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赶时髦星球
远离标题党,回归好内容。重新发现美,不屑赶时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不赶时髦星球

刚开始学喝茶,如何配置一套真正好用又价格合理的茶具?

不赶时髦星球  · 公众号  ·  · 2022-01-26 11: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文字皆为本人原创,并收录在出版物中,受中国《著作权法》保护。切勿抄袭或妄图洗稿,否则将按照相关法律追究到底。自重。



过去家中每逢清明前都要到杭州采买龙井,以作为当年人情往来之用。又因着上海紧邻苏杭,喝茶总在绿茶中兜圈子,对其它种类知之甚少。长大后陆陆续续地接触了各地名茶,认识了一些茶人,一直到这几年才算稍微喝明白了些。


我是一个喝茶非常杂的人,六大类皆可。 时间充裕的话,我的 routine 是先烧水,在烧水的那 两分钟里根据自己的心情,当天的气温甚至空气湿度等综合感官,快速判断一下哪杯茶喝下肚会最熨帖 然后选茶,泡茶。 基本上每天都会换一种喝,这也算是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之一吧~


特别困的时候会喝岩茶,老枞水仙和正本大红袍是永远的最爱,茶汤浑厚带劲,香气清幽高远,喝一小杯就足以使混沌的头脑清明。天干物燥的日子里多饮白茶,常喝的一款带有淡淡粽叶香,光是闻着气味就足够治愈。喝到味淡后也会煮茶,加些陈皮,更生津止渴。


冰冷无光的天里会泡红茶,烫烫的喝一杯,发一身薄薄的汗,从头到脚立刻暖了起来。带有一丝甜美果香的小赤甘和妃子笑是小朋友也会觉得好喝的类型,配茶点更是一绝。


绿茶反倒和我最不对付,每次热饮,胃都隐隐做疼。但想念春天的时候还是会泡上一小壶,或者索性冷泡,喝起来好受不少。浑身不对劲的时候,老熟普是我的心头好,最爱喝的那一款像是软糯的米汤,温柔安抚每一根紧绷的神经。


嘴淡无味时喜欢喝生普。刚入喉苦味明显,很有脾气的样子,但不多时,回甘汹涌袭来,竟真有冰糖的甜蜜感。(ps,除了熟普,别的茶都不建议空腹喝。)

而泡茶的器皿,用的也很杂。之前在微博分享过一些,意外发现大家都很感兴趣,不少读者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写一篇不要太复杂的,适合初学者的基础茶具。想了想,春节放假,刚好看书品茶,努力在年前赶了出来,说不定还来得及!


🍵


宋人好饮茶,其中最有名的茶痴之一黄庭坚在《黄山谷集》在中写到:“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下面就会根据这三种饮茶场景,给大家推荐三套适合新手的茶具配置。


一人得神

1// 小号盖碗
2// 壶承
3// 杯子
4// 电子秤
5// 控温水壶

趁假日找一个无人打扰的角落,认认真真泡一壶茶,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是最能得茶之真味的。对新手而言,想要喝明白茶,需要大量尝试不同种类。 这时候选一只容量在 50-60ml 的小盖碗试茶是 最合适的。 一方面不浪费茶,另一方面又不会喝的太饱。


新手最好是购买 口沿薄 明显外翻 的盖碗,方便捏握,出汤利索也不容易烫到手。而且一般 50-60ml 的盖碗都比较小而轻,手小的女生也能不费力的单手操作。


碗身形状也有讲究, 矮马蹄型 盖碗(前)出汤最迅速,圆肚(中)次之,但最近流行的宋直壁(后)就不太好用了。我自己也曾经因为觉得好看,而买过一只,不能说完全不能用,但确实没什么道理,非常不趁手。


大家都知道宋代与现代的喝茶方式完全不同,器物是很难套用的。宋直壁盖碗并不是不存在的东西,但并非泡茶器。根据 宋画家刘松年的攆茶图 (传),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盖子包住碗身的存贮器。


相对于后世盖子小于碗身,挡茶叶用的盖碗,仅仅是盖子的逻辑变化,器物功能就截然不同了。

美则美矣,可惜并没什么道理。


材质上我偏爱瓷盖碗,用来摇香和闻香是最合适的。颜色方面的话,外壁是什么颜色不太有所谓,内壁最好就是白瓷,可以方便新手观察茶汤和叶子。其实茶汤应在公道杯或茶杯中观察的,但一开始泡茶难免要揭开盖子看几次心里才有底,而白瓷内壁能最为清晰的反映出茶汤色。



另外,价格差不太多的话,尽可能买手工拉坯,避免浇模。一般来说手工盖碗的用料和工艺都会好很多。具体怎么区分,新手的话有一个窍门,就是看盖钮这个下陷(像肚脐)的 地方:


手工的一般下陷深且有明显折角, 而浇模就浅且过渡平滑。



手势的话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我试下来最常规的方式对新手而言最不烫手。注意,手指不要抠进盖纽里,而是用指腹压住。


垫在盖碗底下的是壶承,一种略深的盘子,用来烫盖碗和杯子,可以蓄水。买盖碗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两种配置,一种只有盖碗和盖子(二才盖碗),另一种还带一个小碟子(三才盖碗)。个人觉得“三才”配的小碟子多半没什么用,还不如买二才盖碗,自己配一只大一点深一点的壶承才是正经事儿。


壶承不能买那种轻浅的款式,一碰水就会洒出来。得选一只 分量压得住 的, 盘深 口大 的才有实际作用。一般我们泡茶前都要热盖碗和茶杯,就可以直接把器皿放在壶承里,浇开水烫杯。不喝茶的时候,这个壶承还能装装水果,总之不会浪费的。


一个人用小盖碗泡茶的话,盖碗直接出汤到茶杯是最简单的。一般来说茶叶会吸掉一点水分,以 50ml 容量的盖碗来说,出汤量会在 40-45ml 左右,那么50-60ml 的杯子刚好可以接住,稍微大一点的 70-100ml 的茶杯接个5-7分满,更不烫手。


你当然可以选玻璃杯等等,但与盖碗同理,景德镇产的瓷杯可以更好的挂香闻香,品质好的100-200元,也不算贵,我个人觉得是值得投资的,也可以更好的提升喝茶的体验。

以前在小红书介绍过,大的98,小的68,都是好杯子。

电子秤是我觉得新手一定要使用的东西。或许你会看不起那么正经的方式,觉得泡茶贵在随性。但这种随性是建立在老茶客很清楚每一种茶的性质而建立起的熟能生巧。

特意没凑整数,一定要能精确显示到小数点后一位。

刚开始泡茶,掌握茶水比是非常重要的。茶量不够,滋味不显。茶量过了,过萃又会影响味道。而 不同的茶即便体积看起来差不多,重量也会差很多。同样一茶铲碧螺春和大红袍,克数可以差几倍,更不要说散茶和茶饼了。


电子秤除了称茶叶,也可以称水量,用起来一气呵成,并不费力气。 如果你喝咖啡的话,同样可以用来称咖啡豆。做烘焙也用得上,可以说是买了不会浪费的超实用小物。唯一要注意的是, 秤的精度要高 ,起码 0.1g 左右的变化要能精确体现。

一个参考:上面50.6g的茶+水,出汤量是45.4g。

除了茶水比,水和水温也很重要。虽然大多数茶都可以100度冲泡,但有些焙火轻的或者特别嫩的茶,会需要85-95度之间的水温。这个时候,一个 带控温的烧水装置 就很重要了。

你可以直接买咖啡用的电子手冲壶,但假设你对茶水中的金属味很敏感的话,还是建议买一个耐热玻璃壶配控温加热底座 (类似于小号电陶炉) 的烧水套装。

网上随便找的,基本都长这样。

我自己是买了一个电茶炉配玻璃壶,在喝一些老茶比如老白茶和熟普的时候特别方便。一开始可以烧水冲泡,等茶味淡了,把茶叶倒回玻璃壶,继续煮茶,还能再喝一会儿。

以上五件套配齐大概一千元左右,但可以供你研究好一阵子的茶啦~




二人得趣

+ 6// 大号盖碗

虽然一个人喝茶最是专注静心,但遇到同好,二人共饮,互换心得,也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2020年疫情困在家的时候,我就和我妈尝试了几十种不同的茶,几乎每天换一种,边品边交流,原意是想打发时间,结果倒也选到了不少好茶,也更了解了对方的喜好。


两个人仅试茶的话,“一人得神套装 ”中的小盖碗也是够了,多加一个小杯即可。但真的要喝舒服,110ml 的盖碗是一个特别实用的大小,出水量在100ml左右,一泡两人各分50ml,既不会太饱,也不至于不过瘾。 至于杯子,就是添一只的事情了。


三人得味

+ 7// 公道杯

三人喝茶,注意力更多的就在聊天上了,但也有好处。话多了,喝的也快,一种茶喝完了,还能再换一种品品,倒也很有新鲜感。三人饮可以沿用“二人得趣 中的110ml盖碗,每人每次喝30ml,刚刚好的感觉。三人饮为了不手忙脚乱,倒是建议准备一只公道杯,随喝随倒。

瓷公道自然是好的,但高硼玻璃公道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一般四五十元就能买到器型流畅,握捏趁手,断水利落的优质玻璃公道杯,而且玻璃公道更方便新手欣赏和观察茶汤色。


可以仔细看一下好的公道杯的断水能力,基本可以一滴一滴出汤,非常精确的。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配置,为的是可以把预算省出来买好茶。新手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茶还没喝明白,器皿就买了一堆,我也以前也多少有这样的倾向。 实际上随着你自己对茶的理解,使用的器皿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一开始我喜欢买紫砂壶,后来却爱喝单枞和岩茶,才发现这种冲泡时间短的茶不太适合用紫砂壶冲泡,还是盖碗最方便。 幸亏现在又爱喝熟普了,这才又用回了紫砂壶。

简而言之,壶没法冲泡一切茶,但盖碗可以。今天推荐的“5+2”是无论你以后喝茶习惯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会闲置的经典配置。


🧧
好啦,春节会更新修鲜日记。
提前祝大家虎年大吉!
🐯




在这里也可以找到我哟!

微博和小红书:
@不赶时髦星球
工作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