公司的考勤制度和考核标准,没想到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他像被扔到了巨大的漂浮感中。

小宇离开的时候,和很多伙伴一样,并没有哭。

一点“仪式感”都没有,也没有一顿散伙饭,大家都竭力假装无事,和小宇一个办公室的小宁(化名)还宽慰他们说:“打工的你我就像笼中鸟,这下笼子开了,我们可以重新出发咯。”

突然之间,空气凝滞了。

就在很多职场人满怀期待等待公司发放年终奖的时候,小宇离开了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默默地在网上更新了简历,对比2017年年前制定的目标,望着自己这一年间发的励志朋友圈,回想起这一年来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为了梦想打拼的日日夜夜,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

二、 看不见的未来,回不去的昨天

如今的小宇处在一个异常尴尬的境地。

倒不是说工作多么难找,而是经历了这一场波折之后,小宇对时下新兴的行业心存怀疑不敢贸然尝试,可回到传统行业做本专业的工作,小宇没有任何工作经验,面试也一再碰壁。

更何况,年前本来就不是找工作的黄金时机。

对于只身在外的小宇来说,距离过年毕竟还有一段时间,在陌生的城市里,开门处处都要钱,自己毕业不久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之前被拖欠的工资还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如果再不落实工作,恐怕连回家的路费都出不起了,连带丧失的还有回家过年的勇气。

正如我们无法预测哪种特定的产品会在来年或者为了十年中走红一样,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哪些公司会胜出,因为这早已不是单纯的风口问题,并不是踩上风口就能飞升,事实上,一个公司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以及能存活多久,取决于潮流、时尚、商业等各种因素,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你会发现推动个体发展的力量远非命运,而是轨迹。

作为一名职业咨询师,我无法提供我们去往何方的预测,只能试图告诉你,在不远的将来,你大致应该怎么着手去做,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职场环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命运线。

三、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试图一蹴而就

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至少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这个人的特质和TA所在的行业及领域匹配度高,不论当事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特质又往往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天赋,二是能力,缺一不可。

这个世界上有极少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做了很多尝试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TA明确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因此这类人不论是选择专业还是职业甚至未来的创业,都能对自己有个起码的判断,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需要借力哪些需要提升,等等,这类人往往能成长为这个社会中的精英人群。

当然,这类人群的基础往往非一代人之功,他们的祖辈就给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的环境,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因此,这类人往往是命运的宠儿:他们很早就明白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思维基础和行为习惯,经过资源整合,这些人往往能取得成就。

而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相关的教育更缺乏这样的意识,尝试机会也非常有限甚至没有什么尝试,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基础和行为习惯,在过往的经历中缺乏成功体验,因此想要发掘自己的天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即便你有某方面的天赋,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砺自己,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最终形成一种牢固的能力—— 唯有形成能力的天赋,对你而言才是真正有借鉴意义的。


2、功不唐捐,你要学会“技能迁移术”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怀着这样的焦虑和不安,那就是——

“如果我努力做好了现在的工作,万一后面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些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我会反问TA:“如果你努力做好现在的工作赚到了不少钱,万一不是你想要的工作,你要怎么办?”

“那就把钱带走,换下一份啊。”

“能力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努力被浪费?

这和我们在学校里形成的学生思维不无关联。


在学生时代,每一科的考试成绩是死的,无法迁移,例如你的语文很好考了98分,你的数学很差只有58分,我们无法从语文分数里匀一些到数学科目中,同样的道理,即便有的科目你考了100分,你也无法将这学期的高分匀到下个学期。

因此在学生时代,就会存在“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观点。

可到了职场中,完全是另外一种玩法。

比如人生导师范儿十足的马云,他今天的演讲技能及出口成章的本领恰恰源于他的教师经历,要知道马云曾经被评为杭州“十大优秀青年教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老总袁岳先生原来是国家司法部办公厅的笔杆子;马丁·路德·金曾经是一名牧师,那篇《我有一个梦想》不过是他无数次布道中的一次而已。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早已不是我们父母辈的环境了,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要指望一开始就找到一份“最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并且试图一跃到顶,事实上,这样的职业策略早就OUT了,如果你固守这样的观点,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在新环境下,我们的职业定位思路应该是这样的:找到自己最有可能进入的领域,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能力,在恰当的时候迁移到“更合适”的新工作中去,通过不断修炼、迁移与组合,直到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同时也拥有了独特的竞争力。

这才是今天多变的职场中最好的发展策略。

NO.4 想要在变化的今天立足,需要和杠杆做朋友

沿着上述思路,通过梳理小宇的过往经历,引发小宇进行重新思索,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对于未来的职业方向,小宇渐渐明晰了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给小宇补充了以下两点,在此也希望给更多的朋友带来一些警觉与启发:

1、 利用工作本身的时间杠杆。

不论今天的阶层固化到了什么程度,存在怎样的差距与不公,唯独有一样东西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那就是时间。

很多工作都自带杠杆效应,体现在如果你能找到工作套路与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同样的价值你耗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反过来你的时间价值越来越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

对一名中学老师来说,一开始上课是最辛苦的,因为TA需要花很长时间备课,同时还要积累课堂经验,应对同学们的提问。

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这位老师对所教的课程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经验,应对过无数次提问,如此一来,这位老师在今后的授课工作中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那么同样的工资下,TA的时间价值是提高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