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近日,有关“人偏肺病毒”的相关话题引发广泛关注,甚至有传闻这是一种未知的新病毒。
近期,国家疾控局组织相关专家向公众介绍了人偏肺病毒有关情况和防治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人偏肺病毒不属于新毒株,是一种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了解人偏肺的感染、传播、预防和治疗,对公众了解病毒以及预防感染性疾病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被传得有点离谱的人偏肺究竟是什么。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人体感染人偏肺病毒(HMPV)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偏肺病毒感染全年散发,多发生于冬末及春初。根据CDC近期监测数据,人偏肺病毒在门急诊、住院患者中感染率都排在最常见病原前三(见下表),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在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为多见,据文献报道,5岁以下患儿基本感染过人偏肺病毒。
人偏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同属于副黏病毒科,前者属于偏肺病毒属,后者属于肺病毒属。两者有相似的流行季节,都是儿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常见病原,两者临床表现相似,都会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和喘息。有研究结果显示,RSV和HMPV的流行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容易发生HMPV和RSV混合感染。据文献报道,在2010.1-2019.12期间,中国南方的22家医院共招募了14,817名儿童,
结果提示:HMPV最容易合并RSV感染,混合感染率高达5.3%!
人偏肺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声音嘶哑等,这些症状通常在1周左右逐渐缓解。门急诊患者需要在高峰期做人偏肺病毒筛查,精准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然而,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感染后病情可能加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也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对于住院患者,需要参照《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做精准的病原学诊断,及时干预治疗,合理用药,避免病情恶化。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肺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症状更重,病死率也相对较高。
而RSV阳性患者一旦感染HMPV,将导致症状加重,患者入住ICU的风险增加10倍
。
传染源:HMPV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3年版)中推荐的人偏肺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病毒核酸检测:采集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采用荧光定量PCR、病毒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HMPV核酸。
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2.病毒抗原检测:使用酶免疫法、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HMPV抗原。但病毒抗原检测阴性不能除外诊断。
3. 病毒培养分离: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HMPV。
4.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有HMPV感染相关临床表现者,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时可诊断为人偏肺病毒感染。
(1)
H
MPV核酸检测阳性;
(2) HMPV抗原检测阳性;
(3) HMPV培养分离阳性;
(4) IgG抗体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1. 对症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