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
“万圈里有买过盲盒的吗?
来聊一下。
” 这是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今天在朋友圈里发的内容。
“盲盒第一股”泡泡马特在港交所上市首日,盘中突破1100亿港元市值,直接惊呆了市场,让一众不买盲盒的中生代基金经理直呼“看不懂”。
12月11日,泡泡玛特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涨100.26%,报77.1港元/股,市值1065亿港元。当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上涨79.22%,报69港元,总市值953亿港元,被市场称之为“后浪的茅台”。
当天在港交所参加敲钟仪式的,除了87年的创始人夫妇,还有一众投资人,其中就包括啟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傅哲宽7年前创立啟赋资本的时候,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火速投资了泡泡玛特,并且在后两轮融资中持续跟进,成为泡泡玛特豪华投资阵营当中投资轮次最多的机构股东。如今,随着泡泡玛特上市,啟赋资本天使轮投资账面回报已超百倍,持股市值接近30亿港元。
傅哲宽曾经在一个演讲中谈到了自己投资的项目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是给年轻人开发玩具。”傅哲宽说,泡泡玛特是一家典型的IP电商,筛选IP的能力很强,通过在全球寻找好的IP,开发出时尚潮流的玩具,结合自己线下的连锁店和互联网平台将其卖给年轻的消费人群。
“泡泡玛特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年轻人的伴手礼,也就是说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在送礼的时候,一般都在用泡泡玛特的产品,发展得也非常快,现在应该是行业这个领域的一个龙头了。”傅哲宽不遗余力的推荐,也印证了泡泡玛特一路发展的进程。
对于天使投资来说,投资就是投人,傅哲宽对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的评价就相当之高。
傅哲宽表示,王宁有着超乎寻常85后的远见与思考。从2010年创业伊始便一直专注在潮流领域,在线上化被鼓吹的2015年前后依然坚持打磨线下模型,敏锐的识别出潮流玩具绝佳商机:这个小品类的增长趋势以及并不常见的社交属性,并迅速抓住Molly等创意IP,通过极强的线上和线下运营能力将其打造成营销爆款,成功塑造了泡泡玛特这个现象级的超级IP电商形象。
笔者曾多次专访傅哲宽,这是一位有着典型南方企业家特征的投资人,实干、务实。从2000年入行算起,傅哲宽在投资圈内已经深耕了20个年头,曾经是达晨的“四大金刚”之一,投资过不少明星项目,包括达晨时期的圣农发展、煌上煌等。
啟赋资本
从2013年创立以来,累计投资了240多个早期VC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在2019年,啟赋资本投资的跟谁学、航天宏图和天宜上佳先后上市,啟赋资本
潜伏多年
后赢取了巨额回报。
不追风口,不搞投机,早期投资的道路寂寞且艰辛,傅哲宽为人低调务实,很少对外喊口号,默默做事是他一贯的作风。此前笔者在专访文章中就提到,对一名早期投资人而言,所谓的长期主义绝非信手拈来的口号,而是需要真正用时间去守候的玫瑰。
值此泡泡马特上市之际,《陆家嘴》特别梳理了此前与傅哲宽的8000字深度专访,这位早期投资人在这些项目当中是如何思考?为什么做出投资决定?遇到困难和坎坷的时候又是如何应对?对于产业互联网这个赛道,他为什么在7年前就敢于重仓杀进去创业?守候价值的过程又是如何的漫长艰辛?以下是笔者与傅哲宽的对话整理,希望能还原一位早期投资人对“从0到1”的思考。
当上市项目遭遇12轮做空,卖不卖?
《陆家嘴》:跟谁学去年在纽交所主板上市之后却饱经波折,遭遇做空机构连续12轮做空,能谈谈啟赋资本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历程吗?
傅哲宽:
跟谁学是我们在互联网领域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投资案例,我们当初投资的时候,公司几乎还没有创立,我们跟创始人聊了两个月,公司一创立我们就成了天使投资人。当初做这笔投资的时候也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因为当时跟谁学还什么都没有,估值又挺高,投了60万美金,只知道创始人要做在线教育,但具体怎么做他也还没有方案。那时候还是挺有压力的。
之所以下决心做出投资决定,还是对创始人陈向东有信心,他从一位英语老师做到了新东方的执行总裁,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很大,跟他聊了之后,我们发现他还是很有产业情怀的,希望将中国的在线教育做起来、做得更好。当时他提出他的一个愿景,就是想用互联网去改造和提升教育行业,这一点是我们非常认同的,所以才做出了投资决定。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曲折的。投资了之后,跟谁学的发展也并非一步到位,前面也走过弯路,前期想往平台的方向发展,做教育界的淘宝,但这条路并不好走,烧钱并且很难做到大规模的营收。那段时间,在线教育平台的公司日子都不是很好过。到了2016年,公司开始转型做K12教育,这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8年就实现了大规模的收入和利润。2019年6月份就在纽交所上市了,市值最高的时候达到300亿美金。
上市之后就经历了一波中概股被做空的风波,香橼、浑水、天蝎等做空机构前后对跟谁学进行了12轮做空,当时我们也面临来自LP的压力,但作为天使投资人,我们对跟谁学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是很有信心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坚持跟公司站在同一战线,并没有卖出,我们认为,不能在这个时候把自己也变成空头,对公司落井下石。
经历了12轮做空,但股价还是涨回去了,说明市场对公司还是认可的。而我们虽然经历了波折,最终也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回报,天使部分的投资回报率有200倍,平均回报率接近100多倍,大概挣了六七十亿元。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创始人的信心支持我们一路陪伴公司成长,在公司最困难的转型阶段,我们又投资了500万美金,一共投了三轮,在公司遭遇做空的时候我们也一直跟公司站在一起,虽然项目中间很多波折,但结局还是非常好的。
这个案例说明,只要投资的赛道好、团队好,不管过程怎么样,只要坚持下来,还是会有比较好的结果的。
《陆家嘴》:在这个过程中,让你坚持这笔投资的原因是什么?
傅哲宽:
最重要的还是对创始人的信任。
第一,他创业并不是为了自己挣多少钱,而是奔着自己的产业情怀去创业,是真的想做好这件事。
第二, 我们通过投资前的接触,认为创始人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格局也比较大,人也非常踏实努力,所以也一直支持他去做这件事情。
第三, 我们对在线教育这个赛道非常看好,认为这里面机会是非常大的。
对天使投资来说,投资就是投人,投对了人就会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陆家嘴》:在跟谁学遭遇做空的时候,你有没有过慌乱摇摆的时候?
傅哲宽:
跟谁学遭遇做空我们也没有料到。但我们对跟谁学还是比较了解的,公司运营比较规范,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召开董事会,我们每次都会参加,情况我们都很了解,但没想到会遭遇这么大规模的做空。
同时,我们也没料到会受到来自LP那么大的压力,我们当时最主要的困扰就是应该怎么跟投资人解释,我们专门写了一封信,把跟谁学被做空的情况和我们的判断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还好最后事态的发展还是跟我们预见的差不多。
《陆家嘴》:在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陆续落地之后,啟赋资本是否会在这些方向多做布局呢?
傅哲宽:
我们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到现在,都是专注于长期战略规划,定好了投资方向就不会轻易去改变。
我们过去7年都是坚持在产业互联网和新材料这两个赛道做投资,这一路走来其实也经过了很多的所谓的市场风口,包括P2P、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等,但我们都没有去追这些风口,而是专注在自己的赛道上。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推出以后,我们基本上也不会刻意去追求要投资符合这两个板块上市的公司,基本还是坚持自己的投资方向和策略。
对于我们这个行业,尤其是做早期投资的,必须跟时间做朋友,不能因为市场的波动变化就去改变自己的策略,这是我们要坚持的。我们看好一个行业或者方向的时候,至少得看它们未来5~10年的机遇,一旦坚定看好,认准了方向,是不需要经常被市场风向所干扰的,深耕一个专注的领域,也会找出很多优秀的企业。
经历创投行业生死轮回,有底气自己创造风口
《陆家嘴》:你离开达晨出来创业的时候,就一直专注在产业互联网和新材料两个领域,中间确实出现过很多风口,也有很多许多独角兽诞生,你有没有过犹豫徘徊的时候?
傅哲宽:
首先,我在创业之前就做了13年创投,已经不是一个新手了,也算是经历了整个行业生死轮回的考验之后活下来的一批人,所以我自认自己的投资理念还是相对比较成熟的。
第二,我们为什么在过去这么多年都没有跟着市场的风向走,也是基于多年的投资经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对于早期投资,我认为还是应该着眼长期,不要被短期的一些投机所迷惑。
第三,啟赋成立后前5年没有一家公司上市,不仅仅是自己,来自市场的间接压力也很大,我们出去募集资金,投资人、母基金都想要看你的基金业绩,有没有上市公司,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比较痛苦、比较困难的。但幸好我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还是有一种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坚持的道路是正确的,也相信产业互联网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每次跟团队开会的时候,我也是这么鼓励大家的。
《陆家嘴》:你布局产业互联网的时点特别早,这也是一个问题。
傅哲宽:
我们算是国内第一批布局产业互联网这个赛道,并且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方向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创投机构。
但是产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还是不太一样,它的整个成熟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许多。当时我们想着投互联网方向,3~5年应该能够跑出来,结果这个赛道一直用了6、7年的时间才建成,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本身行业发展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企业的成长周期势必也会拉长。这也是我们当时没有想到的。
但还好,我们投资的产业互联网公司绝大部分还是跑出来了,我们的选人策略是对的,我们投资的很多都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创业者,相对比较扎实,一般经过三、五年的发展都能创造稳定的现金流甚至利润,跟消费互联网纯烧钱的模式还是不太一样,不需要依靠一轮轮的融资,而是通过经营一步一步走到行业的前列。
这种行业背景出身的创业者,还是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积累,他们做出来的产品也才可能更适合这个行业,因为他们深知行业的痛点在哪里。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核心原因,因为我们投资的企业都是稳打稳扎的,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
《陆家嘴》:为什么在十年前你就敢于做出重仓产业互联网的决定?
傅哲宽:
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在达晨工作的后期,从2010年就开始转型做互联网投资,当时我就觉得To B的公司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的模式相对容易看得懂,当时投资的迅游科技,其实也属于行业服务型的企业,它不是直接做游戏,而是做游戏的服务业,所以很快发展起来了,这种公司相对比较稳定,现金流也比较好,后来登录创业板,回报率也有几十倍。
之后我又投资了一些To B 的项目,比如西域机电,也是国内比较早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的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投资的项目当中与产业高度相关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它们的发展、各方面的数据也慢慢变好。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慢慢发觉这个方向会是未来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第二个方面,互联网跟任何信息技术一样,刚起步的时候可能是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应用的比较多,但当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所有的行业都会与这些技术相融合。比如过去的工业革命时代,各种技术都是一样的,刚起步的时候只有一个或者少数行业应用,后来就会扩展到全行业全领域的应用。我认为互联网也是一样的,阿里巴巴是用互联网改造了零售行业,百度是用互联网来做广告,腾讯做游戏,这些都是率先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案例,但因为这几个行业都是To C的,所以起来比较快,可以快速标准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比较重资产的行业也会慢慢跟互联网进行融合,这也是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觉得用互联网去改造传统产业,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只不过这个进化的过程比较长。
我进入投资的时间比较早,属于传统实体行业的投资人,虽然当时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投资案例,有十几个投资的项目都上市了,但我认为互联网是未来投资行业的一个主战场,如果错过了,作为一个投资人还是会有遗憾的。产业互联网还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投资逻辑的,所以当时觉得应该努力一把。
在选择这个赛道的时候,我们也是做了一定的积累和判断的。
一个是产业互联网赛道,另一个就是新材料,为什么会选择新材料这个方向,也有两个原因。
首先,当时把新材料作为一个战略方向的投资机构特别少,到现在都还是少数,我认为这会是投资市场当中的一个空白点,有专门的体系、专门团队大规模投资新材料的,是比较稀缺的。
第二,我们在2014年的时候刚好也有新材料科班出身的合伙人加盟,由他带头组建了这个行业的投资团队,所以就把新材料也作为自己的一个方向。
我们认为,中国跟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出现代差最重要的行业就是新材料,这中间的差距非常大,包括我们现在遇到的“卡脖子”技术大部分也是跟材料相关。我们觉得未来中国进行产业升级,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的过程当中,高端的新材料一定要自己能做。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的判断也是对的,在近两年遭遇“技术卡脖子”之后,国家在新材料领域的投入也非常大。
从“元年”到“生死年”,产业互联网投资怎么做?
《陆家嘴》:投资圈里,很多人都把2019年定为产业互联网的元年,你是国内最早投资产业互联网的投资人之一,从你的角度来看,在过去这些年中,产业互联网发生的最重要的演变是什么?
傅哲宽:
一方面,到2019年的时候,整个产业互联网行业都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大家都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
第二方面,这个赛道里面也逐渐跑出来一些比较好的案例。
第三,疫情对产业互联网的帮助也是比较大的,过去很多传统行业实体企业不接受互联网,但在疫情之下,你出不去,协同办公、会议体系都得用互联网,所以这个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也加快了。
到2019年的时候,行业本身已经发展到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同时,技术手段也更加成熟了,包括5G等技术出来之后,视频这些领域得到一个更稳定的环境。同时,除了基础的通讯技术发展之外,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在行业里面逐步得到应用,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推动因素。
从人群的角度,现在站在企业核心岗位上的基本都是80后、90后的职场精英,他们就是天然的互联网居民,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所以在这个时候到产业里面去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难度也会小很多。
演变方式上,一个是产业互联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
另外,前期的产业电商、互联网供应链公司正在慢慢从初级的产品模型逐渐升级。过去很多只是简单粗暴地花钱烧流量,而现在慢慢发展成为真正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产业。
第三,过去很多行业没有跟互联网融合的,现在也在慢慢思考如何进行融合。
发展的趋势和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陆家嘴》:现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值得关注的方向有哪些?
傅哲宽:
我们现在关注两方面。
第一, 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从前期主要投供应链公司,到现在开始转向投资生产制造等生产端的产业互联网公司。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改造生产环节、生产保障体系和售后体系,这一块的机会也在慢慢起来。比如我们2018年投资的蘑菇物联,就是一家售后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在空压机这个行业做物联网的售后,平台发展很快,这种生产端的互联网化进程现在也在加速。
第二,在供应链领域,我们也在往深度的方向拓展,会重点选择那些实实在在用互联网方式去做行业供应链,并且真的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带来大规模的收入和正的现金流的企业。也就是升级后的产业互联网。
我们现在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核心就是,往深度、广度两个方向拓展。包括逐步延升到更多的行业,比如医疗健康、教育、旅游、金融、科技等,技术方面除了互联网还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公司我们都在进行布局。
《陆家嘴》:产业互联网的投资一直有一个迷思,就是整体来看这个赛道规模非常大,是比消费互联网量级更大的一个领域,但事实上产业与产业之间是分割的,具体到一个行业里面可能规模还是存在一定的天花板,在选择细分的赛道的时候,你们是如何进行评估的?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哪些赛道更具有投资机会?
傅哲宽:
产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一样的,有大行业也有小行业。
比如公路货运就是大行业,在这个赛道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公司,比如货车帮、运满满,后来合并成为满帮等等;包括我们投资的天地汇,这个行业是未来能长出大公司的行业。公路货运的规模是快递行业的十几倍,快递物流这个领域已经长出了顺丰、四通一达几个大公司,公路货运这个领域没有理由长不出大公司。快递物流是To C为主的,而公路货运则是To B,以天地汇为例,它的收入规模都是百亿级以上的。
产业互联网虽然是垂直行业,但很多行业都存在万亿级的市场。我们前期投资较多的供应链公司,大众生产资料、工业原料这些领域,在国内一年的贸易额也是百万亿级别的,这些线下的贸易如果都转到线上,也是非常巨大的市场。还有一些垂直的行业,比如有色金属,一年的贸易额也有20万亿左右,都是非常大的行业。
在做产业互联网投资的时候,是可以去选择这些大行业去投资的。
从生产端来看,目前还没有看到大平台出现,为什么美国这种SAAS应用和服务行业能出现百亿美金级别的公司,中国却没有呢?核心原因就是,国内企业的服务付费习惯还没培养起来,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太习惯为SAAS应用付费,而大企业则更希望用私有化的方式去拥有SAAS技术,各大巨头都有自己的SAAS私有化布局。现在看来,这个领域还是对创业公司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觉得这里面以后也会有机会的。
其实很多垂直赛道空间都很大,关键在于投资的时候如何选择。
《陆家嘴》:产业互联网投资对投资人的要求也很高,不同产业之间可能投资逻辑各方面都不一样,从你的经验来看,产业互联网在投资上是否存在某些共性呢?这些共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