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建自我课堂
精致阅读、优雅生活——在这里,生活可以很有趣,格调可以很丰富,理想可以很肆意,阅读可以很小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开年王炸日剧,戳破中年女性面对丈夫出轨的 ... ·  13 小时前  
中国妇女  ·  开工加油!致每一位启程的奋斗者 ·  昨天  
中国妇女  ·  开工加油!致每一位启程的奋斗者 ·  昨天  
新周刊  ·  懒得谈对象的年轻人,偷偷去逛相亲角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春节档预售第一的电影,为何后续乏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建自我课堂

月薪3万离财务自由还有多远?

重建自我课堂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07-05 18:42

正文


1

我有个朋友,她是人们眼中那种最 “低碳无公害”的女孩。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朋友吧,她大学毕业,找了份靠谱的工作,并且踏实肯干。她对自己的要求是—— 好好工作,多多攒钱,补贴家用。 当然啦,她也期望自己能慢慢过上滋润的小日子。

平时她的作风是能省则省,不随便出去浪也不乱花钱,饭也基本都是自己在家简单解决,买衣服的时候也都有严格的预算,有时候遇到实在喜欢的,但价格高出预算太多,她会说“算了,明年再买吧”。

不过我知道,她心里其实是很迫切想要改变现状的。

她想精进自己的英语,再利用业余时间学一些会计或者人力方面的专业知识,好在以后的就业选择中更有优势,而且她的确有“自我充电”的条件,因为她目前工作并不需要加班。

可实际上,她空闲的时间大都是在干什么呢?

—— 看剧、翻朋友圈、刷微博……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 每个人意志力的“总额”是有限的。 对于我的那位朋友来说,过度的节省和自控已经耗费了太多的意志力,以至于让她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自己和创造价值的事情上。

针对这种“额度有限,取用需谨慎”的事,经济学家们有自己的解释,只不过听起来再学术点儿,在他们看来,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稀缺的,时间也一样—— 你选择了在某些事情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就必然要牺牲掉另外一些事情。


比如:你可能为了省钱,上各种比价网站,最后终于淘到了那个最便宜的。可是,你是真的没付出任何代价地省钱了吗?不是的,其实,你已经因此永远失去了一段本可以做更有意义事情的时间。 你失去的这段时间,也是一种成本——“机会成本”。 那么,如何选择才能用有限的精力和金钱做更有意义的“投资”呢?。

2

针对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稀缺”问题,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上的,似乎我们 能采取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学会“取舍”。

“取舍” (英文中叫做“Tradeoff”)在我们日常的应用语境中好像总带有某种禅意和哲学意味。一说到“有舍才有得”,仿佛我们就得闭上眼睛默念、冥想一会。可实际上, “取舍”更是一条在经济学中被最频繁点名的生存法则。

靠普及理性思维著称的物理学家兼专栏作家的万维钢就曾在一篇博客中批评过那些不懂“取舍”智慧的人们,他这样写道——“文人思维习惯给每个动作特定的美学评价。文人对事物的议论总是感叹式的。有时候他们赞美,有时候他们唾弃;有时候他们悲愤,有时候他们呼吁。但他们说来说去都是‘这个XXX怎么这么YYY啊!’”。

但其实身处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知道,不仅要把每件事情分清美丑对错很困难,严格按照自己规范的“美丑对错”,或者严格恪守所谓的价值观来做事更难。不过我们能因此就躲起来,不做选择了吗?或者为了不被逼疯就干脆破罐破摔了吗?

万维钢继续着他对“文人思维”的控诉——“文人总爱戏剧性地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喜欢看动不动就把全部筹码都押上的剧情。 但理性思维要求妥协、要求做利弊分析。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常见。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觉得“我现在做的这份工作太烦了,经常要加班”,或者”为什么领导总让我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按照朴素的文人思维,你大概很可能会愤怒或自怜,“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自由”,“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样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

1、忍耐,继续不快乐地工作;

2、辞职离开,却依然无法保证下一份工作就对你的胃口。

而“取舍”的思维要求我们考虑的是——

1、继续做下去这份工作,我会牺牲什么,又会得到什么?

2、为了这些“得到”,做些“牺牲”是不是值得的?

3、现在换另一份工作会使情况变得更好吗?

经过了这样的理性思考后,如果你发现现在的工作优点大于缺点,那就不妨继续踏实地工作和积累。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份工作真的糟透了,那也就别再费心纠结了,开始去寻找下一份工作就对了。

这种 思维 或许一点都不酷,一点都不完美主义,一点都无法让你“浪漫地”追求自我,但是,它却可以 帮我们更平衡、自如地生活,这也就是所谓“理性”的力量。


所以说, 财务自由跟月薪几万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你是2万,还是3万,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都很难实现财务自由。 而且,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思维,也很难实现月薪2万、3万。


3

我想,下面这张图你一定不陌生


它想说的是——你读的书,决定了你的见识;你所掌握的知识,决定了你的眼界。可以说,这张图最直观地向我们说明了 看问题时“高度”的重要性。

那么,如果说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看问题的高度, 一个人思维水平,就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深度。 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上面这张图的思路,假设这次隔在我们每个人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扇帘子,那么一个思维单一、脑回路闭塞的人,就只能扒开一个小缝隙去看世界,管中窥豹。

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更悲剧的是,这样的人还要用透过这个小缝隙获得的信息去“应对”世界。就像是在要求一个只学过语文的人去解决数学推理问题,或者看懂股市走向一样,他所掌握的思维方法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分析和处理在社会中遇到的事。于是, 他会比拥有更强大思维、看到更多世界的人更容易迷茫,幸福感也会更难获得。

就是这样,狭隘、单一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纠结,耗费时间和心力去钻没有结果的牛角尖。


这样做有很多的 副作用, 包括——我们可能会因为事情总不能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消极对待,我们可能因为世界总不按照我们心中默认的价值观发展而 暗自神伤、厌恶生活。


更严重的副作用是 ——我们极可能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而选择只接触与自己思维一致的群体和事物,而这恰恰会让我们更加封闭, 甚至彻底关上了一切接触更广阔、更真实世界的大门。

其实更新一下思考习惯,掌握更多思维方式, 并不是对自己“初心”的背叛。相反,你只是把原本的“小缝隙”拓得更宽了,你眼中的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和清晰。

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更高的思维水平会让你在解决问题时更从容淡定,那些曾经困扰你的焦虑和选择困难症都会离你而去。


而更宽的眼界则会为你平时的交流提供更多谈资和更独特的见解;你整个人还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有趣。

我相信,这样的你不仅自己会越来越快乐,还会越来越讨人喜欢。因为更加开阔的你不仅更懂自己,也更能理解别人所想;不仅能在语言上带给人美好的感觉,更能从实际上带给身边人新奇的视角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的你,悦己,悦人,幸福还会远吗?

于是,为了提升你的思维水平,帮你实现这样美好的目标,中信书院联合美国知名知识平台,通过18个月的精心打磨,隆重策划推出了《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思维课 》。这里没有干涩的运算和高深的术语,只有“我”和“我朋友”、“我太太”的故事,帮助你更好面对生活。

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史密斯学院经济学教授,从事经济学思维普及教育长达40年。

他的教学方式,在美国大学十分受欢迎,曾两次获得史密斯学院所有教学奖项,并且获得了2003年大学杰出教授奖。 他最擅长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带领学习者用经济学思维发现生活的奥秘和智慧,曾经发表多篇经济学与公共生活的文章,以及《经济与权力》、《美国城市危机》等书。

他将用三个月的时间,通过他最擅长的趣味手法,讲你听得懂的经济学原理、帮你建立经济学的思考方式。

从个人的日常决策,到全球政策的制定, 教你看清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事情及决策背后运作的逻辑,获得理性决策的智慧。 实例结合应用场景,思维小实验结合精心整理的干货笔记,24堂课入门经济学。 每周半小时,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讲师介绍

兰德尔•巴特利特教授

Randall Bartlett, Ph.D.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

史密斯学院经济学教授

从教30余年专注经济学通识教育研究

两次获得史密斯学院所有教学奖项

2003年获得了大学杰出教授奖

商业&经济学非虚构畅销书作者

分享主题

人人用得上的斯坦福经济学:50个案例,给聪明人的理性决策指南

课程介绍

第一单元: 入门六件事

第1课: 一切从“激励”说起

◇ 为什么会有“旧车换现金”计划?

◇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 卖掉SUV就能拯救热带雨林吗?

第2课: 那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

◇ 楼市崩盘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 追尾增多是违章摄像头惹的祸?

◇ 童话里的“超人”都是骗人的!

第二单元: 最重要的三个词

第3课: 什么样的人是理性的?

◇ 理性是做你认为对的事?

◇ 经济学家教你如何做选择

第4课: 找到投入与收获的平衡点

如何利用你有的资源获得更多利益?

◇ 如何实现最优平衡?

第三单元: 如何提高效率

第5课: 什么是“效率”?

经济学家眼中的“效率”

◇ 经济学家们的理想国——帕累托最优

第6课: 解码无处不在的“囚徒困境”

你的理性选择可以增加社会效益吗?

◇ 如何处理无处不在的“囚徒困境”?

第四单元: 激励改变人生

第7课: 什么样的激励最有效

经济学家如何破解“过度捕捞”的难题?

◇ 老板的“奇葩”逻辑

第8课: 怎样避免激励产生反作用

经济学家是怎么给孩子零花钱的?

◇ 邻居间的“太阳能大作战”

◇ 法律经济学:对方违约怎么办?

第五单元: 理性选择的bug

第9课: 错误激励带来的悲剧

错误激励带来的两场火灾

◇ 公地悲剧:无辜的旁观者

◇ 搭便车:后知后觉我们都已上车

第10课: 解决搭便车的实用方法

给污染标个价

◇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第六单元: 获得多少信息最划算?

第11课: 获得多少信息最划算?

◇ 适度无知最划算

◇ 头脑风暴,分头做最有效

第12课: 市场中的信息

用期货来预测恐怖袭击靠谱吗?

◇ 你的车耐不耐撞,谁比你更了解?

◇ 花钱学医还是花钱看病?

第七单元 投资与风险

第13课: 怎样做决定风险最小?

没有“免费的安全”

◇ 彩票是为数学不好的人设计的纳税方式

第14课: 如何计算风险投资的回报?

基金管理人赚钱的套路

◇ 群体愚蠢的大爆发

第八单元: 用信息帮你赚钱

第15课: 那些你不知道的关键信息

二手车代理不告诉你的事

◇ 商家为什么愿意提供保修服务?

第16课: 金融危机中的信息陷阱

2008年金融危机还会再来吗?

◇ 别轻易拿你的宝贵资产押宝

第九单元 时间就是金钱

第17课: 在金钱这件事上,早点和晚点结果完全不同

时机的意义:迟到32年的遗产

◇ 通货膨胀:时间越变越少,钱也是

第18课: 时间产生的经济效益

分期支付让你的100万只值60万

◇ 复利让你的银行账户比想象中更富有

第十单元: 风险与你的选择

第19课: 保修合同背后的套路

◇ 保修的本质:卖家如何做到稳赚不赔?

◇ 风险概率:你的电视真的那么容易故障吗?

第20课: 你考虑过消费风险吗?

◇ 消费者如何跟商家抗衡?

◇ 你习惯规避风险还是冒险?

第十一单元 行为经济学的 最后通牒

第21课: 你是怎么被自己“套路”的?

◇ 人们为什么在意 “公平”

◇ 锚点:餐厅的巧妙定价让你更爱花钱

第22课: 人心啊,真是个谜

◇ 禀赋效应:握在手里的门票更值钱

◇ 损失规避:未曾拥有,好过失去曾经拥有

◇ 现状偏见:懒,让我们错过N多改变的机会

第十二单元: 经济学大作战

第23课: 记住这些知识点,经济学就懂了一半

◇ 工具盘点:基本法则、核心概念精彩回顾

◇ 犯罪经济学:可怕的“理性犯罪世界”

第24课: 用经济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bug

◇ 为自己创造激励:拯救被浪费的健身卡

◇ 用经济学思维看懂政府发布的措施

大咖推荐

《哈佛杂志》:

“纯粹的智力刺激,随时都可以在[音频或视频播放器]中播放学习。”

《洛杉矶时报》:

“课程磁带中有充满激情的、博学的传奇人物讲师,他们是学术界最优秀的讲师。”

《华尔街日报》:

“美国教育界严谨的力量。”

比尔•盖茨:

“这些课程激发了我的热情,也让人们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方法,让那些原本没有机会的学生可以体验这些好的课程,并向这些好的老师学习。”

适合人群

非专业的经济学爱好者、经济学0基础小白

● 常被金钱问题困扰,原地打转、手足无措

● 思维能力和决策力薄弱,容易人云亦云

● 看待问题的角度单一,不擅长深入思考

● 希望搭建完整经济学知识体系,拓展知识面

● 向往世界名校的严谨教育,渴望与世界同步

课程评价

无敌是多么寂寞

1158

第一节课就讲了很多干货,也有很多案例讲述,听起来很有趣,还得学点经济学基础,克制一下总是后悔的冲动消费。期待后续~

阿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