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引起的炎症,不同于其他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贫血、皮肤损害等。致病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但近年来耐药微生物病例增多,真菌特别是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机会增加。治疗原则包括及早开始抗菌药物治疗,遵循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联合应用两种抗菌药,足够剂量静脉给药,疗程宜足,部分患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和致病原因
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引起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炎症,有别于其他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关键观点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
包括发热、贫血、皮肤损害、脾肿大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为神经、精神改变,心力衰竭或低血压等。
关键观点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种类
草绿色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等比例有所上升。
关键观点4: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程分类
分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前者病程进展缓慢,后者病程多在6周以内。
关键观点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害和治疗原则
心内膜炎可造成瓣叶溃疡或穿孔等严重病变。治疗原则包括及早开始抗菌药物治疗,遵循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联合应用抗菌药,足够剂量静脉给药,疗程宜足,部分患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正文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因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而产生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炎症,有别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反复发热。
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但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和心脏侵入性治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过去罕见的耐药微生物病例有所增加。国内外研究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在致病微生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真菌近年来的比例有所上升,厌氧菌、放线菌、李斯特菌偶见。真菌尤多见于心脏手术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成瘾者中。长期应用抗菌药或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其中以念珠菌属、曲霉菌属较多见。
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皮肤损害、脾肿大等。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热型多变,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体温大多在37.5~39℃,也可高达40℃以上,伴有畏寒和出汗;但也可仅表现为低热,如果患者在尚未确诊本病前已应用过抗菌药、退热药、激素,也可暂时不发热。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贫血,有时可达严重程度,甚至可能为最突出的表现。病程较长的患者常有全身疼痛,关节痛、低位背痛和肌痛在起病时较常见。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更多,发热常被误诊为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心脏杂音亦常被误认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有的老年患者可无发热和心脏杂音,而表现为神经、精神改变,心力衰竭或低血压,可有肾功能不全。
根据病程长短,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程进展缓慢,病程在6周至3个月,临床表现为低热、盗汗、体重减轻、进行性贫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程多在6周以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根据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药成瘾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辅助设备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特殊类型的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