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10亿美元投资DeepSeek?阿里否认 ·  16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泰国正式对泰缅边境的缅甸地区断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不敢生病,那就去买保健品吧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4-21 17:30

正文

这两天某种药酒也算是出了大风头,当然除了对公权力的公器私用,这又引发了一个我们长久以来都在谈论的话题,被包装的俨然药品的保健品,还有包装成保健品的药品。无论前者和后者,都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它们。


其实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会去买保健品吗 比起花钱去正规体检 是不是更愿意相信自己觉得哪里不舒服 说到底 我们有多大程度上积极思考过自己会生病这个问题 并时常关注自己的身体 而不是到了非去医院不可的时候才去 真要是生病的 ,怎么面对 自己的疾病 尤其是需要长期治疗调养的慢性病



这几个问题涉及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不仅仅是讳疾忌医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一个个来看。


我想这个时代能完全拒绝保健品的人恐怕不多吧。各种保健品从久经考验价廉物美的钙片、维生素、鱼肝油到各种层出不穷,吹的天花乱坠的神药充斥在我们的身边。多多少少一个现代都市人都购买过这些东西。保健品本身是一个很模糊的属性,这种模糊带给了它巨大的利润空间。它本身不是药品,虽然大量的保健品力图把自己吹嘘的比药品还要像药品。从根本上来说它的作用是防治和辅助治疗,而不是提供治疗。 这其实是一件应该不断强调的事情,保健品绝对不能治病,不然它应该叫药品。


这就是有趣的地方,虽然自己给自己开药的人也不少,但没有几个人会把吃药当做日常,而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多人却把各种吹嘘有治疗效果的保健品日常食用,从来没想过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这里面的心态是很知道玩味的,大家都知道药是不能乱吃的,但是绝少会有人认为保健品是不能随便吃的。各种新出炉的保健品始终被贴上一个大不了无益,说不定有用的标签,得到了其实很不应该的泛滥。


自然也是因为这种模糊化的属性,保健品极大扩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游走在治病和防病之间。应该说日常生活里除了某些特殊药物,不太会有人赠送药品,而保健品在这方面承担了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和营养品并驾齐驱,甚至在这个大家普遍营养过剩的年代后来居上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哪怕自己不用,也或多或少的购买过,毕竟它还有着礼物的属性。



说到这里其实也只是说明了保健品存在的生存空间而已,算是回答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它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但就像我们所见的,我们身边有许多远远超出了保健范畴的产品,它造成的问题已经是喧宾夺主,这其中当然有无良商家的刻意宣传,回过头我们自己身上也有不小问题。商机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甚至可以说我们身上的这些问题,滋生了这种宣传。


虽然常识告诉我们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人有生老病死,身体总会衰朽和出毛病的。但讳疾忌医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它的构成除了对终将到来的终结的恐惧本能还有大量社会因素在其中,这是下面我要谈到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敢直视自身的疾病。


衰老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发生的,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很少去认知它。 现代社会的智慧其实不会随着年纪自然增长,到一定程度反而是走向衰退的。病急乱投医式的保健品狂热者是我们常见的,这种情形确实是可悲的。一般而言这是面对无可避免的衰老和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撞大运式的挣扎。当然这其中商家的推波助澜,乃至赤裸裸的欺骗从来不少。只能说这是人的本能,依靠法律的完善勉强能稍稍抑制,事实上在发达资本社会这恐怕还是资本回流的一环。


不过这虽然是无奈和可恨的事情,还不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比起已经日薄西山的老者,为什么处于社会中坚的中年人同样热衷于此,甚至青年也加入这支大军。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我们不敢生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有人可以认为是简单的看不起病,这固然是一方面,但这个答案恐怕远不是全部。大病往往由小病拖延而来,很多人绝不是完全忙碌到连小病都没空打理,更不用说其实人作为生物的本能多多少少对自己的身体是有一点感知的。这里我来谈谈一个极少被人提及的话题,这个社会的普遍认知,正在促使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拒绝疾病,拒绝被认为是弱者乃至不道德者。


这是很可悲的 一个生病的人常常被认为是道德有缺陷或者格外无能的人 这应该说是颇为匪夷所思的事情 却是我们身边的常事 长期以来我们的观念里,疾病往往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绑定在一起,这种认知起码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不否定因为缺少自控力,过着不规律的生活而获得疾病这种常见现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常态。 但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其实越容易处于这种状态。这是我们不陌生的,健康生活的前提是有钱有闲且不仅于此,其中涉及了教育,认知,所处的社会氛围,甚至远不是收入的问题。更多时候疾病更乐于找上那些本来就已经人生悲惨的人。


幸好我们还生活在一个稳定而处于上升期国家,大多数人生活的还不算太好但也不太差。这种稍有余裕的社会里实际上疾病和个体的天赋是有决定性的关系的,甚至很多患者的生活比不少人的生活更健康,却被强行绑定上缺乏自控力的恶名,被那些真正花天酒地的家伙所嘲讽,并不可避免的被排斥于社交之外。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人社交无外乎是吃喝玩乐,言不及义,倒好像醉生梦死才是正常人,这种社会氛围并不少见。在这种氛围之下,甚至一个讲究生活规律的人都是一个弱者,一个太过关注健康的则人显的怯懦。



当然,社会的压力正在造成更加看不见的影响,病人的身份是一个很可怕的符号,哪怕是小病也不免被冠上一个身子骨弱的恶名。它影响着社会竞争的方方面面,从就业到择偶,每个人都必须摆出坚强的样子,非如此就可能直接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在这种压力下,绝不是看不起的问题,是根本不敢让人发现自己生病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显感到自身不适的个人,甚至不敢去直面疾病的现实,即使确认之后也只能选择独自隐瞒下来。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敏感的,可是又不可能不吃药,却不敢堂堂正正的去看病。这种时候,就像医治花柳病的祖传老中医一样,那些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堂堂正正的占据了药物应该呆的位置。 这种时候 其实谈不上谁欺骗了谁 因为这是彼此心知肚明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