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的领导班子真卷,国庆佳节也不好好休息,直接放大招:
10月1日,
安徽省芜湖市印发《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抢抓全球生物科技革命和科技产业变革新机遇,加速培育合成生物产业生态体系,力争到2030年,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规模达
1000亿元。
即便这么卷,芜湖也没赶上“第一名”。
第一个放出合成生物“
千亿产业规模
”目标的是江苏省常州市。
我此前特地对比了深圳、杭州、常州三地市的合成生物产业政策:
《
深圳、杭州和常州,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哪家强?(上篇)》
《
深圳、杭州和常州,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哪家强?(下篇)》
后来因为常州领导太红了,还特地追加写了一篇:
《
常州市副市长出圈成“网红”,有利于当地招商引资么?》
从那时候开始,各地就纷纷出台“合成生物”相关政策。
有些地区采用了国家战略方向的提法“生物制造”,但内容基本相似,目标却层层加码。
既然常州提了1000亿产业规模,那芜湖怎么能输,必须千亿起步。
只不过常州的目标定在2027年实现,而芜湖定在了2030年,总算给自己留了3年宽限期。
反而是北京、上海这样高科技企业密集的大城市“比较收敛”,给自己定目标时,分解得很细。
其实
这“两位”见多识广,很清楚生物制造并不好干,但
目标分解得越细,考核时越不好“糊弄”,也是胆大心细了。
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6年)
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大概是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缘故,我每次看这些政策时,就想起了自己曾在机关单位里一遍遍拟政策、改政策、审政策的日子。
其实定目标是最容易的(一般是去年的1.2或1.5倍,或者对照经济体量相似的城市拍个数),写细则也不难(天下文章一大抄,顶多就是改个名、换个数)。
最难的其实是下定义,或者说定框框——
到底什么是“合成生物产业”
?
关注我的朋友会发现,我现在非常少用“合成生物产业”这个词,也是源于一位院士的提醒。
他说,合成生物可以称为一类“学科”,也可以称为一项“技术”,但怎么能称为一个“产业”?
我当时的回复是:定义合成生物为一个“产业”是为了
统计口径
,
就像我们熟知的产业结构“一产”、“二产”、“三产”。
从行政管理上看,有统计口径才能定目标、做计划和落实施。
否则,没有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话,“合成生物”又怎么能引起产学研用金等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呢?
虽然回复得“理直气壮”,但“合成生物到底是不是一个产业
”——
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扰我。
以至于后来的文章还是视频陈述时,我都改成了“
生物制造产业
”,依据如下:
生物制造:Biological Manufacturing,指以生物体机能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物质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工业商品的新行业,是以微生物细胞或以酶蛋白为催化剂进行化学品合成、或以生物质为原料转化合成能源化学品与材料,促使能源与化学品脱离石油化学工业路线的新模式,主要表现为先进发酵工程、现代酶工程、生物炼制、生物过程工程等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具有低碳循环、绿色清洁等典型特征。
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事实上,关于国民经济产业和行业的分类,国家统计局分别于2003年、2012年、2018年对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进行了修订。
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修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官网地址我放在文末的“
阅读原文
”处。
“生物”这个关键词一共出现390处,所属产业和经济行业分列两侧,下图为分类文件中截取的一部分:
“合成生物”这个关键词,只出现了1次,来自于——
产业分类“4.3.6生物农业相关服务”中的内容“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由此可见,在2018年“合成生物”并不是一个在统计局口径中的概念,毕竟上述的断句应该是“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而非我们理解的“合成生物”。
就目前统计局的相关文件可见
,
“合成生物”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
。
既然没有明确的统计口径,那么到头来评估产业目标是否实现,很可能只能靠“拍脑袋”和“划数据”。
毕竟
《
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
,明确了
六大发展方向
,评估目标时只要属于这个方向的企业经营业绩都能“应统尽统”。
一是
生物材料
。重点发展聚乳酸、乳酸等可降解材料产品,开展生物基材料与CO2光催化聚合物等共聚改性研究,开发生物基呋喃类化合物等材料。
二是
生物医药
。开发生物医学相关疾病筛查诊断、康复领域的药物试剂和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酶等生物中间体产品,开展微生物发酵法等生物合成制造工艺及其产业化研究。
三是
生物农业
。开展合成微生物群落优化、复合菌种筛选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一代具有杀虫活性的生物蛋白及其生物合成技术路线和使用技术等。
四是
生物食品
。开展活性多糖、多肽等相关天然功能活性材料的合成生物制造替代;构建高性能细胞工厂以及发展工业化培养技术。
五是
生物装备制造
。聚焦上、中、下游,重点研发以DNA合成、DNA 测序技术为核心的高通量自动化基因合成设备,生物反应器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高效分离纯化系统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