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一条

你们不能再用恶毒的方式丑化农村出身的人

一条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02-09 09:59

正文

点击关注 | 每天认识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近30年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真实现状

春节,无数的打工者回到农村,

变成村庄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的农村变化有多大?

农民工是怎样的一群人?

女博士梁鸿花5年时间,

回到自己的故乡:河南梁庄,

然后沿着梁庄人打工的足迹,

走遍中国20个城市,

写下《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

回答了以上这两个问题。

走出梁庄的打工者做着最边缘的工作,

住着零乱的出租屋,

哪怕挣了100多万元,

也不敢在城里买房子,因为没有安全感,

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和“凤凰男”。

他们既无法融入城市,

也不能回到故乡......

你在农村生活过吗?你也是一个在外漂泊的打工者吗?关于背井离乡的经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希望大家看了这两本书,

觉得我是看到那样具体的一个个人了,

大家不再是像听新闻一样,

悲伤完了马上看另外一个新闻。”

——作家梁鸿


以下为采访原文

Q:为什么要写《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

A:我一直有一种疑问,就是说当代的村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自己也是农村的,我们对很多乡村的生活都不了解,我们离开了家,就好像遗弃了它一样。

梁庄它不是一个特殊的村庄,它是中国最普通的一个村庄,既不大也不小,既不穷也不富。所以我觉得在它的那个生命的变动里面,也恰恰能够体现我们今天的,尤其是北方农村的一些变化。


梁庄村中废弃的老屋


Q:这两本书分别讲的是什么?

A:《中国在梁庄》我前后花了五个月时间,在我故乡的村庄住下来,然后跟我的家人聊天说话,探查整个村庄的一个自然的环境。

但是我一直觉得《中国在梁庄》并没有完全把梁庄人的生活写出来,所以2011年我又跑了将近20个城市,然后把梁庄在外的打工者也写出来,他们干什么职业,他们怎么吃、怎么住、怎么爱、怎么流转,最后出版了《出梁庄记》。 


西安的城中村,作者堂哥一家曾经住在这里


在内蒙古的梁庄打工者


Q:这些出走梁庄的人,普遍的生存状况是怎么样的?

A:他们都是做一些最边缘的工作。在西安是蹬三轮,在青岛是在电镀厂做工人,还有卖菜。

我到西安去采访我的堂哥一家。他们一开始在西安市中心的一个城中村。这么多年以来城市要扩张,城中村都在不断拆迁。他们已经搬到了西安灞桥区的一个最边缘的村庄。他们是暂时安置在这个地方,水和电都非常不正常,垃圾也没人清理。

这点是我采访到那么多城市打工者最大的一个感触:出租房是千篇一律的,零乱的、被遗弃的,毫无家的感觉,那样一个房屋。

更多打工者的故事,点击视频观看!


梁庄打工者的出租屋


Q:他们能融入城市的生活吗?

A:举个虎子哥的例子吧。他在西安卖菜卖了20多年。他住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房屋。我就是不断地追问他为什么住这么差,为什么不在西安买套房。

虎子哥每天去卖菜,他的三轮车是不被允许上路的,所以每天都有交警拦截。每天都提心吊胆,怎么可能在这个地方买房生活?

当时他已经挣了有100来万,他在梁庄花了30万盖了个特别光鲜的楼房。他在家里可以招待亲朋好友,这是他的家,他非常有尊严。哪怕一年只回家居住十来天,在家里,他是幸福的。

很多人会判断说,农民非常愚昧,不知道投资,只知道盖房子。我是觉得这种判断特别简单化,缺乏对他内在生命的要求、身份要求的任何关注。


虎子哥夫妇在西安家中


Q:这种简单化的身份理解还有什么例子?

A:其实“凤凰男”这个词是我们城市年轻人特别熟悉的。“你千万不要找这个男孩子,他们家是农村的,农村会有特别多的麻烦”。

包括我们的大众传播在不断地强化“凤凰男”。在看这样的电视剧的时候,我觉得首先编剧要反思,你是大众传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千百万人看着你的电视剧,千百万人因为这样一个电视剧,可能对农村会有一个特别简单化的理解。

我们不是说从一个最温柔的情感去理解,然后去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法,而是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粗暴的,甚至是恶毒的方式来否定他们,驱除他们。就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尾巴切割干净,就像肿瘤一样切除掉。难道乡村真的就是一个肿瘤吗?

我自己也是农村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知道那些农村的家长,当他有一个孩子在城里工作的时候,他是如何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害怕影响那个城市的孩子的生活,甚至巴不得把自己藏起来。

关于“凤凰男”更深入的讨论,请返回视频观看。


在青岛的梁庄打工者


留守儿童与父亲


Q:你也是从梁庄走出来的人,在书中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A:我想袒露我自己,包括我的冷漠,包括我的羞耻之感,包括我在面对那些场景时候的不适之感,我想把它写出来。

我希望大家看了这两本书觉得,我是走进了风景里边了,我是看到那样具体的一个个人了。我不再是像听新闻一样,哇,这个地方,你看拆迁了,很多人死掉了,多悲伤啊;那个地方,你看农民工的孩子,那么多人都没有跟着父母生活,很悲伤……然后呢?悲伤完了,马上就去看另外一个新闻了。


在西安的梁庄打工者


Q:这两本书出版之后有什么反响呢?

A:很多朋友跟我说,看完这两本书,自己背着包回家乡了。因为这不单单是梁庄人的生活,他们有同感,想回到他们家乡人的生活中去。

一些在职的官员也给我写信,希望我能够到他的那个地方看一看。我特别高兴,尤其有个地方的县长,每年都给我写信。我觉得有一个官员看到了这本书,他有所感触,也许就能够影响他某一瞬间的政策决定,我觉得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讲,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了。


因其纪实性、文学性和社会性,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已成为国内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代表作。

此次精装再版,将2本书合为一个套装:

特邀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

对图文进行全面修订,并增加梁鸿新序《给父亲》; 

附赠别册《梁庄》,收录两书出版后,社会和作者本人关于“梁庄”议题的反思与讨论。

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在一条生活馆直接购买这两本书。

《中国在梁庄》

2008、2009年间,梁鸿用近5个月的时间回到梁庄,记录了很多留守乡亲的故事:

五奶奶11岁的孙子被淹死了;留守的王家少年白净内向,却强奸并杀害了82岁的老太太;在外做生意、颇有前瞻性的焕嫂子在生了7个女儿后,仍旧想生个儿子……

许多个故事累积在一起,呈现出一个村庄近40年来的变迁。

2010年11月,《中国在梁庄》出版,甫一问世,便获得了人民文学奖、文津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出梁庄记》

从2011年开始,梁鸿走访了西安、内蒙、南阳、北京、青岛和南方的多个城市,对梁庄在外地打工的人进行了细致的社会调查。2013年,她写成《出梁庄记》。

书中讲述了梁庄三代农民工在城市谋生的故事,主要人物有51位,其中有26个人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在北京的梁庄打工者

“乡村的整个中壮年几乎都不在家。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大多也只是生活而已……15岁到50岁这个年龄的人,都进城去了(在城市也不是一种有机性的生活)。”

“在这些农民工当中,老一代和中一代的人大都觉得,在城里赚了钱回农村,踏实。而新一代很少要回农村,他们长在城市,觉得自己是城里的孩子。但现实是,他们最多是城中村的孩子。 ”

——梁鸿

出版的当年,《出梁庄记》获得中国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文学奖。


现代背景中的故乡书写,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焦点之一,但《梁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显出迫切的意义。梁鸿以复杂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呈现当下的、具体的村庄,在忠直而谨慎的描述中,梁庄成为了认识中国乡土的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

——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授奖辞

你在农村生活过吗?你也是一个在外漂泊的打工者吗?关于背井离乡的经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点这儿,来一条的店里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