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奔驰诚可贵,自由贸易价更高”,这是德国《经济周刊》在前天发布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德国社会终于明白,宝马奔驰等汽车厂商的利益与德国的国家利益背道而驰。” (好家伙,已经是疯起来连自己人都骂的节奏了。)
文章作者指出,在欧盟公布对华关税决定的前夕,德国IW经济研究所刚刚公布了一项调查,在受访的900多家工业企业中,超过80%认为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合理。尽管文章作者自己也表示,
这一结果读起来像是捏造的。
这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德国工业界赞同这种被梅赛德斯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批评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文章作者发出灵魂拷问,“超过80%的企业结盟反对德国大众、宝马?这可能吗?这不可能。”
文章继续写道:“汽车工业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大型车企高管有利的东西未必有益于德国的总体产业。在这一点上,这些企业既不关心欧洲作为产业基地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关心本土的就业岗位或者消费者利益。(生活菌不禁要问,消费者要加价买电车,就不会哭晕了吗?)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全球业务及其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他们仍然有着高额利润,这让他们的资产表闪闪发光。而一旦中国政府祭出反制措施,这些在华利润就不复存在。”
“近年来,欧盟的独特性以及一大成功秘诀就是:和其他大国相比,欧盟多少还比较坚定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这应该保持下去。当然,我认为这与关税手段并不相斥。为了重新平衡被扭曲的市场竞争必须这样做。所以,出于这种动机的关税被世贸组织明确允许。总而言之,德国经济界的大部分人都比某些被金钱蒙蔽双眼的车企高管更能认清一个道理:支持自由贸易的人,也应该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适度征收关税。”
虽然德国的媒体突然找到了一个新角度来为惩罚性关税唱赞歌,甚至不惜将各大车企摆上台。但是与欧盟并不命运相关的瑞士媒体《新苏黎世报》则按捺不住,以《贸易战和科技限制:西方绝不能孤立北京“》为题,发表评论如下:
”欧美政界正试图通过关税、制裁等手段迫使跨国企业将其业务转移出中国,从而切断中国经济的命脉,这样的做法对全世界都会构成危险。
如果西方继续像现在这样,曾经受益于全球化以及廉价中国产品的西方消费者将会因此付出代价,结果就是令西方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大幅下滑。
而且,一个遭遇经济重挫的国家也有可能做出欠缺仔细考虑的决策,比如在军事上。换言之,一个经济疲软的国家比一个强大的国家更加危险。
所以,西方不应该不断用新的关税、制裁等手段把中国逼向墙角从而诱发全球贸易战,而是应该有分寸地,理性地评估政治经济局势。
这当然不代表西方政界和经济界不应该正当地表达不满,同样需要明确指出的还有中国各地方政府普遍的对外资企业的歧视性做法。“
最后一句话让生活君陷入了一阵困惑,你看,世界就是这样在偷偷地起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