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肥肥猫的小酒馆
好酒无需招牌。欢迎关注知乎最高赞答主肥肥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京东金融辟谣“挤兑”传闻,发生了什么? ·  5 天前  
纯银V  ·  我觉得,我可能死于 2015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肥肥猫的小酒馆

为什么人常在黑夜里,变得矫情万分 | 科学解密

肥肥猫的小酒馆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1-08 22:29

正文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疲劳;

2)晚上对大脑的外部信息输入减少;

3)临睡时候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本文作者:Owl of Minerva  知乎知名答主,神经科学、人工智能 博士;2009年起在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从事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在知乎关注作者,了解更多神经科学、脑科学知识;文章已获作者授权。



1.三因素作用的解剖基础


按照生物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大脑区域/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新皮层和非均值皮层。



新皮层(neocortex)是由端脑泡的假分层上皮演发而成。在人的大脑半球上方,具有6层结构,又被称为均匀皮层。它占据成年人整个大脑皮层表面的94%。



之所以叫做新皮层,是因为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较晚出现的皮层。它负责所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包括语言、视觉、嗅觉、认识、记忆、行动,判断、思考、注意等功能。与之对应的,大脑的其他部分叫做非均匀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其分界并不清楚)。非均匀皮层(主要是旧皮层Archicortex)在神经演化中出现的比较早,大概对应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新皮层主要负责高级功能,但是它反应慢,常常需要逻辑处理,容易疲劳;


非均质皮层负责自发功能,其处理过程处于意识之外,但是它反应快速,不易疲劳


我们人类的大脑中主要有两个结构负责情绪的产生和信息处调制。一个是自发的情绪反应中枢:杏仁核(Amygdala)和前额叶(Frontal Cortex). 前者属于非均质皮层,是脑结构演化中较早出现的结构,它自发的对输入信息作出快速的反应[1]。后者是较晚出现的结构,而且物种越高级,其占有的体积比例越大。在情绪的产生和调制过程中,二者相互配合。




简单来说,前额叶的特定区域会对杏仁核的情绪反应(原始的,冲动的)做出处理,压制其有害的,违反逻辑的因素,使得人的情绪反应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人格/性格),不让自己因不适合的反应尴尬[2, 3]


最早一个著名的病例费尼斯·盖吉(Phineas Gage),他在一场意外事故中,被一支长铁棍由左下脸颊刺入,穿越左眼后方,再由额头上方头顶处穿出头骨。



他的前额叶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杏仁核还完好。在伤势恢复后,他的性格大变,变得粗鲁冲动、行为不检、经常说谎。也就是说,他的情绪产生还算正常,但是前额叶的情绪调制功能基本丧失了,使得他的人格发生改变[4]。



2. 睡眠前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我以前提到过,我们在入睡过程中,会发生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 γ-氨基丁酸)和serotonin(血清素)的分泌量增加的变化[5-8],这会抑制我们大脑皮层的功能,也就是抑制高级的复杂的任务,逻辑能力减弱,同时减少信息的输入。


这一方面使我们感觉到精神的舒适和放松,另一方面,也会使白天时没有注意到的信息上升到意识水平,被我们注意到。



3. 作用机制和结果


前面提到,疲劳会压制大脑的高级功能/复杂功能。这使得大脑的前额叶和杏仁核的协同工作效能降低了[9].



杏仁核的功能出现代偿性的增强,而前额叶的情绪调制功能减弱。其结果是 原始(本能性)的情绪反应增加,而由于逻辑调整/利益权衡被限制,情绪的人格特征减弱。也就是说,疲劳时候的情绪反应会异于平常时候的自己。


同时,由于因素 2) 外部信息输入减少 和 3) 神经内分泌的复杂功能隔离(强制休息)作用,我们脑内的信息源发生了变化,主要信息由外源性的变成内源性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记忆。加上前面提到的 本能性情绪反应机制的增强,人个性情绪反应的减弱,我们脑内这些白天不被注意的信息/记忆产生的情绪结果,变得异常的激烈。




我们更少的去考虑这情绪反应可能产生的后果(其他人的评论,给他人的影响以及对自己利益的影响),而是更愿意畅游于这些情绪的激流之中,而且只是激流而已,我们不会为这激流筑坝——我们的人格在这激流中溺亡了。伴随着这样的体验的,还有舒适的感觉,这是由血清素的增加导致的。


这舒适的感觉使得我们渴求更多这样的情绪体验,但这种渴求不久就覆亡于与睡眠的斗争之中。


由于这个时候的自我的人格淹没,而情绪原始而纯粹,我们往往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比如电话前男友/女友。这样的行为使自己睡醒之后后悔不易——这个时候我们的人格完全恢复了。


The End


[1] Furl, Nicholas, et al. "Top-down control of visual responses to fear by the amygdala."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3.44 (2013): 17435-17443.
[2] Banks, Sarah J., et al. "Amygdala–frontal connectivity during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4 (2007): 303-312.
[3] Pessoa, Luiz, and Ralph Adolphs. "Emotion processing and the amygdala: from a'low road'to'many roads' of evaluating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11 (2010): 773-783.
[4] Damasio, Hanna, et al. "The return of Phineas Gage: clues about the brain from the skull of a famous patient." Science 264.5162 (1994): 1102-1105.
[5] Nitz, D., and J. M. Siegel. "GABA release in the locus coeruleus as a function of sleep/wake state." Neuroscience 78.3 (1997): 795-801.
[6] Nitz, D. O. U. G. L. A. S., and JEROME M. Siegel. "GABA release in posterior hypothalamus across sleep-wake cycl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71.6 (1996): R1707-R1712.
[7] Nitz, D. O. U. G. L. A. S., and Jerome Siegel. "GABA release in the dorsal raphe nucleus: role in the control of REM sleep."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73.1 (1997): R451-R455.
[8] Garattini, Silvio, and Luigi Valzelli. "Serotonin." Serotonin. (1965).
[9] Yoo, Seung-Schik, et al. "The human emotional brain without sleep—a prefrontal amygdala disconnect." Current Biology 17.20 (2007): R877-R878.





作者知乎live【身体被掏空时,我科学地管理了压力疲劳】将于1月12日开始,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了解或赞助参与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