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eLens
We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传播平台。旗下包含出版、视频、新媒体、展览、沙龙、创意产品等板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关于今晚国足生死战,一图前瞻 ·  3 天前  
药渡  ·  好书推荐 |《实用药物化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WeLens

苏联票房最高的电影也是一部海外杀敌的动作片

WeLens  · 公众号  ·  · 2017-08-10 19:00

正文


Lens按:苏联票房最高的电影是部讲海外行动的动作片,男主角之一后来死于邪教,不过这都不重要。影片中阳刚的、大无畏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让习惯了官方意识形态电影和塔可夫斯基式的艺术电影的观众们第一次有了被满足的感觉





苏联票房冠军


1980年,苏联上映了一部电影,直到11年后苏联解体前,它的观影人数纪录都没有被打破(累计达到1.2亿)。所以,按照今天的票房指标类比来看,我们可以称它为:苏维埃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


它的名字叫做《20世纪海盗/Пираты XX века》,它是一部武打片,讲述了在苏联境外遥远的南海上,跟穷凶极恶的海盗斗智斗勇,最终摧毁敌手的故事。



电影中的反派头牌演员,名叫塔尔尕特·尼格马图林/Talgat Nigmatulin(鞑靼-乌兹别克混血,出生在吉尔吉斯),是苏联时代当红的武打明星,被成为苏联的李小龙。他跟李小龙一样,都英年早逝,而且死亡事件都带有一层神秘诡异的色彩(据说是后来因为参与了苏菲教派的一个邪教分支,因为金钱问题而死于枪杀)。


不过,今天,我并不想对比苏联票房冠军片跟我国的票房冠军片。我也不想把苏联李小龙的死亡之谜写成一个都市传说。


我想说的,是电影本身的故事——一个简单好看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为什么征服了全苏联观众。还有,这个电影的意义——它对于时代意味着什么,以及电影又变成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化身。



一部好看的电影


电影一开始,苏联的一艘货船要从海外运输一大批鸦片回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但是他们的行程,被泄露给了准备打劫他们的海盗。


只用不到3分钟,所有铺垫和背景情节就迅速发成,「涅任号」轮船起航,进入危险地带。


至于为什么苏联需要这么鸦片,也许可能跟当时的阿富汗战争有关系——伤员数量大,需要制作成药品。


船长跟鸦片供应商的对话


「涅任号」起航


航行不久,他们就发现了有人飘浮在海面上,好心的船员们很快决定放出救生艇前往营救。



被救上来的人(其实是海盗的二头目)在取得了船员的信任后,脱下鞋子,溜到无线电台室杀死船员,切断外界通讯。



这个球鞋其实也有来历,它的牌子比较「Два Мяча/双球」号称「苏联版匡威」。是苏联时代的国民球鞋,加加林和许多体育明星都非常喜欢它。


然后二头目(苏联李小龙扮演的)开始和准备登船的海盗发起里应外合的攻击,苏联李小龙Talgat在现实中,就是空手道黑帶,一个武术高手,本片中的第一个动作戏就由他发起——飞踹好人角色男一号谢廖沙/Serezha。



海盗顺利登船,开始端着机枪屠船,船员用空手道和武术还击,但伤亡惨重。



大头目问二头目,你这么无情地把船员给杀光,都不怜悯一下他们把自己从海里救起来吗?二头目在后来的剧情中被公布身份,一个没有痛感的残忍恐怖分子,喜欢虐待人。


影片中直接一句话两句话就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迅速定型,没有任何立体形象塑造,这是武打片中的特点,无可厚非。但对熟稔文艺理论的苏联文艺界来说,这也成了贬损此片格调不高的一大原因。



海盗抢劫鸦片成功后,准备彻底灭口,就把货轮给炸了,让它带着船员的尸体一起沉到海底。不过,还有几个侥幸躲过追杀的船员,在船长的带领下,准备弃船逃生。



英勇的男主角Serezha开始逐渐发力,不光是帮助伤员,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潜到被淹没的底层舱室去救女同胞,其中就有一名他喜欢的女船员。



借着大火的掩护,大家逃出了海盗船的监视范围。在海上绝望地漂浮了一日后,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岛。不过,出乎意外的是,这个小岛正是海盗们的据点。



把小船隐藏起来之后,船员们开始去侦查敌情,并准备在夜晚的时候,发动奇袭,夺取轮船,发送求救电报给苏联海军。


村落里出现了美丽的原住民少女,岛上的男人都被海盗杀光,剩下的妇女儿童则沦为了海盗们的X奴。这里出现的几个镜头,虽算不上绝对香艳,但在这部片中,时不时露脸的异域海盗风情的少女,却非常抓人眼球。


80年代末的时候,这部片还被引进了国内,估计不少人小时候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难免会有想入非非之感。



船员们发动了第一轮夜晚突袭,成功夺去了轮船的控制权和不少武器,但是Serezha心爱的女孩却被海盗们抓为人质。



海盗要挟船员们把大轮船和武器交回,但是会给他们一艘快艇逃生。船长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该如何与海盗们谈判,双方在僵持的时候,为了让观众更入戏一些,导演加入了一些展现海盗二头目的暴虐本性,来让场面更加「不一样」。


痛感低,喝很多酒但喝不醉,这成为了二头目的最直接形象输出。还跟之前说的一样,人物形象确实相比很多其他苏联电影,扁平很多。



最后,船长为了解决被俘虏的女性船员,答应了海盗的要求。但是,全片最阳刚、最个人英雄主义大无畏杀无赦的正能量勇士出现了——Serezha挺身而出,潜入水底,飞身登船,然后徒手击败了穷凶极恶的二头目。



在成功炸沉了轮船之后,男主角骄傲地站在岩石之上,望着远处的队友们,等待救援部队的到来。



这一刻,苏联影史上的第一个武打片孤胆英雄Serezha也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的扮演者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由官方评选的最佳男演员殊荣。


对于习惯了官方意识形态电影和塔可夫斯基式的艺术电影的观众们来说,没有什么能比1980年的这部英雄武打片更激动人心了。虽然电影只有80分钟,但对于苏联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的每一秒都是特别的存在。


最后,在异域风情少女的注目中,电影结束。船员在奋勇搏斗后,终于安全回归了祖国。




新型的意识形态输出方式



1980年,跟《20世纪海盗》同期上映的,还有另一部电影,就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女性化风格十足的电影虽然在艺术和票房上都大获成功,但依然没有超过《海盗》的风头。


当年的统计是,有8千7百万苏联人看了《20世纪海盗》——相当于1/3的苏联人口。


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屈居亚军,8千4百万苏联人在家里的电视上或者电影院看了这片,不过后者更大的成就,是夺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0年,苏联的荧幕上出现了两个英雄,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阳刚男人,谢廖沙,一个是社会生活中的女豪杰,卡佳。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阿富汗战争正在进行,国家需要塑造一个英雄形象来激励人民,也需要一个平民勇将来稳定人民。所以英雄的塑造,电影中的英雄,不外乎是社会现实的另一种反应。


就《海盗》而言,它足够特殊,也足够先驱。因为在这之前,苏联人还没做过这么一个冒险风格的电影。它不是科幻式的思索和探索(比如60-70年代的苏联科幻电影),而是一种勇往直前的闯荡式的探险。


因为阿富汗战争,对热血杀敌的崇拜,激发了观众的热情。这种热情,超过了对于意识形态的执着,也是官方崇高的意识形态工具,所不能产出的。


用荧幕展现本能的搏杀、获胜,虽然和宏大叙事下的电影美学、文学作品相差很远,但这正是人民所需要的,也是西方电影工业和现代消费主义教给老大哥的诀窍——用简单粗暴直接的人物形象,一眼即明的故事情节,黑白分明的是非曲直,低又缓的欣赏消费门槛。把他们捆绑在一起,做成一部电影,可比意识形态的高深烘托和强制化输出,效果好多了。



观众的欲望



如何满足观众的欲望,是导演和编剧在脱离了意识形态需求后,想去解决的第一要务。


人们需要看打斗和复仇的东西。


银幕的直接暴力输出,其实是顺应了普遍增长的社会心理。这是一种大众排解的渠道,人们不用发怒了——因为有人替他们发怒了。人们不用复仇了——因为有人替他们复仇了。人们得到解放了——因为有天降神兵了。


这种打人、杀人、复仇、解放的冲动,没有高大全的说教,没有意识形态的引导,只是来自内心的,纯人类本能的迸发。


在一部纯粹的动作片中,人们保卫自己的国家,没有那些有教养的知识分子们来制定战略,更没有了理想主义的献身。


虽然没有塑造出一个立体的角色,但电影中有了鲜活的人。


观众需要大众文化中的时髦货——武打、枪战、肉体炫耀、英雄救美等等。给他们就是了。


观众是一群有「窥视癖」的家伙,他们饥渴,需要被满足——那就去做,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来填补什么。只要配方对,观众能咽得下去,甭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


在1980年,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苏联,观众第一次有了被满足的感觉。但是如果几十年后的今天,电影人要还想以满足观众为第一驱动力的话,就得仔细考虑下了。 



直男癌或大男子主义



不过,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片还是很直男癌的,或者大男子主义。


硬汉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硬汉的输出是不是那么让人不舒服。


本片中,邪恶的硬汉们,就是在一直施展暴力与恐怖。而正义的硬汉,则是一步步完成光辉英雄的使命。


在释放硬汉本色的过程中,其实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也在默默加强。尤其是对于俄国的传统,男人展现自己,强力与善力的完美结合,其实完全可以引导成为,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一种美好根基。



女人呢,要么是在男性海盗眼中的「色」(发泄欲望的X奴),要么就是男性英雄眼中的「绵羊」(施展自己强力与善力的客体。)她们在电影中的存在,其实无论对哪一方,都是一个陪衬和烘托。


不过在这部片里,有一个亮点,就是异域少女用飞刀杀死了自己的杀父仇人。到底还是展现了苏维埃女性的一种反抗价值观。



对于强力和硬汉的崇拜,不正是所谓战斗民族特色和普先生威权主义建立的一个大众基础吗?



 如果有什么隐喻的话


如果有什么隐喻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巧合。


虽然这部片正好和《战狼2》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仍然会把这部1980年的作品看得更高超一些。


结尾,引用一下本片的编剧的一段话吧。


这是一个浪漫的冒险,在冒险的中心是英雄,一个人人可以竞争模仿的英雄,因为他是个真实的人。什么是真实的人?他不是那种满身肌肉的施瓦辛格式硬汉。他应该是那种能证明自身价值的人,能保护爱人,保卫国家的人。这就是我们的英雄。



КОНЕЦ - 

✍🏻

文 / 吴鞑靼

本文经公众号苏俄转播(ID:soviet-russian)授权转载

 截图所用的中字电影来自昧什金公爵的翻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点击观看“Lens·重逢岛”原创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微店购买《视觉012: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