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云玉集团的危局过程,其中压垮云玉集团的“稻草”有多根,但最致命的那一根是什么?
张兴平将主因指向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停举措,他认为,当地主管部门的关停举措,有“一刀切”的意味,比如一家企业有问题,可能就认为整个市场有问题,或者并没有指出哪一个项目或者项目里某一个商业业态有问题,然后对其整治,而是都关停。
不过话说回来,在云南尚未出台22条之前,当地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对低价团、强迫购物等现象进行整治,却收效甚微,甚至有积重难返之象。云南22条出台后确有治“乱世”用重典意味,当地主管部门的思路在于对所谓的商业购物行为先按暂停键以熄舆论讨伐云南旅游之险,为配套改革争时间、换空间。
若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按暂停键的行为与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有不同,其更像是对彼时旅游市场秩序失控的严厉惩罚。所谓壮士割腕?当然也不尽然,业者仍需再一年时间来验证主管部门补血、造血的功夫,而此间苦痛冷暖自知。
那么云玉集团有无问题,以及问题有多大?
执惠获得的材料显示,在全部被关停前,云玉集团旗下昆明、楚雄、大理、丽江的多个项目均受过一次或多次的停业整顿监管。
在执惠问及因售卖珠宝玉石导致的投诉等情况时,张兴平表示,其企业被投诉很少,因为诸如“明码实价、假一赔十、非人为损坏60天无条件退换货”等标准执行的较好,“体量大了以后,这个投诉是有的。”他认为,应该看投诉的百分比是多少,各个地方都有投诉,不能因为一个投诉就把企业一竿子打死。
其实,透过云玉集团的产业布局思路,或更有助理清其被整治的背后原因。
虽考虑到新商业项目投资资金巨大,回报周期较长等问题,但云玉集团起初并没有寻找投资者合作,而是自己一家负责投资和运营。张兴平说,大研花巷项目考虑的是积累经验和团队的培养,集团自己掌控来打造出亮点和特色,当时没有考虑寻找合作伙伴。
张兴平提供给执惠的材料显示,云玉集团旗下的云南假日风光国际旅游集团为云南游客接待量最大的地接旅行社,不过他在专访中对“最大”予以否认,并表示不清楚排名第几。他透露,云玉集团旗下有十几家旅行社。
10余个新老商业项目加上最大地接社,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逻辑,其实更像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闭环:旅行社大量导流,新老商业项目接待,消费变现盈利。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
云玉集团的地接社是否接低价团?是否引导游客到旗下新老商业项目中消费,乃至强制消费?
张兴平表示,云南的零负团应该从去年4月15日后就基本没有了,但低于成本价的情况还有,这是市场行为,云玉集团不是因为接的低价团或者所谓的零负团而出的问题。
当被问及其旗下地接社是否接低价团,他表示所谓的低价团是媒体“炒”出来的,现在市场竞争中,低成本的东西太多了,把大家的某一个单点上做的无限放大,这个才是问题。
他认为,现在云南的低价团很少,和整治有关,整治导致跟团游价格提高和团队游客大幅下滑。
对于旗下地接社是否会将游客引导至新老商业项目中消费,张兴平表示,“出来购物都是有消费需求的,消费需求包括你去哪里旅游都有消费需求,不是说消费的过程中,有没有强迫行为,有没有欺骗行为,有没有明码标价,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不是说不准购物,有消费需求为什么阻止他?”
他表示,云玉集团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一个综合体,肯定要接待游客。而散客不足以支撑一个商业业态的发展,必须依靠团队游客。
在此前报道中,执惠提到,有云玉集团旗下商铺员工透露,前来消费的客源中,有60%是云玉集团的旅行社带来的。
张兴平透露,云玉集团旗下的地接社接的“什么团都有”,有各种类型的产品线路,但现在不接团了,原因是整个集团是一个产业,
整个集团的现金流全部断了,没有办法接团了。
执惠获得的材料显示,由于“云南22条”,全国各地的组团社对云南旅游市场从持不确定、观望态度逐渐转向消极,并逐步放弃云南跟团市场。
此外,组团、地接、购物等消费、盈利变现这一链条中,最核心的购物环节遇阻,上下链条自然难通。
上述材料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云南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共派出百余名包括旅游执法人员、临时外聘人员、部门借调人员在内的“随车市场监督员”,跟随旅游团队,共同乘坐旅游大巴车对旅游全行程进行监督。同时,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在各具有旅游商品经营、餐饮服务的经营场所门口,设置临时办公台,提醒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警惕诱导购物、胁迫购物,谨防购物欺诈,以及消费者维权方式等信息。
这种监管方式真令从业者尴尬!这个产业的尊严何在?
但从业者更应反思,上海迪士尼售卖的衍生品价格贵上天,但千万游客仍乐此不疲,可有爆出纠纷?为何云南旅游商店里的购物纠纷过去总是不断?舆论讨伐之声此前可曾少过?
吃住行游娱购这六个旅游要素中,最难者在于购物环节,转换场景的异地购物一定是买卖双方合意才可,游客满意才能舒心,亦会复购甚至复游。此中环节考验的是商家对游客购物需求的精准把握,商家对异地方物精雕细选、谨慎定价的功夫。
一句话,合意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