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教育方式和亲子沟通的问题,强调应根据孩子的切身体验来交流,而不是单纯传授大道理。作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根据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交流。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和个人经验分享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教育观念
不应过于强硬地给孩子灌输大人的经验和道理,而是应该基于孩子的切身体验进行交流。
关键观点2: 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当孩子遇到困惑时,父母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起到启迪作用。
关键观点3: 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写作课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专业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有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
关键观点4: 反思和同行的重要性
在反思和同行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能意识到很多问题,这也是一种切身体验,留给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正文
他并不建议给很小的孩子讲物理学那种宏观概念的东西,也不建议他们了解太多成年人世界的东西,该不知道的,就不让他们知道。
通过孩子自身经历和经验、以及切身利益结合点去讲授相应的道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看到这里,我会不由想,这是三百年前的事情了,在信息社会,还是否合理和有现实?
因为,毕竟我作为父母,也时不常会给孩子讲一些“道理”,人生经验。
打个比方,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做过,就是跟孩子们讲路上的外卖小哥、工地上的工人叔叔很辛苦,然后说谁谁谁当了什么,能赚大钱,推导出结论是:要赚钱,就要好好学习。
这也就是亲子关系还不错,有次沐朵跟我说,我觉得送外卖挺好的啊,很自由。
我想了一下,或许不是卢梭过时了,而是教育的谬误一直都存在。
我们太急于把大人的经验硬塞给孩子,但那是你的,不是他的,你也塞不进去,只会很生气,也不明白为什么。
他们不听,是因为根本不懂,从你的表达,到你的所谓道理,看似点着头眨眼,实则统统不懂,甚至误解。
小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那么过来的,最讨厌家长讲一些大道理,连哄带骗带威胁,以至于到现在,但凡有人跟我讲宏大叙事而又不在细节上落实,我第一反应就会心理防御,想这是不是PUA。
不跟孩子们讲他们没有经历的事情,而是基于他们切身体验而交流,个人觉得,这是对的。
我们总是非常迫切的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经历、挫折,想要传导给别人,因为看到别人可能吃亏,可能偏执,可能走弯路,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执?
我们自己的经验,之所以是自己的,那是因为你经历了,痛苦过,思考过,实践了,这一全套下来,肉都烤熟了,更何况是脑细胞。
对于成年人来说,不仅你的善意无法传达,大概率是要起冲突,闹矛盾的。
最后双方都气呼呼,都觉得对方是错的,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也达不到效果。
道理再正确,再神圣,它也就是个牌匾摆在那儿,那不是你的,你不懂,你以为你懂,做不到就是不知道,就是不懂。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孩子在某一方面遇到了困惑,真的来跟你请教,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说真话,而且要放低身段,别用自己的理解,而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方才可能起到一点启迪作用。
就有点类似“打疫苗”,错误可以犯,但致命的错误不要犯,人生也不能什么都不管,有的家长过度放任,只让南墙去教育孩子,代价是很大的,你难以承受。
比如,你需要长久陪伴孩子,及时发现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然后以合适的方式介入和回答。
比如,你自己需要不断根据孩子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建立安全感后,才有可能开始进行有效的经验传递。
要把自己搞清楚的东西嚼烂,以对方能听懂的方式传递出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有很多的“疫苗”,他们初学的时候只是一句不知所云的话语,却经常在人生至暗艰难时刻,发挥强心剂的作用。
但最好是,父母也真正理解,才有可能更好地让他们明白。
同样,与周围人打交道时,自己非常清楚和确信的事情,如果不是人家非常真诚询问到你这里,即便再亲的人,不要多任何一句嘴。
因为你说话之前要想想,达到了什么目的,是真的想帮助别人,还是仅仅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借以自我炫耀。
正是基于这些反思,周日的写作课上,我才说了第一节课想说而又忍住的话。
顺便说说这个写作课,后台读者问得很多,但抱歉让你们失望了。
这课只是一个亲子活动的社会实践,并非对外售卖的课程,我不做盈利的事,囿于条件所限没法容纳更多的人,也不对外。
起初的时候是二年级,只是沐朵班上一些家长聚在一起,关系很好,大家兴起的时候觉得家长都有所长,有的还是老师,要不要公益给孩子们弄点小灶,这样也省得出去补课了。
有的家长认领了语文,有的认领了练字,也有认领了英语,我做事情一般不做而已,做就想好要做很下去,于是也就说给上写作。
班上最开始有8-10个孩子,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八个学期上下来,这是最后一个学期,最后坚持下来的,除了月月出国了,
只有3个孩子。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很清楚,哪怕只剩一个孩子,我也会去教到底。
因为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教授了多少知识,它本身就是一场实践,贯穿小学过程的实践。
一方面是对我自己,我要告诉这些学生,做事情,想好了,就要把它做下去,再困难再多借口都不要半途而废,行胜于言。
我小的时候,只经过了两年的作文训练,这就是我现在安身立命的家伙事儿。
所以,只要能走到最后,我想他们的作文到高中,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只是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孩子和家长是不清楚的。因为他们没有我这样的经历,也不知道写作在如今的中国到底真的有多重要。
文学是穷人最后的救命稻草,能把他们乱七八糟的经历变成财富。
从第一堂课,我其实就看到了,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训练孩子在文字上的差距是很大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
但是,这些话不能在第一节课讲,对于新来的孩子,有的基础很好,只需要稍微引导一下,就可以走上正轨,有的却需要更长的努力。
我跟她们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放弃却只需要一秒。
如果你们能够21天都写日记,那么我会给大家发实实在在的奖励。
上周日上课,我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这28天去认真写日记,习惯成自然,很自豪,很自信。
这便是他们成长中所真正经历和获得的经验,我不是告诉他们道理是什么,而是要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得到这种切肤体验。
自己坚持,自己形成肌肉记忆,自己不惧怕,自己慢慢发现自己的过程。
老师其实并不重要,只是去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他教不了多少知识,但是,根据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而是去避免一些很容易形成的偏见。
对我,同样重要,因为在这个反思和同行的过程中,我也慢慢意识到很多问题。
上周的写作课名字叫写“废话”,我跟他们念了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废话”。随堂作文上,我买了一盒小小的草莓蛋糕,让他们对这个蛋糕展开充分的想象和描写,写得最好的可以得到蛋糕上的草莓。
其实,那只是一块非常普通的蛋糕,但因为这一堂课的酝酿、投入,倾注的兴趣和关注,充分刺激了味蕾,所以才觉得那么好吃。
而这背后吸收下来的“道理”和记忆,才是留给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至于我,也被深深上了一课,不仅是被卢梭三百年前的智慧,也是被亘古不变人性的震撼。
去理解别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发掘自己的过程,这中间藏着万千心路的曲折,难以为人察觉。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