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杂志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专业学术研究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此号为本刊唯一官方公众号,主要提供本刊最新目录及摘要、各期精彩文章、学术会议、最新动态等。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挥动魔杖,哈利波特世界惊艳登陆新加坡! ·  5 天前  
新加坡眼  ·  PSLE之后,中学择校千万不要犯这个大错!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代史研究

新刊首发 高莹莹 | 反日运动在山东:基于五四时期驻鲁基督教青年会及英美人士的考察(上)

近代史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7-04 09:09

正文

作者高莹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

原文载《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2期,注释从略

读史札记


反日运动在山东:基于五四时期驻鲁基督教青年会及英美人士的考察(上)

高莹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美国家无暇东顾之机,积极谋求扩张在华权益,意在独霸中国,日本的扩张行为引起英美两国的警惕。美国坚持晚清以来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英国作为在华利益的最大拥有国,则希望维持中国现状,故两者均不愿看到日本在华独大之局面。英国虽不愿日本独霸中国,但因英日系同盟关系,使得英国在反对日本扩张在华权益时不便公开走向前台,需借助美国之力暗中牵制日本。围绕此问题,学界的宏观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这些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的研究,为一战时期的日、美、英关系大体搭建了一个框架。

综观以往有关中国反日运动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注意到中国民族主义在其中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张惠芝《“五四”前夕的中国学生运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小野信爾《青春群像:辛亥革命から五四運動へ》,東京,汲古書院2012年版。,但对于在华英美人士的活动与作用,却鲜少研究。已公开的中文资料中也几乎没有对此的记录。日本刻意独占中国的企图,导致中国国内反日浪潮高涨,并进而引发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就大背景而言,中国反日民族主义运动与美英两国的外交战略存在重合之处。具体到山东地区,可以发现五四运动期间在华英美人亦曾参与到当地的反日运动中。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五四期间山东反日运动中英美人的活动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厘清两个问题:第一,介入山东反日运动的英美势力是什么;第二,他们如何介入到中国的反日运动中,同时又是如何影响本国外交政策的。


一、 英美传教士与山东反日运动的酝酿


在五四运动中,山东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较早发起运动的地区。当时驻扎山东的日本青岛守备军曾经组织特务收集与山东反日运动相关的情报,并将之收录在不定期发行的油印本《民谍》中。在这些情报中,除涉及中国的学生和商人外,还包括了山东当地的英美人士,而主要是济南基督教青年会和齐鲁大学的英美人士。根据相关报告,在1919420日济南召开的国民请愿大会上,甚至反日群众手中拿的白旗亦为当地英美人提供资金所购。同一时期日本的主要媒体《大阪朝日新闻》《国民新闻》等报纸,也经常报道一些在华英美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反日活动。

英美人之所以能参与到山东的反日运动中,是因为两国的传教士长期在山东活动,在山东各界具有相当的基础。据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的调查报告,至1919年,在山东的英美人士约400名,基本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主要以济南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齐鲁大学作为活动的中心,同时也经营广智院、共合医院等教会机构。

19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青年会将学生工作及海外传教运动作为主要的活动方针。1913年,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总干事穆德(John RMott)访问济南,成立青年会筹备处,成员有美国传教士、共合医院院长巴慕德(Harold Balme)、英国传教士、广智院院长怀恩光、中国基督教徒袁曰俊、解保罗、张达忱等8人。是年10月,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正式成立。该会自成立后即把对学生的传教工作作为重心。1916年,北美协会派陶德满(Lawrence Todnem)到济南担任青年会总干事。陶德满担任总干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英语夜校。通过英语夜校的活动,吸引希望通过英语技能获得较好工作机会的中国青年,青年会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基督徒。这些人不但直接影响了当地社会,而且在日后为密切山东劳工与基督教青年会的关系发挥了作用。

齐鲁大学源于登州文会馆,该馆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创办。受义和团运动的影响,19026月,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合办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19041917),此即齐鲁大学的前身。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将分设济南的共合医道学院(医科)、潍县的广文学校(文理科)、青州的神科和师范科合并,正式定名为齐鲁大学。齐鲁大学的教师均为传教士,其中有5名英国人和8名美国人。创办伊始,约有250名在校生,平均年龄为1524岁,多为基督徒。他们毕业后,或前往英美留学,或成为牧师,亦有为在华英美公司雇佣者。

在基督教青年会以学生工作为重心的指导方针下,齐鲁大学与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齐鲁大学的不少教员在济南基督教青年会中任职,而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的第一任总干事、美国人赫起陆(Charles Herschleb)在卸任后也成为齐鲁大学的教员。辛亥革命后,济南成为山东的基督教中心。在传教士的积极活动下,山东省议会部分成员及一些社会精英成立了中西俱乐部,联系频繁。五四运动前,基督教青年会在山东的上述活动,为五四时期美英传教士参加山东的反日运动提供了基础。

19195月,中日两国在巴黎和会上进行激烈的交涉。和会上的中日之争主要是关于山东问题,中国能否直接收回山东主权,取决于美、英两国在和会上的态度。英国受限于英日密约,虽然内心并不情愿由日本直接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无法公开拒绝日本的要求,美国威尔逊总统虽有心帮助中国,但无力改变和会态势。1919522日,巴黎和会五国会议再次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要求英法意美等承认日本在山东的侵略要求,并以退会相威胁。大会最终同意了日本的要求,拒绝中国直接收回山东的提议。

梁启超获悉后,即从巴黎致电国民外交协会,要求警告政府与国民。52日,林长民发文,呼吁群起抵抗日本的要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经林长民一文的呼吁,迅速发酵,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山东的反日运动与北京、上海等地情况类似,最初是以学生抗议的形式爆发,至5月底6月初发展成罢课、罢市与罢工的三罢运动。而这一时期,济南基督教青年会与齐鲁大学利用英美背景,暗地配合了山东反日运动的进行。

55日晨,济南各校学生“集中西门大街,分赴商埠、城郊,进行讲演,抵制日货,不坐日本人霸占的胶济路火车”,开始反日活动的宣传和游行。对于济南的反日游行,日方一开始即加以监视,日方报告指出:齐鲁大学门前时常聚集着一些英美人,他们暗地与美国领事馆一同鼓动学生宣传排日排货,并向日本人经营的学校学生喊话,要求他们不要在活动中偷懒。

57日,山东国耻纪念大会在山东省议会召开,齐鲁大学学生携旗整队赴会,“各旗均大书勿忘国耻,力争主权等字样”,其中“几位青年学生鼓吹罢学、罢市、排斥日货”。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的总干事陶德满与齐鲁大学的教务长宝福德也列席了这次集会。会议结束后,宝福德秘密在济南城内的一家中国餐馆宴请参加当日演说会的17名各校代表。他向学生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学生可以参加政治运动,因为学生参政在英美各国已非常多见;第二,中国问题尤其是眼前的山东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解决,否则中国将落入日本囊中;第三,国家危亡时刻,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应该开展救亡运动。概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政治运动的途径进行反日救亡。当晚,齐鲁大学发表《为力争青岛敬告全国各界书》,呼吁“各地各界,同心同德,思来日之大难,惧山河之不复,际千钧之一发,合众志以成城,出以决心,持以毅力,使巴黎和会而能解决吾青岛也”。

日系报纸《济南日报》探知这一消息后,于次日即58日刊出其日本经理田中逸平的文章,称某大学教师陶某,以万金巨贿煽动学界进行排日运动,断言山东五七国耻纪念大会是由齐鲁大学煽惑所致。此处“陶某”应该指的是陶德满,他也列席了当天的国耻纪念大会。尽管《济南日报》误把他当成齐鲁大学的教师,不过,由此可以推断的是,济南基督教青年会也介入了这场运动。在日方交涉下,济南道尹唐柯三奉山东督军张树元之命前往齐鲁大学请校长严禁学生集会演说,“谓此种行动非学界所当有”,遭到了齐鲁大学校长的拒绝:“敝校学生都是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人爱中国,我怎么好意思禁止呢?!”59日,《济南日报》发文《齐鲁大学之暴戾及近来耶稣教之衰颓》,批评“该校生受英美之贿赂,仗外人之护庇,恣意横行,违抗官府”,“西国教士乃其政府之走狗,借端唆使离间我同种同文之中日”,将中国学生的反日归结为当地英美人的金钱支持和基督教传教士的鼓动。

齐鲁大学很快做出回应,对《济南日报》的无端捏造和任意诋毁表示愤怒。为进一步回击日方的污蔑,继而商同其他各校召开第二次联合会,并于12日组织成立山东学生联合会,由齐鲁大学学生负责具体事务。

山东学生联合会成立以后,在学生运动中引进救国十人团的运动方式。据时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张公制的回忆,救国十人团的组织方法出自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开始时,他和王鸿一适在北京,二人相约同去访问北大校长蔡元培。蔡拿出油印的十人团章程,由两人带回济南,交给学生。学生将章程加以补充改进,此后,十人团的组织在济南风行起来。十人团的组织方法是:先由宣传爱国运动的一个人发展团员十人,十人各再发展团员十人,十人又发展十人,如此分途并进,使组织迅速地发展壮大,分布到各阶层中去。时人评价“十人团是学生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是学生的有力助手。当时各商店店伙差不多都成了团员,这个组织给罢市和抵制日货铺平了道路”。

救国十人团的活动,暗中得到了英美人士的支持。该团借助齐鲁大学的场地进行秘密活动,且有意依靠英美人扩大影响。514日,山东各校学生代表在齐鲁大学就山东的反日运动做出决议:“十人团代表由现在各校代表充当,但需为天主教徒,最好是中国人传教士,以先整顿学界,后再向商界扩大。”可见积极主动利用基督教和英美人的影响力,在当时山东的学生运动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

518日,齐鲁大学学生会召集济南第一中学学生共约50人聚集广智院,讨论青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他们肯定了抵制日货的必要性,并决定马上行动。学生们聚集在以销售日货为主的商铺前演讲,散发传单,劝告大家勿用日货。522日晚7点,山东各校学生代表齐聚齐鲁大学,通过“抵制日货及罢课”之决议,规定要严格监督及贯彻抵制日货之方针,提倡国货,各校学生一律于523日正式罢课。会议结束后,齐鲁大学学生来到商埠商务总会,劝该会会员抵制日货,并声称,若不抵制日货将采取暗杀等手段。523日,由齐鲁大学领先,“一中、一师、工专、矿专、医专、农专、商专、法政、女师、北园师范、正谊、育英、济美、蚕桑、虹桥小学、模范小学、竞进女校、崇实女校”等18所学校的学生走上街头,四处散发抵制日货的檄文。在檄文中,他们称日本“虽口中高喊亲善云云,实以武力威吓吾国。用残次之商品掠夺吾国之财富,中国钱财早晚将尽也”。与此同时,学生们提倡使用国货,称“我国商品异常丰富,且有洋货在市,完全可以不买某国商品”,因此要求各商铺“忍受些许的苦痛,最低限度将某国商品低价贱卖,一旦买进,须发声明,日后不准再进,各店之间应互相监督”。

济南学生23日的罢课及游行,标志着山东“三罢运动”拉开帷幕。前已提及,学生界组织救国十人团的目的在于利用基督教和英美人的影响力,把反日游行由学界扩大到商界。因为,最初商人们碍于对个人经济利益的顾虑,对学生们的运动并不热心,57日的国耻纪念大会甚至都没有商界的人士参加。当十人团的运动方式在学生运动中风行以后,这种形势得到改观,山东商界开始成立救国十人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商界救国十人团中,最早的一批团员大多来自英美洋行所雇佣的中国人,如英国祥泰木材洋行的张鲁卿、于心齐、朱镇汉、仇渊明、宋志云、苏学圭、忻显贵;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王庆亭、任瑞兰和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的黄左仪。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基督教徒。

在山东学生联合会的要求下,69日上午,山东省议会召集各界代表会议,通知商会会长于10日上午6点开始罢市。同日,济南面粉业、电灯公司、搬运业、建筑业工人相继举行罢工,山东三罢运动形成。巴黎和会上,日本坚持继承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英、美在华利益构成威胁。在山东的英美人,无论是出于国家外交利益考虑,还是个人之感情,并不乐见日本独占山东权益。英美传教士及相关机构很快找到了与中国反日运动的结合点,配合学生界发起了山东的反日浪潮。


欢迎订阅《近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modernchinese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