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
记录自己从事合作金融工作的思考,普及农村金融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

潘淑娟: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现状及运行机制 —— 基于调查案例视角

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  · 知乎专栏  ·  · 2017-05-22 09: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潘淑娟 王刚贞

选自《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现状及运行机制——基于调查案例视角》,《中国农村金融》2012年第14期。

以下为正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化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却一直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难题。多年来,在各种力量的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如同春天田野里的小草,以多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和生存方式顽强地生长着,因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草根金融”方面的探索、创新,以及在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生存发展状态

(一)金融创新引致的多样性信用合作

1.大型合作社“物流金融”式信用合作

调查发现,许多较大规模并可集中销售的特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其资金融通、信用合作、交互担保往往是“寓融资于融物之中”,即将生产资料的赊购、最终产品赊销和销售资金结算融为一体。以种植业为例,专业合作社作为中介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根据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需要,为农民融资提供媒介服务或直接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如通过向农资供应商赊购种子等生产资料、测土配方后购买化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后购买农药、收获前的无公害技术服务等环节获得外部资金融通,进而内部资金调剂;通过集中对外销售产品和资金结算,专业合作社提供赊销资金回笼,控制生产经营资金转化、价值增值和货币资金回流,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周转。

2.社际间交互担保信用合作

具有相同生产周期的专业合作社内部社员经营性资金的短缺和富余往往存在周期的同步性,可用于调剂的资金仅靠社员的积蓄。当市场容量扩大,或者合作社产品形成市场号召力时,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资金难以获得满足。而不同生产周期的专业合作社之间资金余缺峰谷相错明显。部分地区尝试探索在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资金余缺调剂。山东某县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资金互助担保公司,在6个专业社内部成立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资金1340万元(其中基层合作组织8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与担保公司对接,专业合作社将富余资金存放到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将资金调剂到需要资金的其他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资金余缺的问题。为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担保公司按月10%o的利率向提供资金的专业合作社支付使用费(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专业合作社获取固定收益);专业合作社需要资金时,可向担保公司提出申请,以较低利差获得其他专业合作社存到担保公司的资金(与信用合作社相比,手续更加简便及时)。在资金调剂方式上,既可以由专业合作社之间直接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公司作担保,也可以直接由担保公司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

3.社内交互信用保险合作

种养殖业和一些风险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创新了社内交互担保式信用合作模式。通过整合内外部金融 资源,提髙社员的金融福利。如某合作社规定,当社员向合作社借款时,合作社为借款人购买人身保险,合作社作为共同受益人,以规避因借款人意外导致的贷款损失。某一养鸡专业合作社在社员购买种鸡苗时,为每只鸡提取3% 的风险损失准备金,为发生疫情的社员提供简单再生产风险补偿金。实践中这种交互担保创新,提高了社员的抗风险能力、信用意识和金融合作理念。浙江省嘉兴市还创造了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间的交互担保联合合作机制,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二)资金互助中多样化的风险控制

1. 基于专业技术的风险控制

许多被调査的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互助信用风险控制技术方面逐步形成了特色。不同特色的共性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将金融酿务全流程“嵌入”生产经营。二是把信用风险控制建立在充分掌握“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基础之上。三是根据信用风险的来源,将风险管理环节前移至生产风险的控制环节上。一些大的合作社将信用风险管理 环节前后延伸到物流运输、售后市场维护环节。许多合作社关注借款人的人品和经营收人,注重优化信用环境。以乡缘、人情为信用边界,以借贷合同为基础,通过“资金使用——扩大生产——增加收人——确保还款”,把住“第一还款来源”,夯实信贷资金可持续循环的基础。

将这三点再概括可以发现,贷款决策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特定种养殖专业技术能力和专门产品的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及萁综合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从而不单纯依靠商业银行资产抵押、担保等契约型风险防控技术,不单纯依靠人缘、血缘等关系型风险控制技术。许多由银监会批准的资金互助社的风控技术也颇具特色,形成了 “现场现认” 特征信用评估法、担保品“使用价值”评估法、“抓大放 小”风险控制法等。

2. 基于“流程控制”的风险控制

小型专业合作社因为缺乏商品市场竞争力,无法借助“物流”实现“寓融资于融物之中”,许多成功的做法 是:建立合理严密的资金融通流程,通过“两头堵死” (借款人为社员,非社员不借;资金用在专业生产上,非 本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范围不借),以规避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浙江某合作社对资金互助总结三条基本经验:一是严守“一条红线”:严守将资金互助限制在合作社内部这条政策“红线”,除国家扶持和社会赞助的资金外,不接受合作社外部的出资人股,也不向外借贷。二是与农业生产 紧密结合。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就是为了将有限的互助资金用于满足本社社员在生产经营中最基本、最急需的小额资金需求。三是充分体现互助性。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合作的初衷是大家共同融资,帮助急需资金的社员发展生产,不单以贏利为目的。

3.基于经营定位的风险控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经营定位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追逐融资收益为导向;一类是以满足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为导向。调査发现,不同的经营定位产生的风险源和风险类型明显不同。

由安徽长丰立华畜禽有限公司主导的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以合作社内部实际经营需求为导向。他们开展的资金互助以解决部分养殖户资金不足问题和养殖疫情风险管理,实行合作保险和公司担保贷款。担保贷款则通过“融物”方式,对专业合作社加盟户设定定额贷款2万元。所有的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紧紧围绕着合作社加盟社员的生产流程开展。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加盟社员由最初的几百户,增加至3000户。这类资金互助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社经营的商品市场的风险。

而江苏某县有一个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建立的资金互 助社,则属于把资金互助融通作为重要的经营项目,追逐融资收益导向类型。该资金互助社2006年在遭遇工商登记和银监部门否定后,于2007年7月选择民政登记。截至2010 年1月,该资金互助社的社员由成立初的300人发展到2913 人,以社区金融服务为主要特点。吸纳互助金由100多万元发展到3105万元,累计向社员投放互助资金款达2650万元,用于社员的生产、生活的需求。2010年,社员的平均收入增加超过2500元。合作社本身累计收益达55.9万元。 这类合作社的资金互助风险与金融机构风险特征有很多的类似。

概括之,以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为导向的资金互助,信用风险源于合作社产品的市场风险; 以追逐融资收益为导向的资金互助社,其风险既有来自于借款人偿还能力变化的信用风险,也有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利率结构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相应的风险控制技术又有明显的区别。

(三)由法律地位差异引致的不同生存状态

按照批准或支持、指导(管理)的部门划分,农民专 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可以划分为由国家银监会批准的、由县 政府和基层乡镇政府支持,由民政部门批准的、由农口、 妇联、共青团等支持指导的、由供销社支持及领办的、由农业企业支持及领办的、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发建立的。 概括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支持方可以划分为五类: 正规授权准入的、公益性支持方、准公益性支持方(如供销社)和商业性支持方以及专业合作社自发产生的。

1. 不同支持源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互助合法性的认识

除正规授权准入的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外,公益性支持方的支持多表现在资金支持(由政府支持进行工商 注册的有税收优惠支持)、制度建设和管理指导等方面。 主要采取打底资金支持方式,一是采取财政支持与农民入股相结合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二是采取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全额贴息与农民人股相结合发展资金互助社;三是社会捐助与农民人股相结合发展资金互助社;四是外部引导资金(如妇联、共青团、工商联、民政部门等)和农 民自愿人股相结合发展资金互助社。有公益性支持的农民 专业合作社往往认为他们开展的资金互助是合法的。而准公益性支持和自发开展资金互助的合作社,往往担心资金融通的合法性。调査中由商业性支持开展资金互助的农民 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合作社都在不同程度上刻意淡化资金互助问题。

由公益性支持的合作社资金融通发展呈明显的分野。 江苏省某市在政府积极推动和推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规模不断扩大,有些合作社开始出现轻实业生产偏好资金收益,产生跨乡镇的社际和社会融资的冲动; 而有的专业合作社,偏好捐赠资金来源,在捐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资金互助社有向社会信用中介转向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不断扩张的冲动。

对于未经国家银监会批准的资金互助社,一方面支持方担心其支持对象存在法律风险隐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规范指引,不同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也缺乏统一规范。

2. 不同支持方的价值取向和直接指导者的法律观念水 准直接影响合作社资金互助运行的规范性

有良好专业指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资金互助发展运行规范性较好。良好专业指导主要是指:正确的理念指导、规章制度健全、风险控制措施严格、资金融通业务公开透明。正确的理念指导主要表现为:资金互助依据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生产经营需要和风险可控原则展开资金互助。缺乏良好的专业指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资金互助发展运行规范性较差。如有些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存在不断扩张的冲动:从社员之间向社外扩张、从本乡镇向外乡镇扩张。少数非正式授权的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与非法集资融资行为混淆,收益偏好从实业金融向虚拟金融转向;一些由银监会正式挂牌的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存在着办银行的冲动;个别资金互助社搞账外账,变相吸收社会存款,发放社会贷款。

二、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对存在问题的基本判断

从田野调查情况看,资金互助有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能力成长,但各地发展状况非常不平衡,且不同类型的资金互助社所存在的问题具有明显的特点。

1.资金来源不足与业务扩张冲动矛盾

无论是由银监会批准还是其他各种力量支持的资金互助社,凡是以资金融通为主业,均反映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短缺。前者多因监管约束,导致经营成本高,缺乏经济竞争力。个别机构甚至存在变相吸储现象。

2.法律不健全与规范标准多样化矛盾

由于缺乏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法律规范,各类合作社在开展资金互助中合理合法边界不清,资金互助社的合法状况取决于主导者的法律知识、经济金融专业知识水准和社会价值取向。这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瓶颈。

3.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激励不足与政策套利矛盾

现实中各项优惠政策是以地方政府零星的、不规范的政策形式出现,不利于合作社形成稳定的预期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少数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壳” ,赚取国家财政、税收优惠,实施政策套利。

4.孵化机制缺乏与需求旺盛矛盾

国际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资金互助)的建立及其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理念、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需要有力的社会支持和引导。权威性和标准化培训和舆论弓1导、稳定而制度化的指导、督导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资金互助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体系。在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民需要合作社、需要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但由于缺乏培育、培训和指导机制,使得这些地区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缺乏活力。有些资金互助社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发展目标不明等问题。

5.监督指导体系缺乏与健康成长矛盾

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健康运行需要有“进入、经营定位、内外部治理、退出”等全面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指导。从整体上看, 目前监督指导体系供给极其缺乏。对农村资金互助存在着由银监会系统实施的规范、审慎监管与多类型机构非审慎、非标准化监管并存状况。多类型机构非审慎、非标准化监管,使部分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定位不准,风险处于非正常状态。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以法律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孵化、指导和监管体制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阶段。 “兼业小农”及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呈现出乡村空洞化、农民市民化状况.农民群体在相当程度上具有: 稳定性特点。农民资金互助社是建立在“人合资源”基础之上的组织,是以农村社区为基础,还是以产业联合为纽带的专业合作社为基础,需要认真思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需求呈现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孵化,指导和监管体制不能“一刀切” ,应“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人合资源”基础的资金互助社,宜采取分类孵化.指导和非审慎监管。在有效监督的条件下,鼓励和倡导革根金融的创新、创造,以满足各种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2.建立资金互助社分类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国际经验,资金互助社也有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运行轨迹和政策需求,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是指挥棒,有利于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 建立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管理和分散机制,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支持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发展的资金互助社的发展。

3.建立公益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培训体系

学习培训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保障。该体系包括:机构资质、培训内容(大纲和标准内容)、对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内容评估考核、财政支持。同时还要优化、完善合作社文化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合作社资金互助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大支持体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