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识《史记》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书中曾提及上古时期有个叫做“殷”的王朝。然而,缺乏文字以外的历史遗存,一切只能是个传说,殷墟的发现,证明了殷商并非虚构,甲骨文正是3000年前遗落的古文字,这些古文字也证明了殷商的存在。殷商并非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而是曾经真是存在过又消失的古老王国。
一块完整的有字甲骨,往往刻有很多条卜辞。篇幅较长的卜辞,一条有六十个字到八九十个字,展览展出的甲骨篇幅都较短,但是通过短短的几个字的卜辞就可以大致了解其中的意思,也可以显现出古代文字的意蕴。展出的甲骨本身体积就很有限,而记载在上面的甲骨文字,在经历了千年之后,字迹有些已经难以辨认出它本身的轮廓了,但是却大部分还是清晰可见的。可以想象他们是经过怎样复杂的工序才得以流传下来。甲骨文字大多是用刀刻画出来的,也有用朱砂描出的,还有很少部分是直接用朱砂写在上面的。因为商代统治者频繁的进行占卜,需要可在甲骨上的卜辞数量很大。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费时费力刻字的人为了提升效率,就改变了文字的写法,主要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轮廓,改粗笔为细笔,有时他们还会比较剧烈的简化字形。甲骨文字的书法美,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甲骨文书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许多书法爱好者注意到,他们学习,摹写这种远古的文字形式。甲骨文在书法艺术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在文字学研究方面的影响显然更加突出。因为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是甲骨文中的雄伟期。
武丁时期出土的有字甲骨就有许多。武丁是商代第23位国王,不但善于领兵作战,更善于治理朝政,附近许多方国。部落纷纷归附于他。如此强大、统一的国家,在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武丁统治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3世纪,此后的200年,希腊才开始进入原始公社制解体的“荷马时代”,意大利也只是刚刚出现一些原始村落。武丁统治的59年被称为“武丁中兴”。
思考问题:
甲骨文字如何走进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通过。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甲骨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肯定。然后在保护法内规定了会划分部分财政预算到古文物的维护和修复上,还有对于对文物做出贡献的人,会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这应该是古文物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得到维护,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的原因了吧,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也提高了。用物质奖励来防止文物买卖,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了。在清代,为了补贴生计,村民们用6文钱一斤,将甲骨贱卖给了药堂。对于在现代的普通村民来说,在法律的严厉规范下,将古文物例如是甲骨骨片上交给国家,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相对于找方法冒着风险将它们倒卖给别人。而要让村民们怎么才能不被更高的利益所动,去触犯法律,那就是国家现在正在做的,一步一步地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虽说财帛动人心,但是当人们安逸和平的生活着,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金钱,放弃一切来做一个赌呢。对于古文物保护来说,像是影视作品总是出现的主旋律,要把什么什么交给国家,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利益与道德的纠缠,很难做出都正确的决断。有句话叫做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像是古文物也一样。没有买卖,就没有倒卖。古文物在没有被证明价值的时候忧虑无知蒙昧的人们损害、破坏它,当它被证明其自身的价值之后,买卖就开始了,市面上流传的仿品造假,文物流入私人家庭,海外。在甲骨被证明价值的现在,追逐利益的人们又开始了挖掘贩卖文物、造假的行当。法律约束的是已经被约束的人,无法约束住狂徒、逐利者。我们如何看待现代文物保护的情况,如何让像是甲骨文一样的古文物走进现代的视野,这是我在本次实践活动之后感触最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