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古老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让我们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让田园牧歌在乡村复兴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观察
◎王伟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对乡村的咏叹,便可知每个中国人心中,几乎都有一个田园梦。但猛然回首,乡村与梦中田园渐行渐远,在工业文明的潮推浪卷中黯然失色,“耕读传家”景象正在渐渐模糊,质朴悠远的乡愁无处寄托。乡村发展向何处去,是一道令人困惑的选择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让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寻找梦中田园、留住记忆乡愁的探索实践,这其中提出“乡村复兴”的江苏一马当先。从邀请全国各地工程院士、设计大师及相关部门官员一道发出“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到确立全省首批45个村庄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再到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碰撞火花⋯⋯江苏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筑起一条回应时代呼声的“回乡之路”。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绝不是一个乡村美化行动,而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场深刻革命。”诚如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所言,
今天乡村复兴之路,理应是一条文明有根的现代化之路。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解读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落脚点也在于“文明”:“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必须唤醒乡村复兴的意识和理性,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放眼江苏实践,昆山市朱浜村、溧阳市戴南村、铜山区倪园村、江宁区的观音殿村⋯⋯旧时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之景逐步重现,今日现代文创、智能农业、科技配套相得益彰,正在谱写乡村复兴的崭新篇章。
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生活“空心化”?江苏给出的答案是抓住三个要素:
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
这三大要素,正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组织要素,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乡村美学”。
散发乡土气息,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离开了门前屋后的半亩方塘、邻里乡亲的淳朴乡风,乡村就会变成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的“四不像”。因此,
在探索乡村复兴的路径中,要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研讨会”在锦溪镇祝甸村砖窑文化馆举行
彰显个性特色,要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
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常常把振兴乡村当成改天换地的舞台。然而,“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斑驳的庄台祠堂、儿时的民间故事、传统的非凡技艺⋯⋯乡村蕴含着社会变迁中的一切基因,通联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
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才能根牢魂定,孕育出村落的独特气质与性格。
提升多元价值,要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复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在“产业、创业、就业”富民渠道上着力,焕发田园的活力;在“土地、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三项改革上使劲儿,提升村民的动力;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展现乡村魅力,让农民重新认识家园,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才能防止农村“空心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乡村复兴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这一进程不可能是迅即的,而是渐进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乡村复兴的“江苏实践”能让更多地方获得启发,推动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古老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让我们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