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枢密院十号
挖掘解密全球最新军武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24-3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24-3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爆卖19000件的衣柜王者,几乎零差评的重磅 ...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雷军千万年薪争抢的她,不是什么天才少女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最新!UCAS公布2026「英本申请」时间轴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枢密院十号

起底!这个国家是怎么和美国记者勾结“卖惨”的

枢密院十号  · 公众号  ·  · 2024-03-19 23:45

正文

所谓的“受害者”报道是怎么炮制出来的?


“在寡不敌众的菲律宾船只上面对中国对南海的控制”“中国船只高速追逐搭载记者的菲船只”“在记者注视下,中国海警在有争议的水域对菲施展武力”……梳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法新社、美联社等媒体的报道标题不难发现,用“贫穷小国挑战大国霸凌”“中国以大欺小”等叙事对菲在南海的挑衅行动进行偏颇报道是西方媒体的惯用手段。3月5日,菲律宾再次派出海警船和运补船擅闯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向其非法“坐滩”军舰运送物资。其间,一艘菲海警船无视中方一再警告,故意冲撞中方正常执法的海警船,导致发生轻微刮蹭。值得注意的是,菲此次行动的随行人员中,包括一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该记者不仅在媒体上发布视频,声称自己目睹了中菲“大规模对抗”,还撰写特稿描述自己搭乘菲船只面对“中国包围”是种怎样的体验。虽然CNN称,这是几十年来首次有外国记者登上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船,但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一些西方媒体记者就开始在菲方船只上对南海争端进行“现场报道”,协助菲塑造受害者形象。


菲海警官员和美智库,“进攻性透明行动”的推动者


在菲律宾3月5日策划了擅闯我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的闹剧并进行恶意炒作后,美联社发文介绍了菲律宾海岸警卫队(PCG)启动的一项策略,该策略旨在渲染中国在南海的所谓“侵略行为”,想将中国置于聚光灯下,从而引发国际社会的谴责。这种策略被称为“进攻性透明行动”。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资料图 图源:视觉中国


根据一些菲官员的说法和菲媒报道,菲总统马科斯2022年上任后,进行了国家外交和安全上的政策转变,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这种策略。美国空军军官、“戈尔迪之结国家安全创新中心”成员本杰明·戈伊里戈尔扎里称,该策略就是在菲船只配备记者,记录与中方之间发生冲突的场景,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南海的“欺凌行为”。而PCG就处于实施这种策略的最前线。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PCG在前往黄岩岛和仁爱礁期间会让外国和当地媒体记者加入。过去一年中,菲方还会在网络上发布中方拦截菲律宾船只的信息。


梳理近期菲在南海搅局以及恶意炒作中国利用军事优势“欺凌”菲律宾的事件,很难忽略一个跳得很高的身影——杰伊·塔里埃拉(JayTarriela)。身为PCG发言人、准将的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进攻性透明行动”。塔里埃拉宣称,通过公开未经编辑的中国海警视频和照片,“我们可以重塑公众舆论”。他还披露,任何与该策略相关的信息都会先由PCG、菲国防部、军方、外交部、司法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组成的信息工作组处理。


据悉,塔里埃拉2005年加入PCG,2022年底晋升为准将,参加过菲国内外许多军事和海岸警卫队训练。2021年,他接连参与多项美菲双边合作,其中包括太平洋论坛“美国—菲律宾下一代领导人倡议”,该项目受美国国务院资助,也得到美国驻菲律宾使馆的支持。据《菲律宾星报》报道,由于其履历和言论,塔里埃拉被认为是“亲美派”的代表,甚至还曾有社交媒体账号发帖质疑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间谍”。而菲律宾驻美大使罗穆尔德兹更是特意发文替塔里埃拉辩解,声称他只是“对中国的侵略直言不讳”。


除了塔里埃拉,频繁出现在菲律宾“进攻性透明行动”以及南海报道中的名字还包括安全智库ProjectSealight创始人、美国退役上校雷蒙德·鲍威尔(RaymondPowell)。他领导的斯坦福大学“妙手项目”与PCG以及菲律宾外交部一些官员合作,主要目的就是支持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所谓的“果断的曝光策略”,配合菲律宾营造“受害者”形象。


鲍威尔1986年加入美国空军,接受过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培训,先后在菲律宾和美国夏威夷服役,并担任过美驻东南亚国家使馆的空军武官。鲍威尔2021年退役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员。“妙手项目”的其他主要成员也大多有在美军服役的背景。


美国媒体随船记者,“受害者”报道的炮制者


自从开始实施所谓“进攻性透明行动”后,菲律宾便有意识地让一些国外媒体加入他们的行动,塔里埃拉也多次表态,希望得到更多外国记者的支持。他甚至声称,让媒体参与行动将是PCG工作的一部分。在所有受邀的外国媒体中,音量最大的便来自美国。


3月5日菲律宾“碰瓷”中方事件被CNN称为“外国记者几十年来第一次登上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船”。但其实在10多年前,美国媒体记者就曾多次搭乘菲方运补船等公务船对南海争端进行歪曲报道。


2013年,《纽约时报》派记者杰夫·希梅尔曼(JeffHimmelman)前往非法“坐滩”在仁爱礁的老旧军舰“马德雷山”号采访,并将中菲对峙渲染为“鲨鱼与小鱼的游戏”。在这篇封面文章发布后,《纽约时报》又刊登了一篇对希梅尔曼的专访。在访谈中,希梅尔曼提到,他们在到达“马德雷山”号之前与菲律宾当局进行了数月的交涉,并与菲当时的“卡拉延市市长”欧亨尼奥·比托-奥农以及菲律宾海军建立了联系。


菲律宾“马德雷山”号战舰 资料图 (图源:外媒)


近些年,包括美联社在内的美媒记者多次受邀乘坐菲船只参与PCG的“行动”。去年11月,美联社的两名记者和其他几名媒体人员曾受邀登上3艘负责保护补给船的PCG船只。去年4月,PCG更是首次邀请多名记者参加长达1670公里的“巡逻”,其中包括美联社记者。


这次“巡逻”行动结束后,美联社发布了一篇“罕见的对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嵌入式报道”,这篇报道由其首席记者吉姆·戈麦斯、摄影师亚伦·法维拉和视频记者博吉·卡鲁皮坦完成。报道称,美联社当时是仅有的3家受邀参加的外国媒体之一。4月初,就有菲高级官员向戈麦斯暗示,他们可能会允许一些记者加入“南海巡逻”。此后,戈麦斯一直跟进此事。据称,美联社最初只得到两个名额,但戈麦斯设法说服菲方允许这个由不同类型记者组成的三人团队登船。


一名曾在菲律宾工作多年的媒体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记者在菲律宾人数众多,菲律宾有一个名为菲外国记者俱乐部的非官方机构,虽然其中也包括来自其他国家的记者,但大部分是欧美记者。其中,美国记者尤其是CNN的记者在俱乐部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大。菲官方与驻菲外国记者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官方如果想找美国记者配合是很容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登上菲律宾船只的美国记者,大都同中国有些“渊源”。例如,此次登上PCG船只的CNN记者伊万·沃森(IvanWatson)是驻中国香港的记者,他曾数次进行这种“嵌入式”报道。如2018年,他乘美国海军P-8A“海神”侦察机,飞越中国南海,试图大肆宣扬南海“军事化”,却被解放军连续6次警告。在3月5日仁爱礁发生冲突之前,他在菲律宾海警船上已经等了整整48个小时。而另一名登上PCG船只的CNN制作人丽贝卡·赖特(RebeccaWright)也常驻香港,并报道过香港“修例风波”。


上述在菲工作过的媒体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PCG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携带记者,目的就是故意通过媒体放大有关事件,塑造弱者和受害者形象,借以发动对中国的舆论攻势。以前南海发生类似冲突事件时,菲律宾媒体会率先报道,然后由西方媒体转发,或许是考虑到转发不如第一手新闻资料效果好,所以菲方干脆直接让CNN等媒体的记者登上了海岸警卫队的船。该人士认为,菲方这样的做法有些过激,甚至有点“有辱国格”,菲律宾内部也会对官方这种做法存在不满。


菲“独立媒体”,渲染炒作的配合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