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孕育之冬丨这些中交项目迎来重大进展⑧ ·  4 天前  
中工国际  ·  捷报 | ... ·  5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学术报告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会议 | 魅力城乡:水网地区的传统与创新——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2-17 19:40

正文

导读

2024年12月14至15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4)”在苏州成功举办。会议主题聚焦“魅力城乡:水网地区的传统与创新”,国内外专家学者、业内精英、政府企事业代表及高校师生齐聚一堂就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关键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本文字数:5273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12月14日,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开幕,12位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城市水智能规划、水乡经济与江南文化、水网地区绿色城市韧性”等议题作主旨报告。会议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企事业代表及高校师生四百余人参会,并通过中国城市规划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累计吸引数万人次观看。




致  辞


 

石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认为,连续举办的“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已成为凝聚行业精英智慧力量的重要国际学术平台和研究高地,期待通过会议开展持续推动水网地区城乡发展和规划行业转型创新。


 

顾菊平

苏州科技大学校长


顾菊平校长表示,此次学术会议围绕水网地区城乡发展的历史文化与现实问题,探索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期待苏州科技大学能够携手多方力量高效推进城乡发展提质更新,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曲长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主持。



主旨报告

(12月14日上午)


 

主持人:王勇

学会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主旨报告一:理水治城:城市水智能规划

 

吴志强

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吴志强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治城必须理水,理水才能治城”的理念,并基于团队大量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提出了有关“理水治城”的三个理论观点。其一,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水是文明的支撑。水系是中外古老文明的摇篮,而如今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的缺乏与水资源的空间配置不均,造成大量“城渴区”“旱产区”的出现,成为我国城市内部人居空间与产业空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阻碍。因此,对于如今的水网地区治理不仅要以水定城,更要以水定产业、定人口。其二,要建城,先理水。报告以武汉长江新城、北京副中心大运河、新疆铁门关、兰溪兰湖以及云南会泽等地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例,阐释了城市河湖水系的脉络梳理与整治修复对于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其三,水的治理需要三大智慧,即道法自然、人类智慧以及数字智慧。对于城与水的治理与规划,不仅需要向自然学习、向古人学习,也需要借助现代先进的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增强其科学性、实用性。


主旨报告二:水乡经济与江南文化

 

王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


王战研究员在报告中阐释了江南文化与水乡经济相互交织的关系脉络,认为水乡经济的发展是江南文化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江南文化内涵对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指出四大水运资源——大运河、太湖、长江以及近代海运,是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因,密集、便利的水运航道造就了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其次,通过对四处中国文化高地——先秦文化、汉唐文化、江南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的历史解读,阐释了江南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地区经济密切相关。最后,指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江南地区的永嘉学派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因此,江南文化的基础是水乡经济,需要根据整个地区历史的演变,形成整体层面的交互分析。


主旨报告三:Green Cities - Enhancing Resilience in Water Network Areas

 

Bernhard Müller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德累顿莱布尼茨生态空间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教授


Müller 院士深入探讨了绿色城市与水网区域韧性提升的关系。首先,基于不同视角探究了绿色城市定义,强调绿色城市是包含生态系统服务、社会文化服务、安全、基本生活、社会关系等多维度的综合概念。然后,就绿色城市如何提升城市韧性展开探讨,结合工程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梳理了韧性的定义,并结合中外案例指出绿色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强调绿色城市理念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开发相结合的必要性,通过统筹土地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多功能区域的开发、绿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内容提升水网区域的空间韧性。最后,Müller院士对未来绿色城市发展提出展望,作为重要国际议题,绿色城市的发展需要国际标准支撑、政府支持、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协作以及多方共同参与,通过绿色城市的项目实践与范例推广,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与水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主旨报告四:The challenges for spatial planning in planning for water-some lessons from England

 

David Paul Shaw

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系原主任,Town Planning Review 原主编


Shaw教授首先强调了水资源在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空间规划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以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然后,就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展开分析,指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硬质景观加剧了洪水风险,当前基础设施不足以应对气候风险,并进一步探讨了洪水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洪水防御的重要性。其次,结合圣海伦斯与怀尔河谷干预案例,提倡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强化地表渗透与落实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现场收集和利用,增强城市水系统韧性。最后,强调水资源管理作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导致了水脆弱性增长,规划者应重新审视空间规划在提供水脆弱性韧性解决方案的作用,通过强化防洪设施建设、软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水空间等策略,实现更可持续和韧性的水资源管理。


主旨报告五:“城水共治”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

 

王世福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世福教授首先以广州恩宁路-永庆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例,阐述了城市与水关系的重要性。当代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传承,更应注重实现人与历史的情感共鸣。其次,报告揭示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城进水退”与“城乡水患”的双重困境。在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过度开发与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水患频发,乡村地区尤为严重。再次,以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锦湖-听音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水关系的复杂性。他指出,城水关系是自然演化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建成环境与水环境通过各自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王世福教授基于“城水耦合”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以水润城、复合水网、海绵韧性、多元岸线”四大设计策略,推动“蓝绿分治、城水分治”向“蓝绿融合、蓝水营城”的目标实现。



主旨报告

(12月14日下午)

 
 

主持人:范凌云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苏州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教授

主持人:洪亘伟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主旨报告一:人居环境地方性规划的起点和目标——以水网地区城乡野一体化发展为例

 

刘滨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济大学教授


刘滨谊教授基于三元论的哲学思维构建了“人境场系理论”,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为城乡规划提供了城乡野一体化建构的思路。首先,刘滨谊教授回顾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提出人居环境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是道萨迪亚斯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二是人居三元论的提出与实践。他强调,人居环境建设需考虑定居、栖息和游历三种情况,推动城乡一体化。其次,介绍了场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强调规划设计应以个体对环境的第一性观察为基础。他提出“统一场”的概念,强调个体、群体与环境的三元耦合。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人境场系理论”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基于该理论的规划设计实践,为水网地区人居环境的地方性营造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主旨报告二:From Garden City to City in Nature: Singapore’s Journey Towards a Liveable,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Khoo Teng Chye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原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规划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原执行总监,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Khoo Teng Chye教授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了新加坡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面临的城市化挑战,以及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城市国家的历程,同时指出苏州在1990年代也面临类似问题,通过与新加坡的合作,两个城市都变得宜居和可持续。报告的第二部分注重向新加坡自己的历史经验学习,以此提出新加坡未来的规划建设优化策略:首先介绍了新加坡的“宜居性框架”,该框架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规划和开发城市,以实现高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环境。其次,讨论了受淡水资源严重制约的新加坡通过“ABC水域计划”等项目将水视为环境资产,打造公民可亲近的水道空间,以及如何通过多用途土地使用实现“高密度&宜居”环境。最后,分享了新加坡和苏州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洪水管理、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参与和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主旨报告三:Waterways in a Changing Climate: New Orleans, New York and Houston

 

Jonathan Barnett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任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马里兰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客座教授


Jonathan Barnett教授详细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美国水道的影响,以休斯顿、新奥尔良和纽约市为例,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对这些城市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休斯顿连续三年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新奥尔良因飓风导致防洪堤和泵站失效,而纽约市则面临飓风桑迪带来的停电和洪水问题。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建议采用绿色屋顶、蓝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多种策略来减轻洪水风险。他提倡在规划水道和滨水区发展时,应深入评估未来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据此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希望中国能从美国的经验中学习,避免类似灾难的发生。


主旨报告四:临时性城市更新的实现及其包容性治理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教授


张京祥教授特别引入了临时性城市更新的概念,解读了其实践价值。以南京金银街的案例为切入点,阐述了临时性城市更新是一种灵活、低成本、开放参与、对接自媒体时代的城市更新新方向,能有效应对城市更新中的规制与效率失衡问题。这种更新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土地增值、强化公众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还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城市更新不仅是完成具体项目,更是城市发展理念、模式、路径、政策和治理的系统更新,应更多地容纳自下而上的微小改变,以实现城市日常的点滴进步。在存量时代,城市规划思路和制度需要变革,以适应包容性治理下时代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城市迅速变迁中的小微空间而言,如何进行灵活的空间设计、包容性的空间治理,报告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思路。


主旨报告五:乐山乐水——首尔山水系统的保存与再生

 

韩东洙

韩国建筑历史学会原会长,汉阳大学教授


韩东洙教授分享了首尔山水体系的保存与再生经验。报告提出,水离不开山,山水是不分离的整体。首尔的山脉虽不高,但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外山和内山格局;首尔与水关系密切,特别是汉江对城市发展很重要。通过介绍首尔的山脉环境系统和水利系统,展示了首尔如何通过一系列保存和再生项目,如沿山巡海的步行路线和军事设施的公共空间改造来强化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讨论了首尔市中心河流的再生工程,以及面临的课题,包括水资源战略、增加体验机会、和平共处以及创造多样景观。强调了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知山、知水的理念对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主旨报告六:沿海水网地区的景观演化与空间特色

 

曾鹏

学会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鹏教授探讨了沿海水网地区的空间特色和大地景观的形成机制。报告指出,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区域,其人口和GDP在全国占据较大比重,尤其在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海城镇群的集中体现了沿海地区的空间特色。从三个不同尺度分析了沿海人居系统,特别强调了江苏沿海地区的水网地区。他揭示了沿海人居演变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景观的共同塑造。报告不仅展示了江苏省在人居环境特色塑造上的有效工作,还强调了历史文化在现代城镇空间模式中的影响。水网地区的空间特色和景观演变是自然地理演化和人类活动互动的结果,这对于理解和传承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报告七: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吕飞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


吕飞教授深入探讨了城市与水的三种典型关系:城在水上、水在城中、城水相融,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回顾了苏州与水的互动历史,分析了苏州城市与水系的关系演变,以及苏州园林与水系的密切联系。他讨论了苏州古城水网格局的保护与优化,强调了“四角山水”格局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并探讨了苏州水系在科创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及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构建。苏州将继续依托其独特的水乡体系,推动水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为全球城市发展的生态岛提供中国样本。


12月15日上午,来自国内外的32位知名学者围绕“水网地区魅力城乡的文化与价值、保护与更新、生态与安全、智慧与创新”等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17位青年学者在青年规划师论坛上进行汇报交流。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系列性学术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提供一个研究传统、求索创新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推进水网地区历史传承和现代创新的有机融合,建设极具竞争力、吸引力、生命力和特色美的魅力城乡,实现水网地区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会议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性重点活动之一,多年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


供稿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低碳水乡,智慧规划 ——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聚焦文化传承•健康发展,第二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0)在线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与水乡特色 2018首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